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作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粗体文字

刘作翔
出生 1956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法学家

个人简况

刘作翔,1956年生,甘肃省平凉市人。1983、1987年先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本科(法学学士)和法理学专业研究生(法学硕士)。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先后担任西北政法学院教授,法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等。2000年2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法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学研究室主任;现担任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环球法律评论》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特殊学科“法社会学学科”主持人。获国家人事部“1996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国家七部委“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称号等。200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荐并被中组部确定为“中央联系专家”。2004年入选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并被收入法学文献——《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一书。

刘作翔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法社会学、民主法治理论、法学发展问题等。获各类学术奖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0多项。

刘作翔教授担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顾问。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咨询专家。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司法改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刘作翔教授先后兼任西北政法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吉首大学华侨大学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江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宁夏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顾问。

学术成果

刘作翔教授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执政能力建设和依法执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及其立法司法解决机制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课题《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研究》、中国法学会委托项目《群体性事件的防治》等10余项课题。

1985年以来,刘作翔教授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8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要"摘登3篇,目录索引16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史学》、《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中国政治》、《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研究》等全文复印转载50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转摘6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报刊转摘10多篇。

刘作翔教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8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径--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主编学术专著《法与公平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立法后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教材《法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法律与社会论丛》第一卷"法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

参编教育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学》统编教材7部,参编其他法学著作、教材、工具书、论文集等60多部。

人才培养

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

1997年至2013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5名。

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3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4名。2004年至2013年间,指导11名法律硕士研究生,已全部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

2002年至2013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2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已有1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6名。

学术演讲及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

从1994年起,刘作翔教授先后应邀在国内 130多所大学法学院系和部分省市区县的人大、法院和其他政法机关访问讲学和学术演讲,听讲者为法学院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有的院校多次演讲,前后演讲计180多场次。

2000年以来,刘作翔教授先后应邀参加全国政协、民盟中央、民革中央、中组部、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国家体改委、司法部、民政部、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央政法委、国务院法制办、 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法律适用杂志社、人民司法杂志社、人民法院报社、中国审判杂志社、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腾州市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环翠区人民法院、乳山市人民法院、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沭阳县人民法院、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荣昌县人民法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法院、洋县人民法院、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法院、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广东省人大、广州市人大、广州市萝岗区人大、宁波市政法委、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江苏省法理学研究会、法律科学杂志、现代法学杂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召开的各种类型学术研讨会及座谈会。2008年,受邀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署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合作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课题组专家顾问。2007年9月3-14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由中组部等4部委举办的"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第2期)" 。2013年9月4-11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由中组部举办的"2013年第2期两院院士和中央联系专家国情研修班"。

1996年11月,应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邀请赴香港大学讲学访问半个月,分别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发表演讲。2002年11-12月,应法国埃克斯-马赛法律、经济与科技大学之邀,在该大学欧亚研究所访问讲学1个月。2009年2-3月,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交流1个月。2010年5-8月,应邀在瑞士弗里堡大学联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3个月。2010年6月24日,应邀在奥斯陆大学挪威人权中心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和法律实施"的学术演讲。2011年10月22日,应邀在韩国驻中国大使馆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成果"的学术演讲。

2001年以来,先后赴丹麦哥本哈根中国香港加拿大温哥华意大利威尼斯日本北海道斯洛文尼亚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益山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权司法对话活动等。

1986年以来,参加中国国内全国性及地区性各类国际、国内法学学术研讨会数百次。

主要学术思想观点

刘作翔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观点体现在以下的著述中:

1.法理学是一门关于法的一般理论的思维性科学和学科。法理学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法理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学科特征: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论性。21世纪的中国法学,应深刻把握法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并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对对法理学一味的实用功利之要求,使法理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独立的内涵和思维的理性之学。 1

2.法律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之中。法律文化既体现在作为隐性的法律意识形态之中,也体现在作为显性的法律制度性结构之中。法律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遗留,也是现实的人类创造。过去人们创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们仍在发展着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宏观的整体性文化。2

3.20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一元向多元的历史转型和发展时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将在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 3

4.法律作为一种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理想就是指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类所创制的实在法体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体内容有:追求正义的实现,追求秩序的实现,追求人类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实现。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学有自身的理想,法学家更应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种多样,但追求法治应成为法学家所有理想中之最高理想。 4

5.法治社会应对公权力和私权利确立两个法治原则。这两个法治原则是:对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授权)的,不得行之;对私权利,法无明文禁止(限制)的,不得惩之。这两个原则应作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渗入到我国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制建设的诸环节中去,并将它们作为判断公权力行为和私权利行为的重要依据。 5

6.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适应、相互吻合,又相互冲突、相对保持距离的特性。法律在总体上同道德相适应,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对独立于道德要求。在法治领域,道德问题应主要在立法环节加以解决,立法是对公认的社会道德因素的确认过程。立法一旦确定,司法环节就应以法律为标准,尽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会破坏立法中已经确认的道德因素,对法治带来破坏和冲击。这正是司法中坚持法律标准的实质所在。 6

7.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形态表现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情况。作者将之概括为由"法治秩序"与"人治秩序"、"礼治秩序"、"德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这是一种"实然社会秩序",它同国家所确立的"法治秩序"这一"应然社会秩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由"实然社会秩序"向"应然社会秩序"结构的转变,是中国在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进程中要面临的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7

8.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这是作者在分析比较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异同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内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间难以分割的"孪生"关系,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理论观点。 8

9.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权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法律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法制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存在于司法审判和日常生活中。要解决好权利冲突问题,有几个关键点应该强调:其一,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个权利平等保护的观念,而这一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其二,权利冲突的解决是一个法制机制的综合性作用过程,而不只是靠一个单一的法制机制的解决手段;其三,在综合性的法制机制中,作者更加看重和强调立法对于解决权利冲突的作用和意义。 9

10.司法独立作为一项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且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标准。中国在其宪法和普通法中,也对司法独立作了原则性的确认和规定。但是,由于中国司法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了"司法权地方化"的格局,破坏了法制的统一和司法独立原则的实施。中国司法上地方保护主义有其深厚的体制性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解决中国司法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就需要彻底地改造形成"司法权地方化"的体制性因素,以"司法权国家化"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路,以此来进行相应的司法制度设计。 10

11.对于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社会而言,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难以回避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者通过对发生在现实中的中国和外国的一些"民间法"案例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即"民间法"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由此认为,我们很难在极其抽象的意义上对"民间法"作出一种理论解说和评判。并由此进而认为,在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不存在抽象的普遍法则,只存在具体的案例中所体现和表现出的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孰是孰非的问题和判断。作者的这一结论是针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在国家法和"民间法"问题的讨论中对"民间法"无限褒扬的趋向以及对"民间法"所表现出的一种抽象而虚无的理论评判的研究趋向的。他认为,在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重要的不在于它叫什么,而在于它是什么。11

