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东北角威海市刘公岛,是清代北洋海军提督署所在地,有提督署水师学堂、码头、船坞、炮台、丁公府、丁公祠等建筑。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官兵在黄海英勇抗击日本海军,“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等壮烈牺牲。日军分海、陆两路围攻威海,水师官兵力战不敌,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等殉国于刘公岛。

刘公岛上保存有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旧址、水师学堂旧址、铁码头、船坞旧址、岛山诸炮台、丁公祠、丁公府等重要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简介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成为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北洋水师提督署和丁汝昌寓所旧址,有甲午海战期间功不可没的北洋水师铁码头和古炮台,有纪念甲午英烈的北洋水师忠魂碑,有展示中国兵器发展史的中华兵器馆,有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森林公园,有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再现甲午海战壮烈场面的甲午海战馆。其中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收藏大量珍贵文物,从海底打捞的水师巨型舰炮,重20多吨,世界仅存,令人叹为观止[2]。馆内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使人如临其境。

历史背景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在岛上设电报局、水师学堂、建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3]。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该岛东部海域。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即清北洋海军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战争战场遗址,分布在刘公岛日岛威海湾南北两岸。刘公岛设有工程局、机器局、屯煤厂、电报局和电灯台、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水师养病院、水师学堂等机构和设施,刘公岛、日岛、威海湾南北两岸等要地修筑炮台13座。

1977年12月23日,北洋海军提督署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28处北洋海军及其甲午战争遗迹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其中北洋海军提督署、威海水师学堂内包含部分稍晚增建的英式建筑)。2000年6月,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列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物馆之林。现开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水师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4]。该馆先后被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之一。1994年7月6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李鹏李岚清乔石刘华清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该馆题词。 

纪念地遗迹

北洋海军提督署

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5],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

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画栋,结构严整。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

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边门,分别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楼。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原为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家眷进居刘公岛,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该建筑为砖石结构,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组成,占地约15000平方米。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会客的地方。中院与东、西院有圆门相通,如今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所植,至今仍根深叶茂。大门两侧为门房,如今是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门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铜像一尊。东西两侧建有红柱飞檐的六棱形凉亭。

龙王庙与戏楼

龙王庙与戏楼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西100米处。龙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建筑系北洋海军时期重建。四合院布局,由正门、前倒厅、正殿、东西厢房组成。占地1700平方米。

龙王庙大门正前9米建有戏楼,由戏台和化妆室组成。戏楼屋顶由四根八棱花岗石巨柱相撑,台前两角石柱上雕楹联一幅,上联“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斓辉光照耀玉皇阁”,下联“奏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正中拱额题横批为“寰海镜清”。化妆间两开间,南面两窗,北面西间开门。

庙前戏楼西北角,有朴树一株,树龄百年以上,为威海境内稀有树种。

1999年,维修戏楼,重新彩绘油漆。2000年,根据历史照片资料,恢复正门前两侧旗杆。

黄岛炮台及兵器馆

刘公岛上共有清代炮台6座,这些炮台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并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其工程规模之宏伟浩大,当时曾为许多诗人赞叹:“有此已足固吾圉,况是众志如城坚”。黄岛炮台就是其中的一座。黄岛位于刘公岛最西端,原是一座孤立小岛,潮落可涉海而至。1888年北洋护军进驻刘公岛,因战备需要,填石筑路,修筑炮台。黄岛炮台设计建造十分严谨, 科学而实用。炮台地下坑道、兵舍、弹药库相互连通。坑道为券顶结构,花岗岩石砌筑,水泥灌浆,高约2米,宽12米左右,总长度近300米,炮兵可直接通过坑道进入炮位。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丁汝昌寓所西300米处。建于1890年,甲午战争中遭战火,损毁严重。今存照壁、小戏楼、俱乐部、东西辕门和一些房舍。

学堂占地1.8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石砌堞墙和围墙。2004年6月,完成全面维修保护并对外开放。修复了堞墙、照壁、戏楼、凉亭、俱乐部以及英租时期的3座建筑,复建大门、倒座、东西厢房、教室、宿舍、食堂等已毁建筑。水师学堂内部,依据史料进行原状复原陈列。

旗顶山炮台

位于海拔1535米刘公岛最高点旗顶山上,1890年建成,分地下掩体和地上炮位两部分,设24厘米口径平射炮4门。大炮火力既可支援岛上其他炮台,又可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封锁南北两海口。原建有防护长墙,环绕炮台,现仅存几段残垣。兵舍、掩体与弹药库位于炮台南侧底部,倚崖而建。炮台分三层,内有蓄水池和良好的通风设备,炮弹可由库内直接提升到炮位,炮手沿外部铁梯可直接进入炮位,设计合理,构造独特。如今,已复制24厘米口径平射炮一门,炮身长84厘米,为德国克虏伯炮。游客可直接参与,亲手操作,身临其境,寓教于游。

公所后炮台

公所后炮台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半地下兵舍与炮位两部分。半地下兵舍紧依炮台南面劈山而建,赭红色花岗石砌筑,石制檐口、立垛、腰线、排水口、门窗拱券等,外观呈明显的欧洲建筑风格;兵舍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皆可经坑道直达炮位。地面炮位两座,呈圆坑形,毁于甲午战争。1989年修复其中1座,对外开放。

刘公岛岛内其它炮台形制与所后炮台近似。黄岛炮台在岛西端,东泓炮台在岛东端,岛中部主峰为旗顶山炮台,均已修复并对外开放。

东泓炮台

东泓炮台又称东风梢炮台,是刘公岛最东端的炮台,设24厘米和12厘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厘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炮火火力可及刘公岛东部海面与南北两海口,主要与日岛、南帮炮台一起封锁南口。在甲午威海之战,该炮台予日军以重创,后因被日军的炮火摧毁而弃守。东泓炮台有坑道通往兵舍,炮兵可从坑道直达炮台,坑道为砖石结构,拱券穹顶,用花岗岩砌成,最高处4米,宽32米。坑道内有完好的通气设备。炮台前依势建兵舍11间,每间约22平方米,位于坑道出口,与坑道连接,兵舍互相贯通,进出方便。

日岛炮台

日岛炮台 在刘公岛南1海里处。原为礁石滩,北洋海军时期清军自南岸搬土填筑而成。建地阱炮台1座,内置平射炮6门,地阱炮2门。炮台地阱深2米,径11米,阱壁筑有掩体和储弹间,保存较好。甲午威海之战中,北洋海军“康济”舰管带萨镇冰率30名水兵守此炮台,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视频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相关视频

刘公岛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2018 东北行(15)刘公岛 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背景及过程
直击甲午战争期间清军主要炮台:清军火力远胜日军,但仍战争失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