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剥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剥蚀

中文名: 剥蚀

外文名: denudation

拼 音: bō shí

考 证: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近义词: 风化、侵蚀

反义词: 沉积

剥蚀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使有剥落。土壤剥蚀(soil denudation),指的是岩体或土体在风力作用下被破坏并经水力、风力、冰川、波浪、海流等搬运的侵蚀过程,侵蚀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使岩石松解,剥蚀蚀去和搬走风化的产物,为岩石进一步接受风化创造条件,故常将两者联合使用,称风化剥蚀。[1]


出处与详解

指古代碑刻等年久、风化,使有剥落。


1、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2、《老残游记》第二回:“下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


3、丁玲 《松子》:“走过石板桥,向北绕一段路,就看见一堵剥蚀得很利害的红墙了。”


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风化作用(weathering)、块体移动(mass movement)、侵蚀作用以及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被移动的物质成为“搬运物[load]”)。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块体移动

板块移动指地面上风化了的岩层、岩体、岩屑或土体,在重力(即地心引力)作用下,并在一定水分的参与下,发生不同形式、不同速度的位置下移,形成一系列独特的重力面貌。


侵蚀作用

剥蚀作用就是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是陆地上的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地质作用,它塑造了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同时又是地表物质迁移的重要动力。由于产生剥蚀作用的营力特点不同,剥蚀作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等的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按方式有机械、化学和生物剥蚀作用三种。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由各种外营力风化和侵蚀形成的破碎物质在各种介质中进行迁移的过程。搬运作用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形成

各种地质营力,如风化、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在作用过程中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逐渐夷平隆起的地表。


特点

剥蚀作用总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质不断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为止。接着剥蚀作用而出现的为沉积作用deposition,结果是令地面物质增加。


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最慢,而在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低最为快。


土壤剥蚀

土壤剥蚀(soil denudation),指的是岩体或土体在风力作用下被破坏并经水力、风力、冰川、波浪、海流等搬运的侵蚀过程,侵蚀与风 化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使岩石松解,剥蚀蚀去和搬走风化的产物,为岩石进一步接受风化创造条件,故常将两者联合使用,称风化剥蚀。


剥蚀平原

剥蚀平原(plain of denudation)是指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由多种外力剥蚀作用所形成的平地。是一种非构造平原。这类平原根据 外力剥蚀作用的成因,可分为海蚀平原、河流侵蚀平原、准平原、风蚀平原、冰蚀平原、溶蚀平原等。在上述这些平原地区,地壳上升幅度不大,上升速度也很微弱。这类平原的范围较一般的平原为小。


剥蚀地貌

剥蚀地貌是由剥蚀作用塑造形成的地貌。剥蚀作用就是将风化产物从它们生成的地方剥离开来的现象。剥蚀作用的动力是由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水、海水和风的运动所引起的。不同的动力产生不同的剥蚀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剥蚀作用不仅破坏地表面的岩石,而且改造了地表形态。原来的起伏山地,经长期风化作用后,可以变为波状起伏的丘陵,甚至被夷平为准平原。


参考来源

  1. 剥蚀作用360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