12.中国实行案例指导制度,是为了在保持制定法的法律体制下,以依法司法为主要的司法模式,借鉴判例法制度中对我们有用的和有益的东西,以弥补制定法之不足,而不是推倒重来,完全和彻底地改造我们既有的法律体制和司法体制。实行案例指导制度,是一个折中的制度选择。它既表达了我们所欲实行的是一种"案例"指导制度,而不是完全的"判例"指导制度,同时,也表明我们同过去有不同,要将"案例"上升到能够"指导"以后法院审判工作的地位,而不是过去的仅仅是起到"参考"的作用。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有创新的制度,但不是一种新的"造法"制度,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和制度。因此,我们实行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以制定法为主,案例指导为辅,在不影响制定法作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前提下,借鉴判例法的一些具体做法。它是一种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并顺应世界两大法系逐渐融合发展大趋势的制度变革举措。案例指导制度蕴涵着以下几个法律的价值: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同案同判、法制统一的目标,最终实现司法公正;体现司法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功能,变司法的被动为主动,发挥司法改造不合理制度的功能和能动性;提高司法水平和司法能力,遏制司法腐败。12

13.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最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应该"依法、有序"地进行。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还需要从制度建设上,不断探索人民实现民主权利和权力的具体方式,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建设,在广泛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人民实现民主的方式和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还有其他许多形式,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13

14.我们应该对法理学中的关于正式的法律渊源和非正式的法律渊源的分类理论进行反思。在法律将诸如习惯、政策等作为法律缺位时的行为依据以及司法解释等作为裁判依据之后,再将它们看作是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已经失去了理论基础和法律根据。14

15.习惯的未来命运--习惯应作为纠纷解决补充手段进入立法或司法解释的一般性规定。虽然习惯在中国的立法和司法中有一些确认(无论是《物权法》的第85条还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但都是个别性规定,都是有特指的。我们应该从立法上解决,将它变为一般性规定。首先在民事法律中有个突破,在民事立法中明确规定习惯的法律地位,将现在《民法通则》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修改为"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国家政策没有规定的,可依当地习惯。" 形成一个三位阶规范结构:有法律时依法律,没法律时依政策,没政策时依习惯。这样从民法的基本原则上彻底解决习惯的地位问题。这样的规定可以从民事行为上一揽子解决问题,把原来《物权法》的第85条的特别性规定变为一般性规定,使它成为所有民事行为的法律规定。随后,在刑事法领域、行政法领域也应该给习惯应有的法律地位,使习惯成为整个法律体系以及司法过程中的规范类型,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15

16.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执政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依法执政的贯彻实行。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方略。依法治国是党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治国方略,侧重于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执政是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方略,侧重于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和执政事务。但两者在所依之法上是重合的,即都要依据宪法和法律。并且,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要依法办事,都是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而努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依法执政的贯彻实行。16

17.中国法治国家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转移到法律实施的广阔领域,法律实施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法制建设的重点;在法律实施中,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在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中,规则意识则是最重要的归结点。当前中国法律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规则意识的缺乏,也是目前法律实施不甚理想的主要症结。应通过教育和制度约束的双重手段,大力加强和确立全社会的规则意识;在法律实施中,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是关键,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心理和文化基础。现代法律观念应该是一个包括古今中外法律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性、开放性"图谱",这个"图谱"目前至少包括有30余种的观念种类。17

18.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最终价值目标。从法律的角度看,幸福是法律的一个目标,一个价值,一个理想,而且幸福是可以涵盖其他法律价值、法律目标、法律理想的一个最高概念。 幸福这个概念是所有法律价值目标的最终目标。举凡公正、秩序、权利、法治等等价值,都可以被幸福这个概念吸收进去。在幸福这个大概念之下,其他这些概念都成了次级性概念,不是终极性概念了。18

19. 关于"规范体系"新体系结构的思考。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研究过程中,作者认为"法律体系"这个概念有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也同已经发展变化的情况不相适应。现行的法律体系架构不能够把法院在审判案件时所包含的可以作为判决依据的规范类型以及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规范依据都包括进去,所以需要对法律体系概念进行重新的认识。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规范体系"的概念,认为此概念即可以弥补法律体系的局限性,并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体系。作者为此做了以下一些论证:"规范体系"概念提出的法律和理论根据;"规范体系"概念中的规范结构、规范类型及其新的位阶关系;法律对习惯和国家政策赋予一定的法律地位并不改变它们原有的性质;新规范类型的确立必须坚持国家法定的原则;"规范体系"中各规范类型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法律是最高端也是最重要的规范类型,其他规范类型起补充漏洞的作用,但并非不重要;"规范体系"与凯尔森的规范理论的区别。 19

20.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思考。中国的宪政问题是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法律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者对中国的宪政问题提出了几个独特的观点:宪政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宪政是法治发展的高级阶段;宪政的核心内核是对权力的配置和制约;宪政的基础应该是民主制度和法治的完善;宪法的实施关系到宪政的实现问题。20

21.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是法律文化多样化的表现之一。在有关权利冲突的研究中,法定权利之间的冲突是最典型的权利冲突。但在实践层面,权利冲突存在着多样化形态和多面相。社会实践的运作是不会完全按照规范和理论给定的逻辑及路线去运行和发展的,它会沿着它自己的轨迹运行。除了最典型的法定权利之间的冲突之外,还存在着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冲突,法定权利与习惯权利的冲突,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冲突,宗教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冲突,推定权利的合法化判断等。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是法律文化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对它的揭示可以丰富我们关于权利以及权利冲突等现象的认识,加深对于权利复杂性的分析。

《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法律科学》1996年第6期。

《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律的理想》,《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法治社会中的权力与权利定位》,《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1期。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求是》杂志2003年第12期。

《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关于习惯、政策、司法解释、国际条约(惯例)在法律中的地位以及对"非正式法律渊源"命题的反思》,《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春季卷。

《习惯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秋季卷。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依法执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转移:法律实施及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最终价值目标》,《学习时报》2011年5月16日第5版。

《规范体系:一个新体系结构的思考》,《东方法学》2013年第1期。

《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人民法院报》2013年8月9日第5版。

著作、教材、工具书

1.《法律文化论》(独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此书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4月);获陕西省法学会颁发的"陕西省法学会第四次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5月)。

2.《法律的理想与法制理论》(独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此书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和西北政法学院社科研究重点课题,获陕西省教委1997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陕西省法学会1993-1998年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法律文化理论》(独著)

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版。2001年4月第二次重印,2004年7月第三次重印,2010年4月第四次重印,2010年7月第五次重印,2011年3月第六次重印,2013年12月第七次重印。

