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升清降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升清降浊
图片来自优酷

治法名,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药治疗清浊不分的方法。适用于脾胃升降失调所致清浊不分、上吐下泻、腹痛转筋、口渴烦躁等。

概念

治法名,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药治疗清浊不分的方法。

解读

升清,指上升的清阳之气;降浊,指下降的浊阴之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胃纳饮食经腐熟而下注小肠,其糟粕大肠传导而出,其水液部分由膀胱而排出。清升浊降,气机通畅,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若脾胃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见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1]

升清降浊剂适用中焦升降失调,清浊相紊,吐泻交作的病症。调中降逆剂宜于胃气不降的呕逆,益气升陷剂宜于清阳不升的泻利,若胃的浊阴不降而呕,脾的清阳不升而泻的吐泻交作证,又宜升清降浊,双管齐下,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而吐泻可止。其方常用藿香紫苏白芷等升清之品和茯苓通草薏苡仁半夏、厚朴等降逆和利湿药组成。如[[藿香正气散]、六和汤蚕矢汤连朴饮等,就体现这种配伍形式。

中医应用

“升清降浊”方剂举例

1、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桔梗、陈皮、厚朴大腹皮、半夏、白术、茯苓、甘草

用法:作丸剂、散剂、合剂及汤剂均可。

功效:芳香化浊,升清降浊。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重胀痛,[胸膈痞闷]],呕吐泄泻,苔腻脉濡

方解:此为风寒外感,湿滞内停机理。恶寒发热头痛为寒邪外束;胸痞腹胀,吐泻交作,为湿浊中阻,升清失调。治宜芳香化湿,升清降浊。藿香辛温,理气和中,化湿止呕,外散表邪内化湿浊,兼治表里,是本方主药。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解表邪;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陈皮、半夏降逆燥湿运脾,佐之以疏里滞;紫苏、白芷、陈皮、厚朴的芳香性味,更有助于化湿浊,醒脾气,以上七味为辅助药。湿浊与不正之气伤人,皆由中气不足,脾运不健。故用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去湿,扶助正气为佐。方中既有藿香、紫苏、白芷等药解表,又有厚朴、大腹皮等药疏里,体现了表里双解法。既有紫苏、白芷、桔梗等升清,又有茯苓、半夏、大腹皮等降浊,体现了升清降浊法。既用藿香、白芷、陈皮、紫苏等药芳香化湿以祛邪,复用茯苓、白术、甘草等药健运脾胃以扶正,又体现了扶正祛邪法。如此配伍,面面照顾,使表里同治则寒热、胀满可除;升降复常则呕吐、泄泻可止;邪气去则正自安,正气复则足可以御邪,故对上述证候颇为适宜。

应用:

(1)此方用途虽广,总属寒湿为患。兼表证者可用,不兼表证者,尤常用。这类疾病,多由恣食瓜果 生冷,损伤脾阳,脾不运湿,湿浊中阻,以致胸痞腹胀,呕吐,泄泻。用此方芳香化浊,可收较好疗效。

(2)本方可用于急性胃肠炎,以及夏日感冒,中暑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证。

2、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黄连山栀、厚朴、制半夏、石菖蒲、香豉、芦根

用法:水煎服,一日1剂,重证一日2剂,4小时1服。

功效:清热除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升降失常,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

方解:霍乱吐利为本方主证,湿热内蕴为本证病机,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则为湿热的辨证依据。湿热之邪,蕴伏中焦,脾胃升降之机失常,遂致胃浊不降而呕,脾不升清而泻,清浊相干而吐泻交作。本方证治宜清热除湿,升清降浊。方用黄连、山栀清热解毒,芦根清热止呕,这是清热的一面。厚朴、半夏燥湿醒脾,菖蒲、香豉芳化湿浊,通过燥湿芳化之功,以调理脾胃功能,使脾能运化水湿,则清升浊降而吐泻可止,这是除湿的一面。由此可知,清热解毒的目的在于消除致病之因;燥湿化浊的目的,在于恢复脾胃的功能,俾热清湿去,则诸证可解。

应用:本方除用于湿热内蕴,霍乱吐利外,亦可用治湿温病,湿热俱重的证候,症见身热,心烦,胸痞,口渴,干呕,或便溏,舌苔黄腻者。近代也用于急性胃肠炎,菌痢,伤寒等见证如上述者。

3、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

用法:上㕮咀,每服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2][3][4]

视频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升清降浊!

[1]

身清降浊,就是要把清气往上升,把浊气往下降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