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桃补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京桃补花是北京有名的工艺品。多为窗帘、台布、床单、餐巾、钢琴罩等等,图案简朴、色彩雅淡,清秀洁净,是大宗出口商品。

中国的特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思想,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更是精神的载体[1]。例如,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与巧夺天工的设计,更寓意着吉祥如意、和谐美满等美好愿景[2]

相关资讯

【非遗时光】北京补花: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艺术品

“北京补花”起源于唐代的“堆绫”(刺绣的一种)、“贴绢”(属于唐卡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刺绣的变体绣。

1976年,白塔寺修缮时发现的袈裟上的纹饰即用堆绫、贴绢工艺,上面的图案有梅、兰、竹、菊、莲、桃等十二种花卉,为九宫格形式。据考证,此袈裟为清乾隆皇帝母亲率宫女亲自制作。

堆绫工艺后来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民间艺术——“北京补花”。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绢绫贴补花卉的民间手工艺品。“北京补花”,造型简练、色泽明快、富有装饰性。

现在的“北京补花”,使用一种特别加工(染经织纬)的凤尾纱,色彩由浅入深,具有明暗深浅的艺术效果,立体感强,色调和谐自然。品种有餐室和床上用品以及袋、巾、垫等三十多类。

▲20世纪80年代的补花女工

补花分类及工艺

平补和雕补

补花产品大多为日用品,可制成台布、餐垫、杯垫,根据工艺不同,一般可分为以漂布为底的细工平补和以葛布为底的粗工雕补两类。

平补于边缘处着墨较多,有扦补、锁补、绣补等多种缝缀方法,做工平而精细,整体布局较散。

雕补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边沿雕花做法,将一部分底布挖去,形成花纹镂空,分半雕圈花和全雕满花两种。

另外还有较为特殊的棉补工艺,是在纹样内垫上棉花再锁边,增加了平补的表现层次。

▲餐垫是补花产品中的一大门类,主要运用平补、雕补工艺。上为平补餐垫,以漂布为底

▲上图为雕补餐垫,以葛布为底,花纹镂空处可见深色背景。

拨花和攒花

拨花与攒花是补花工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拨花就是将凤尾纱剪出花型贴在底布上,用拨针将毛边处预留的缝份窝进去,再施以针工,要求轮廓“团、圆、齐、平”,且凹处夹角须避免过小,以保证边缘线条整齐饱满。

攒花是将散拨的花片组合成完整的图案,再用绣线缝缀牢固。

图案主要为造型简练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层次分明;每一个单元块面都有深浅晕色,用色明快大气又有国画特征;纹样没有繁复细节但各具情态。

补花工序

补花制品的所有色块均为不同颜色的织物剪出缝缀而成,并结合各种针法进行装饰。

“北京补花”传承不息

●民国以前

补花艺术一直流传在社会的上流家庭,以家庭形式代代承传,规模小但有生机。原崇文区的挑补绣花业主要分布在花市、西湖营和永外一带,多是家庭手工业。

●民国初年

玄帝庙的瑞升绣局和东河沿的李德胜绣作在该行业较有名气。

1949年后

庞大的出口需求使补花走入了蓬勃的工业化大生产,新题材和新针法的开发丰富和推进了“北京补花”的发展,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为这一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方家庭餐桌多用台布,“北京补花”艺人将补花工艺运用在台布上,成为出口欧美很受欢迎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中国饮食文化之烹调艺术与哲学,搜狐,2019-02-17
  2. 中国四大名绣,搜狐,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