4.《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独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2004年1月第二次重印,2005年1月第三次重印。

5.《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独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6.《法治的路径-- 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合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7.《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独著)

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8.《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独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8月版。

9.《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独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10.《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独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月版。

11.《法理学》(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版。此书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律硕士研究生通用教材。

1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04年主题学术征文》(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4.《多向度的法理学研究》(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5.《法与公平论》(与邵诚教授共同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此书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16.《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著作人之一)

学习出版社2001年8月版。此书系中宣部"跨世纪干部学习丛书"之一,作者与王海山合作承担该书的第4、6、7章的写作。

17.《法学基础理论》(参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此书系司法部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在全国使用,获司法部"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5月)。

18.《法理学》(参编)

法律出版社1996年6月版。此书系司法部组织的全国司法学校统编教材,在全国司法学校使用。

19.《法理学》(编写人之一)

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此书系司法部"九五"重点规划教材"现代法学教材"之一,在全国使用。

20.《法理学》(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联合出版。此书系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2年此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21.《法理学》(第二版,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22.《法理学》(参编)

法律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3 .《法理学》(参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此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

24.《法学专题讲座》(参编)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此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作者与李步云教授合作撰写其中的法学基础理论内容。

25.《法理学》(第三版,著作人之一)

此书系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6.《法理学》(第三版,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

27.《法理学》(第四版,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版。

28.《法理学》(参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9.《法治理想的追求--李步云教授学术思想暨七十华诞志贺》(第一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0.《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

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版。作者与王兰萍合作承担"法律词条"内容的修订,共495个词条,并作审稿人。

31.《新华新词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版。作者与王敬波合作承担"法律新词语"的撰写任务,并作审稿人。

32.《法律词典》(撰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辑,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3.《中国审判实务大辞典》(大型工具书)

法律出版社1994年9月版。此书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等主编,作者为25分编副主编。

34.《国家公务员知识手册》(副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此书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课题,并获得陕西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5. 《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作者承担两章的写作。

36. 《社科大讲堂》(法学卷)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37. 《法律与社会论丛》第一卷"法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版。

38. 《立法后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第一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论文集

1.《企业法讲话》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2.《西部改革发展思考》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3.《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4.《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5.《行政体制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

6.《儒学与法律文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

7.《论语的现代法文化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8.《架起法系间的桥梁》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9.《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一卷)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10.《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6年4月版。

11.《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法理学》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

1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3.《走向法治之路》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4.《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9月版。

15.《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和法治》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16.《政治中国》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7月版。

17.《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8.《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9.《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五卷)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0.《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1.《法理学论丛》(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3.《司法改革论评》(第二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4.《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5.《比较法在中国》(第二卷)

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6.《清华法治论衡》(第三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7.《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八卷)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8.《法治社会之形成与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9.《司法改革报告》

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版。

30.《社会转型与法治发展》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1.《财经法律评论》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32.《如何根除酷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33.《中国法理学精粹(1978-1999年卷)》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4.《中国法理学精粹(2003年卷)》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5.《判例制度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6.《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

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7.《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200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8.《法治与21世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9.《中国法理学精粹(2004年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40.《改革司法--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1.《人权法评论》第一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2.《华侨大学法学论丛》第一卷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43.《中国法理学精粹(2005年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4.《科技反恐与科技创安》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5.《"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

团结出版社2006年4月版。

46.《中国法理学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7.《法律大讲堂--中国当代法律名家讲座》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8.《国家·宗教·法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49.《法律与人文》

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版。

50.《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版。

51.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学术论文集《法学研究所卷》

方志出版社2007年4月版。

52.《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3.《依法治国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54.《法理学讲演录》

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55.《法治百家谈--百名法学家纵论中国法治进程》(第1辑)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56.《审判前沿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报告集》(上下册)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57.《法学家茶座(精华本)》第1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58.《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59.《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8月版。

60.《民主法治之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61.《法苑撷英》(纪念法学所建所50周年学术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62.《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63.《司法之道:以当事人为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64.《中国法治30年:1978-20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65.《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66.《廊坊经验的启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3月版。

67.《民生问题与司法公正》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68.《中国法学高影响论文评介》(1978-2008)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69.《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70.《 司法改革与法院工作创新》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71.《法治民主》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72.《转型期法治报告》

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73.《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制度建设初探》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1月版。

74.《曲折 磨难 追求--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学术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75.《法治新视野:比较法的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版。

76.《审判研究:案例指导制度专题》

法律出版社2011年9月版。

77. 《北京市法学会优秀法学研究成果选编(2010)》

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版。

78. 《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第一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79.《论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80.《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2月版。

81.《刑事法视野下的社会稳定与反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82. 《法治的理念、制度与现实》"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第二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文 章

1.《论法律文化》

《法学研究》1988年第1期发表。此文获陕西省法学会颁发的"陕西省法学会第三届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被评为"司法部直属院校七五期间优秀论文"(1994年),荣获证书,并收入《司法部直属院校'七五'期间优秀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一书。

2.《廉政与权力制约的法律思考》

《法学研究》1991年第5期发表,此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论文活页文选》摘登;被评为西北政法学院校庆35周年优秀论文,收入《西北政法学院校庆35周年优秀论文集》一书;获陕西省1996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法律的理想》

《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发表。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摘报》1995年1月12日简介;《法制日报》1995年8月30日作简介;《新华文摘》1995年第3期刊登目录;《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1994年中国法学研究回顾》一文将此作为"1994年法理学研究新思维"予以简介。此文获西北政法学院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年2月);1996年12月被评为"司法部直属院校'八五'期间优秀论文",荣获证书,并收入《司法部直属院校"八五"期间优秀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一书。

4.《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

《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主要观点在《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综述文章中刊登,并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转载。此文获西安市法学会1996年度优秀法学成果一等奖;获1998年陕西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1998年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中国法学会1998年征文评比二等奖;获陕西省法学会1993-1998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7月被评为"司法部直属院校'九五'期间优秀论文",荣获证书,并收入司法部直属院校"九五"期间优秀论文集《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一书。

5.《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问题前瞻》(与刘鹏飞合署)

《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刊登目录。

6.《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2003年第3期"论点摘要"摘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2003年第6期"热点问题"栏目转载。

7.《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 (与徐景和合署)

《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发表。中国法学会《法学文摘》2006年8月10日第13期转摘。

8.《现代法律观念的培植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 (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周年笔谈)

《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发表。

9,《传统的延续: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发表。

10.《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法理意蕴》(笔谈稿)

《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发表。

11.《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与肖周录合署)

《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发表。此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警官大学出版社大型丛书《中国领导科学文库》收入此文;中央党校出版社《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全文收入此文;中纪委纪检所、中国监察学会《研究参考》1995年第7期转载;由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的北京市"三五"普法干部必读书《学习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一书全文收入了此文;《新华文摘》1995年第8期刊登目录。此文受邀参加了中国法学会1996年1月"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研讨会";获陕西省法学会1995年"长安杯"优秀法学论文一等奖;1996年4月获全国"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评比二等奖(此是最高奖,一等奖空缺)。

12.《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

《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3期全文复印转载。

13.《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笔谈)

《中国法学》1994年第2期发表。《新华文摘》1994年第8期刊登目录。

14.《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发表。《新华文摘》2002年第7期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论点摘要"摘登。被列入"中国法学类高影响论文评介前50"(1978-2008),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的《中国法学高影响论文评介》(1978-2008)一书中。此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5.《法与社会公平的文化透视》

《现代人报》1989年1月3日发表。《新华文摘》1989年第3期全文转载。

16.《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

《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刊登目录;《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转摘。1999年,此文获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西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7.《多元的时代与多元的法学--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走向》

《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此文获西安市法学会1995年度优秀法学论文特等奖,并获1996年度全国法理学年会优秀论文奖及证书。

18.《法理学的定位--关于法理学学科性质、特点、功能、名称等的思考》

《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11日转摘。

19.《案例指导制度的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

20.《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未定稿》杂志1988年第1期发表。

2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

《求是》杂志2003年第12期发表。香港《信报》2003年6月25日对此文有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22.《从陕西看经济不发达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对策》(研究小组集体撰写)

《红旗》杂志1988年第6期发表。

23.《应当建立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制度》(与张忍成合署)

《光明日报》1988年7月28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88年第8期全文转载。获陕西省机关工委"大家谈改革"征文二等奖。

24.《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光明日报》2005年8月2日第5版发表。

25.《法学教育应提倡案例教学法》

《中国法制报》1986年4月7日发表。

26.《改革我国法学教学法的构想》

西北政法学院《教学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

27.《现代化与法制》

《西北政法学院院刊》1985年12月15日第3版发表。

28.《福泽渝吉的法律思想》

《外国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发表。

29.《略论韩非法概念及其特征》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发表。

30.《浅议法律人才的培养》

西北政法学院《教学研究》1986年第3期发表。

31.《论法的本质》

《全国首届青年法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省法学会1986年印制。

32.《各国立法有关新闻出版自由的限制性法律规定》(与马岭合署)

《外国法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

33.《法律文化有几种类型?》

《社会科学报》1987年4月30日发表。

34.《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措施、办法》

陕西《支部生活》杂志1987年第11-12合期发表。

35.《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传播》

《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8期发表。

36.《试论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

37.《"代表意识"小议》

《陕西日报》1988年4月6日发表。

38.《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冲突与选择》

《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1期发表。

39.《改革要求建立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制度》

《法学内参》1988年第4期发表。

40.《权力没有约束,就会腐化——决策者法律责任的追惩》

《深圳法制报》1988年8月13日发表。

41.《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共产党人》1988年第8期发表。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研究小组集体撰写)

《理论导刊》1988年第11期发表。

43.《权力制约新思路:用责任制约权力》

《理论信息报》1989年5月1日发表。《文摘报》1989年5月18日转载。

44.《民主乎?集权乎?——理论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论争》

《理论导刊》1989年第4期发表。

45.《法律观念对实现法律制度的影响》

《西安经济报》1989年10月7日发表。

46.《怎样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

陕西《支部生活》杂志1989年第12期发表。

47.《关于21世纪的对话--读〈展望21世纪〉》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发表。

48.《温斯坦莱法律思想述评——读〈自由法〉》

《法律科学》1990年第2期发表。

49.《观念变革:西部经济起飞的精神动力》

《劳动周报》1990年9月28日发表。

50.《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应当重视权利问题》

《当代法学》1990年第4期发表。

51.《从法律文化角度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法学内参》1991年第5期发表。

52.《关于建立责任制约机制的思考》

《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发表。

53.《中国现代化与法制》

《理论导刊》1991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1年第6期刊登目录。

54.《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与形式》

《法律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学术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转摘。

55.《研究权力制约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政治与法律》1992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

56.《法律遇到了挑战》

《现代人报》1992年10月27日发表。

57.《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新体制》

《法学内参》1993年第1期发表。

58.《法律文化现代化初探》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发表。

59.《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动力及其转换机制》

《法律科学》1993年第3期发表。

6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应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法律文化》

《社会科学报》1993年9月3日发表。

61.《试论新旧体制交替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陕西日报》1993年10月13日发表。

62.《以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

《法律科学》1993年第5期发表。

6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鉴问题》(笔谈)

《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1994年第1期刊登目录。

6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65.《法律的理想与相关法学概念关系的法理学分析》

《法律科学》1994年第4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转摘;《新华文摘》1994年第9期刊登目录。

66.《私法文化与行政权力》

《长白论丛》1994年第4期发表。

67.《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理论导刊》1994年第6期发表。

68.《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理学——比较·借鉴·革新》

《法学》月刊1994年第8期发表。

69.《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中外法学》1994年第5期发表。

70.《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构原则》

《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发表。

71.《法律的理想与理想的法律》

《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1期发表。《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刊登目录。

72.《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内容要件》

《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3期转摘;《新华文摘》1995年第5期刊登目录。此文获全国"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评比优秀奖。

73.《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形式要件》

《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74.《我国法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笔谈)

《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75.《试论司法公平的实现》(与雷贵章合署)

《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发表。收入《依法治国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6.《行政执法公平实现的具体条件》(与张洪明合署)

《法学》月刊1995年第6期发表。收入《依法治国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7.《行政执法行为中的公平要求》(与张洪明合署)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秋季号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行政法》1996年第1期全文转载。

78.《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

《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发表。

79.《多元化是法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谈)

《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6期发表。

80.《现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设环境要素分析》(与郭微、李少堂合署)

《理论导刊》1996年第5期发表。

81.《儒家义利观与现代法的价值取向》

《长白论丛》1996年第1期发表。

82.《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特征》(与鲁吉安合署)

《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1期发表。

83.《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学思考》(与鲁吉安合署)

《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发表。

84.《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应重视法学学问题的研究》

《法学》1996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

85.《坚持学术性是办好学报的关键》

《三秦论坛》1996年第1期发表。

86.《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1996年第2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4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

87.《神圣的宪法权利与"社会公德"的冲突》

《法学》1996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登目录。

88.《实现法治必须坚持的两个法治原则》(笔谈)

《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

89.《实现法治:我们的理想与追求》

《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论点摘要"摘登;《甘肃日报》1997年5月24日转载。

90.《产权概念的法理学分析》(与鲁吉安合署)

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年卷发表。

91.《取消免予起诉是向法治的回归》

《法制周报》1996年4月23日发表。

92.《私权利:一个值得重视的法治领域》

《东方》杂志1996年第4期发表。收入《政治中国》一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7月版。

93.《二十世纪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社会科学报》1996年10月10日发表。

94.《20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95.《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

《法律科学 》1996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1997年第1期转摘;《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刊登目录。

96.《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需走整体性协调发展的道路》

《北京法制报》1997年4月30日发表。

97.《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与龚向和合署)

《法学》1997年第10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98.《20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回顾及问题思考》

《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发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99.《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1期发表。《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刊登目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5期全文复印。获陕西省法学会1997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100.《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

《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5期全文复印。

101.《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关于"法律文化"的一个释义》

《法学》月刊1998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2.《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释义之一》

《法商研究》1998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1998年第11期刊登目录。

103.《法治化: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与郭安元合署)

《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发表。

104.《建立对权力的责任约束机制》

《检察日报》1998年6月15日发表。

105.《中国法学面临新世纪的挑战》

《检察日报》1998年7月13日发表。

106.《世纪之交中国法学面临的挑战》

《世纪论评》1998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刊登目录。

107.《发现思想,传播思想——学术刊物的重要使命》(笔谈)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发表。

108.《法制系统中的公平要求及体现》

《法制日报》1999年4月29日发表。

109.《迈向新的高度,迎接新的世纪》(《法律科学》杂志扩版主编寄语)

《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发表。

110.《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发表。

111.《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2期"首次书摘"栏目发表。

112.《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

《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发表。

113.《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西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

114.《"应然"与"实然":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的一个新视角》

《法制日报》1999年7月1日发表。

115.《思想的价值与法治的理念》

《法制日报》1999年7月22日发表。

116.《追求法治:法学家之最高理想》

《法制日报》1999年8月5日发表。

117.《十八年前的一段回忆》

《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和发展》发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18.《好的法律环境是前提》

《经济参考报》2000年5月17日发表。

119.《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设想》

《检察日报》2000年7月27日发表。

120.《建立政府决策的法治机制》

《检察日报》2000年11月2日发表。

121.《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及其特点》(与王海山合署)

《岳麓法学评论》第1卷(2000年)发表,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22.《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现状》

司法改革专辑第1卷第1辑《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发表,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23.《遵循先例:原则、规则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学观》(上)

《判例与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

124.《遵循先例:原则、规则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学观》(下)

《判例与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

125.《公开:沟通政府与人民的渠道——信息公开专家谈》

《法制日报》2001年6月3日发表。

126.《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上)(与刘瀚合署)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

127.《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下)(与刘瀚合署)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发表。

128.《来自西部一线的报告》(书评)

《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发表。

129.《丈夫是否享有生育权》

《检察日报》2001年10月9日发表。《浙江法制报》2002年4月2日转载。

130.《"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思考》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公安文摘参考》(四川)2001年第6期转摘。

131.《忽略程序正义的代价--新闻"暗拍"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检察日报》2001年10月26日发表。

132.《到底是谁的失误--关于周期率的思考》

《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1月17日发表。

133.《入世与改变观念》

《法制日报》2001年12月16日发表。《中国供销合作经济》杂志2002年第4期转载。

134.《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

《法律与社会》2001年第5期发表。

135.《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

《法学杂志》2001年第6期发表。被选入《法学杂志》2002年精选文章英文版。

136.《权利冲突何以如此之多》

《检察日报》2002年2月23日发表。

137.《由两起铁路赔偿案引发的思考》

《检察日报》2002年3月19日发表。

138.《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

《法学》2002年第3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转载。

139.《权利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

140.《在经验事实与公理之间——对几个观念的反思》

《群言》2002年第6期发表。

141.《法律理想与法律文化》(访谈录)

《湘江法苑》第5卷发表,湘潭大学法学院2002年5月印制。

142.《法理学视野中的法的适用》

《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发表。

143.《法治精髓:权利的平等保护——对"权利优先"理论的批判》

《法制日报》2002年7月21日发表。

144.《社会组织的人性基础和存在意义—— 一个法理的阐释》

《法学》2002第9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6期转摘。

145.《刑讯逼供·沉默权·实验取证——一起"实验取证"与"刑讯逼供"交锋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学海》杂志2002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6.《司法权属性探析》

《法制日报》2002年9月22日发表。

147.《法治的事业需要法学期刊的支撑》(笔谈)

《法学》2002第10期发表。

148.《张扬权利何来"过分"》

《检察日报》2003年3月11日发表。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西湖之声"栏目2003年3月17日全文转播。

149.《"小广告"引发的法律争议》

《检察日报》2003年3月18日发表。

150.《"体检标准"体现权利保护》

《检察日报》2003年3月25日发表。

151.《中国法制:回望方知渐行远》(采访记)

《时事报告》杂志2003年第3期发表。

152.《保障罪犯权利从更新观念开始》

《检察日报》2003年4月15日发表。

153.《是正当管理还是"非法侵入"》

《检察日报》2003年4月29日发表。

154.《权利冲突的"正当性、合法性"辨析》

《检察日报》2003年5月13日发表。

155.《多元共存:对2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的展望》

《新疆律师》2003年第2期发表。

156.《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发表。《方圆》杂志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57.《记录下思想的碎片》(《法律科学》创刊20周年笔谈)

《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发表。

158.《感受儒雅——献给导师李步云先生》

《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发表。

159.《寻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关于SARS的一点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

160.Equal Protection Of Rights: The Idea,Belief and Essence of the Rule of Law——Critique of the Theory of "Priority of right"

CHINA LEGAL SCIENCE 2003。

161.《陪审权的司法权属性》

《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7日发表。

162.《质疑"滥诉"之说》

《检察日报》2003年12月16日发表。

163.《关于我国司法改革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2003年第50期发表。

164.《关于我国司法改革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33期发表。

165.《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

《法学》2004年第3期发表。

166.《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

《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卷发表。

167.《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8.《"先例判决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判例与研究》2004年第4期发表。

169.《"先例判决制度"引起的学术争论》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对策研究通讯》2004年第4期发表。

170.《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应是全方位的》(民盟中央"科学发展观"专题座谈会发言摘要)

《群言》杂志2004年第8期发表。

171.《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及其价值》

《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22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172.《中国正在进步——通过案例的观察、感悟和批驳》

《法学家茶座》第7辑发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73.《不可行性研究与政协民主监督》(民革中央"不可行性研究与政协民主监督"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团结》杂志2004年第6期发表。

174.《民主之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东吴法学》2005年春季卷发表,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175.《宪法关系与宪法性法律关系》(与马岭合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76.《法理学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8月9日第2版发表。

177.《标本兼治群体性事件》

《人民论坛》2005年第11期发表。

178.《法律文化冲突论》

《黄河口司法》2005年第4辑发表。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79.《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权利保障――翟妹华一案之法律反思》

《检察风云》2006年第1期发表。

180.《平等权问题》

《学习时报》2006年1月2日第5版发表。

181.《中国的立法程序》

哈萨克斯坦《法律研究》杂志2006年发表。

182.《为案例指导制度尽一份力》

《人民法院报》2006年3月20日发表。

18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

《法律适用》2006年第8期发表。

184.《平等权问题种种》

《法学家茶座》第10辑发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185.《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通过几起案例来看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

《法学家茶座》第11辑发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186. 《从"头巾法案"等看政教分离原则和宗教平等权的意义》

《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发表。

187.《案例指导制度有其必要性》

《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1日第10版发表。

188.《应允许用判例断案》

《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1期发表。

189.《司法和谐:目的还是手段?》

《人民司法》2007年第5期发表。

190.《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态势》(与冉井富合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7月31日第7版发表。《北京日报》2007年8月20日全文转载。

191.《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发言摘登)

《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13日第3版发表。

192.《旁听生的回忆》

《中国审判》2007年第12期发表。

193.《公平问题和权利的平等保护》(2007年3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课程"法学前沿"讲座整理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194.《权利冲突及解决冲突三原则》

《北京日报》2008年2月18日理论版发表。

195.《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采访文章)

《北京日报》2008年3月10日理论版发表。

196.《案例指导制度中的案例适用问题》(与徐景和合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发表。 《法制资讯》2011年第5期转载。

197.《法理学前沿思考——兼谈法理学学科性质、特点及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3月27日第8版全版发表。

198.《习惯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司法中面临的问题》

《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

199.《法官的发型是否需要统一》

《解放日报》2008年6月30日第20版发表。《法制资讯》2012年第5期转载。

200.《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贵州大学法学院《求索》2008·春夏卷(法学教改专号)发表,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201.《试药人:一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权保护问题》

《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热点聚焦"栏目转载。

202.《权利的平等保护》(2008年3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课程"法学前沿"讲座整理稿)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卷)》2008年第5期发表。

20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依法执政》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4.《关注民生也要警惕"民粹主义"》("首届法院院长论坛暨'民生问题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评论发言摘登)

《社会科学报》2009年2月26日第3版。

205.《利益平衡的适用领域和范围》("第二届法院院长论坛暨'利益平衡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评论发言摘登)

《南方周末》2009年6月25日第31版和《法制日报》2009年6月17日第12版。

206.《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关于习惯、政策、司法解释、国际条约(惯例)在法律中的地位以及对"非正式法律渊源"命题的反思》

《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春季卷发表。

207.《习惯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秋季卷发表。

208.《传统文化与法官司法》(书评)

《人民法院报》2009年9月19日第4版发表。

209.《权利平等保护的几个理论问题》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发表。

210.《学者热议"尊严说",关键是公民在人格上的平等》

《北京日报》2010年3月22日第17版发表。

211.《人格平等是"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关键》

《学习时报》2010年4月5日第5版发表。《潍坊日报》2010年4月18日转载。《共产党员》杂志2010年第10期转载。

212.《转型期法治问题》(会议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13.《司法权宪法修改意见》(会议发言论点摘要)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214. 《审判中的"利益平衡"法》

《北京日报》2010年6月7日第19版发表。

215.《经验基础上的理性,理性关照下的经验》

《中国审判》杂志2010年第6期。

216.《法治的脚步如此矫健》(访谈录)

《检察日报》2004年7月26日发表。

217.《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律的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发表。

218.《由隐性到显性: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法治论坛》2010年第4辑发表。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219. 《建立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创举--学者、律师热议〈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采访记)

《中国审判》2011年第1期发表。

220. 《民事习惯法与法律文化》(会议发言)

收入《当代中国民事习惯法》一书。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21.《审判公开是一项公民权利》(专家点评)

《法制日报》2011年2月12日第5版。

222. 《司法与民意的关系辨析》

《北京日报》2011年2月28日第17版发表。

223. 《社会规范如何进入法律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日第10版发表。

224.《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转移:法律实施及其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2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论点摘编"载登。

225.《如何认识司法的特性》

《学习时报》2011年3月21日第5版发表。

226.《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新理念:终身学习与实践性》

《河北法学》2011年第4期发表。

227.《利益平衡在司法中的适用领域和范围》

《法律适用》2011年第5期发表。

228.《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最终价值目标》

《学习时报》2011年5月16日第5版发表。《法制资讯》2012年第10期转载。

229.《司法规律及其相关问题》

《河北法学》2011年第1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30.《"周期率"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一个历史规律——关于"周期率"问题的词语新争议及其历史哲学之诘辩》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发表。

231.《习惯与习惯法三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发表。

232.《法治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法学论坛》2012年第1期发表。

233.《关注实践:中国法理学研究观念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 月11 日第7 版发表。

234. 《关于开展案例法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法律适用》2012年第2期发表。

235. 《强化和提高规则意识是法律实施的关键》

《人民法院报》2012年3月30日第5版发表。

236.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法律观念创新和法律制度创新》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收入《论社会管理创新》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237.《社会转型亟需法理学转型》

《北京日报》2012年4月16 日第20 版发表。

238.《 踏上法律写作之路》

《北京日报》2012年5月14 日第20 版发表。

239. 《法律规范的审查机制》(笔谈稿)

《国家行政改革》2012年第3期发表。

240.《 规范体系:一个可以弥补法律体系局限性的新结构体系》

《人民法院报》2012年7月20日第5 版发表。

241.《中国的司法改革:问题与趋势》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转摘。

242.《人民法官职责的践行者》

《人民法院报》2012年8月3日第5 版发表。

243.《对"司法公信力问题"的三点思考》

《人民法院报》2012年8月31日第5 版发表。

244.《民主是分层次的——关于民主的三点认识》

《法学家茶座》2012年第3期,总第36辑发表。

245.《在思想家的世界里徜徉》

《法制日报》2012年9月5日第11版发表。

246.《司法公开有助于破除司法神秘》

《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14日第5版发表。

247.《规范体系:一个新的法律结构体系概念》

中国法学会《要报》2012年第18期(总第693期),2012年9月24日。

248.《中国的司法改革和法律实施》

《河北法学》2012年第12期发表。

249.《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6期发表。

250.《关于司法基础理论的思考》

《人民法院报》2012年11月30日第5版发表。

251.《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义》

《人民法院报》2012年12月14日第5版发表。

252.《不能把形式法治看得太低》

《北京日报》2012年12月24日第20版发表。《人民法院报》2013年2月27日第5版"观点"栏目摘发。

253.《做法律思想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人民法院报》2012年12月28日第5版发表。

254.《"案结事了"及其他》

《人民法院报》2013年1月18日第5版发表。

255.《规范体系:一个新体系结构的思考》

《东方法学》2013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

256.《回眸:学者刘作翔的龙年案头书》

《北京日报》2013年2月18日发表。

257.《追求法治是法学家的最高理想:重塑对法治的信念,坚定对法治的信心》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二届陇籍法学家论坛"综述》发表。

258. 《写作与阅读》

《法学家茶座》2013年第3期,总第38辑发表。

259. 《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兼论中国式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角色隐喻及其现状》 (与刘振宇合署)

《法学杂志》2013年第4期发表。

260. 《对法律实施问题的几点认识》

《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6日第5版发表。《今参考》杂志2013年7月号转摘。

261. 《平等的观念源自何处?》

《人民法院报》2013年5月3日第5版发表。

262. 《规则意识缺失,症结在哪里》(访谈)

《北京日报》2013年5月13日第18版发表。

263. 《关于司法权和司法体制的宪法修改意见》

《法学》2013年第5期发表。《检察日报》2013年7月9日第3版"法界传声"转摘观点。

264. 《演讲激发的思辨》

《北京日报》2013年7月8日第20版发表。

265. 《自由和安全如何权衡》

《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9日第5版发表。

266. 《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权利来源》

《检察日报》2013年7月30日第3版发表。

267. 《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

《人民法院报》2013年8月9日第5版发表。

268. 《一般权利与特殊权利的冲突问题》

《人民法院报》2013年8月23日第5版发表。

269. 《在司法中运用紧急避险解决权利冲突——卡尔·威尔曼等美国学者及美最高法院对典型案例的司法推理》

《江淮论坛》2013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70. 《通过司法解决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的混合权利冲突——威尔曼及美国最高法院对典型案例的司法推理》

《法治研究》2013年第8期发表。

271.《"双千计划"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访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9日第1版。

272. 《民间智慧和多样化权利冲突解决机制》

《人民法院报》2013年9月13日发表。

273. 《从自然权利走向法定权利——人体捐献器官移植中的分配正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5期发表。

274. 《微博直播:司法公开又打开一扇门》(采访)

《检察日报》2013年10月9日第5版发表。

275.《庭审"微博直播",打开天窗说亮话》(访谈)

"正义网"2013年10月9日发表。

276.《如何理解男女平等——欧盟法院判决要求保险业取消对妇女的优惠措施引发的问题》

《人民法院报》2013年10月18日第5版发表。

277. 《权利冲突是否是权利中隐含义务的冲突?——美国法学家沃尔德伦与威尔曼的争论》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发表。

278. 《社会利益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背反及其争论》

《东方法学》2013年第5期发表。

279. 《"真正的权利"理论——卡尔·威尔曼的权利学说》

《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6期发表。

280. 《权利相对性理论及其争论——以法国若斯兰的"权利滥用"理论为引据》

《清华法学》2013年第6期发表。

281. 《一部"在路上"的作品——〈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后记》

《法制日报》2013年11月20日第11版发表。

282. 《解决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双重权利的冲突——卡尔·威尔曼等美国学者对典型案例的道德推理》(上)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发表。

283. 《解决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双重权利的冲突——卡尔·威尔曼等美国学者对典型案例的道德推理》(下)

《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发表。

284.《通过司法解决法律权利之间的冲突——卡尔·威尔曼等美国学者及美最高法院对典型案例的司法推理》

《法律科学》2014年第1期发表。

285. 《紧急避险:解决权利冲突的制度设计及刑民案例》

《河北法学》2014年第1期发表。

最新作品

每一种规范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范围、差异及其解决

民法典中的法律渊源

法律人才培养应作分类化研究——关于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把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

建立“标准”是法治的一项紧迫任务

让指导性案例走进司法活动

刘作翔研究员在青岛谈社会治理法治化问题

患者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与制度保障

法官业绩考核面临的两难境地

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司法公开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最新进展及其问题

宗教文化、宗教权利、宗教法

“党纪”与“国法”不能混同 党内规范不宜称“法规”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并不是降低和否定法律的作用——论“党纪与国法不能混同”

《真正的权利》一书被读者评为“2015商务印书馆夏季十大好书”

刘作翔教授学术访谈录:锻铸政体的法理学

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民间法研究

在“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我眼中的学术评价

法学家的责任:为法治而努力!

《真正的权利》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锻铸政体的法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作翔教授学术访谈录

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司法公开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新亮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作翔教授新著《权利与规范理论——刘作翔法学文章与读书笔记选》出版发行

刘作翔教授主编的《法治与改革》一书出版发行

权利与规范理论的永久魅力

对“法律与政治”关系的几点思考

刘作翔:关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六大答问

标准化:中国法治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对“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解读

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求知与求真

刘作翔研究员著《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出版发行

社会利益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背反及其争论

"权利位阶":一个未能证实的虚幻命题

我的以现实案例为轴心的研究历程

刘作翔研究员学术专著《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 出版发行

美国工会权利与雇员民事权利的冲突

法律审查和评估标准探讨

将案例研究进行到底 ——我对案例研究的体认

安乐死问题的争论与进展

刘作翔、冉井富主编的《立法后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

刘作翔教授的学术专著《法律文化理论》在商务印书馆第七次重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作翔教授著《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出版发行

如何理解男女平等?

从自然权利走向法定权利——人体捐献器官移植中的分配正义问题

民间智慧和多样化权利冲突解决机制

一般权利和特殊权利的冲突问题

法律文化多元化表现之一: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

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不同性质的权利之规范来源

自由和安全如何权衡

关于司法权和司法体制的宪法修改意见

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兼论中国式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角色隐喻及其现状

平等的观念源自何处

对法律实施问题的几点认识

《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后记:写作与阅读

刘作翔:追求法治是法学家的最高理想

回眸:学者刘作翔的龙年案头书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义

不能把形式法治看得太低

做法律思想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案结事了”及其他

在“第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上的评论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义

关于司法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几点思考

民主是分层次的——关于民主的三点认识

在思想家的世界里徜徉

对“司法公信力问题”的三点思考

刘作翔新著《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出版发行

刘作翔:人民法官 职责的践行者

规范体系:一个可以弥补法律体系局限性的新结构体系

理念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司法透明有助于打破司法神秘主义

强化和提高规则意识是法律实施的关键

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心理和文化基础

法学的通俗化不能降低对思想深度的追求

关注实践:中国法理学研究观念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利益平衡在司法中的适用领域和范围

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最终价值目标

案例指导制度的定位及相关问题

如何认识司法的特性

社会规范如何进入法律之中

刘作翔: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律的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

司法与民意的关系辨析

刘作翔:建立以“审判公开”为核心的审判制度

应对WTO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观念

刘作翔:人格的平等是关键

法理学前沿思考

《法学前沿》讲座:权利的平等保护

法理学前沿思考

现代法律观念的培植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

司法和谐:目的还是手段?

从法国“头巾法案”等看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平等权的意义

公平问题和权利的平等保护

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平等问题

法理学的视野

法理学的功能

中国正在进步

Conflict and Selection: Legal Culture du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Law and

寻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关于SARS的一点思考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法理学视野中司法问题》自序

在经验事实与公理之间

记录下思想的碎片

主要学术观点

权利冲突的“正当性、合法性”辨析

刘作翔:“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思考

杂志文选

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最新进展及其问题

中国法学应重视案例研究

规范体系:一个可以弥补法律体系局限性的新结构体系

人民法官职责的践行者

对“司法公信力问题”的三点思考

司法公开有助于破除司法神秘

刘作翔: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律的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

学者行踪

2017年 刘作翔教授出席法官员额制改革与环境司法专门化专题研讨会

2016年 法治中国建设的回顾与前瞻理论研讨会成功召开

陈甦、孙宪忠、刘作翔、周汉华、张生等出席第十一届中国法学家论坛

刘作翔研究员出席《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研究员赴甘肃张掖为河西学院师生做报告

刘作翔研究员赴上海师范大学讲学

刘作翔研究员出席《中国法治评估报告2015》成果发布会

刘作翔研究员赴厦大出席“社会治理与软法”学术研讨会

2015年 《环球法律评论》200期纪念暨“法治中国下的规范体系及结构”学术研讨会召开

刘作翔研究员出席第三届南海法律高端论坛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刘作翔研究员出席第五届“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

刘作翔研究员出席“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专家咨询会”

刘作翔研究员应邀赴西北师大法学院作学术报告

刘作翔研究员、田夫助理研究员参加“第十届全国法律方法论坛”

刘作翔主编出席“法学期刊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列研讨会

第十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在京举行 李步云、刘作翔、陈甦作主题演讲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刘作翔研究员荣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刘作翔研究员参加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举行的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暨开题仪式

2014年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西安市“公务员大讲堂”讲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西安财经学院作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

刘作翔教授赴韩国参加第九届东亚法哲学大会发表主旨演讲

法学系成功举行2014-2015学年度新任教师试讲评审活动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代表团访问法学所

"法治与改革"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法学期刊发展与规范化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刘作翔教授参加北京大学法学院“首届全国法学研究高端论坛“

法学系成功举行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任教师试讲评审活动

2013年 刘作翔研究员参加《法律科学》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暨"法学期刊与法学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谈微博直播:司法公开又打开一扇门

刘作翔教授在井冈山参加中组部“2013年第2期两院院士和中央联系专家国情研修班”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召开的“法律与政治”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个案裁判中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模式探索”研讨会

李林、刘作翔、王敏远教授应邀参加中国法学会“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专家座谈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中国法学会2013年课题选题论证会

刘海年、刘作翔教授参加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会长扩大会

刘作翔、孙笑侠教授应邀在西南政法大学作“规范体系与行业法”的学术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云南大学发表“传统的延续: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演讲

陈泽宪、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2013院士专家新春联谊会”

2012年 刘作翔、陈春龙、黄金荣参加“法律规范的评估与审查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第三届全国法律修辞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中山大学作学术讲座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刘作翔教授到广东工业大学作学术报告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北京一中院重点调研课题专家论证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披露制度座谈会 ”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教育部重大项目中期检查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审判基础理论专委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李明德教授应邀在兰州参加“第二届陇籍法学家论坛”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西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刘作翔教授在银川中级人民法院作学术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最高人民法院“诉讼诚信体系建设座谈会”

刘作翔教授参加“司法改革2012年年会暨司法公信建设专题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参加“全国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陕西雁塔区人民检察院邀请法学名家刘作翔为干警讲学

刘作翔、李洪雷应邀参加“中瑞立法法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草案)”专家论证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南开大学作“完善法律体系——对法律渊源理论的反思”专题讲座

刘作翔教授参加第八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大连海事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刘作翔教授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项目结项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北京市人大法律草案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2012院士专家新春联谊会”

2011年 刘作翔、陈春龙、冉井富参加首届“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成立大会,刘作翔当选为副会长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韩国驻华大使馆召开的“中国法制说明会”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成果”的主题演讲

刘作翔教授应邀到宁夏社会科学院做学术交流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北方民族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刘作翔教授参加 “司法改革2011年年会暨能动司法方式专题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 “第四届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在“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发表主题演讲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法律实证主义与当代中国法治发展”论坛

刘作翔教授应邀访问宁夏社会科学院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安阳中院作“法治理念与法治国家建设”专题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河南法官学院作“司法规律及其相关问题”的专题讲座

刘作翔研究员应邀至陕西高院作题为“法治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专题讲座

刘作翔教授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作学术报告

刘作翔教授受聘为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并举行学术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法律修辞学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研讨会”

刘作翔研究员的学术专著《法律文化理论》在商务印书馆已重印六次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广东省依法治省(市)工作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南京大学第十二届费彝民法学论坛暨“能动司法的理论探索”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西南科技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刘作翔: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批判

刘作翔等:建立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创举——学者、律师热议《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中国大法官论坛

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教学基地2011年元旦联欢会隆重举行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珠海发表“中国法治发展战略的转移:法律实施”的学术演讲

法学所马工程课题组举行审稿会

亚洲法研究中心“中日企业法研究”第四期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北京市一中院“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课题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重庆荣昌“社会管理的司法创新”研讨会

法学所举办“法律实施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为上海财大博士生做“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做专题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为洛阳市伊川县政法干警培训班做专题讲座

刘作翔、冀祥德教授应邀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第22届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定评会”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教育部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专家评审评标会”

刘作翔教授在陕西省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法官做讲座

刘作翔教授应邀参加全国人大法工委重大课题专家座谈会

刘作翔教授参加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10年年会

刘作翔教授参加“司法权威与裁判效力”学术研讨会

刘作翔教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法理学》第四版修订编写会

刘作翔教授在“转型中的法律体系: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

刘作翔教授应邀在挪威人权中心发表演讲

中国社科院刘作翔教授做客第102期玛珈山法律方法论坛

刘作翔:尊严的高度,尊严的宽度

2009年 刘作翔教授在我校甘肃籍中青年法学家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平等保护”的学术报告

刘作翔: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

2008年 法学所成功举办中国刑事辩护30年暨刑事辩护准入制度国际研讨会

建言献策

2015年

刘作翔:应进一步提高最高法指导性案例的权威性

刘作翔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采访谈平等、公正与社会变迁

2014年

刘作翔等:法与情、理关系辨识

刘作翔研究员应邀为保定市县两级干部解读四中全会精神

刘作翔等:道德评价泛化 法治意识缺失——《北京日报》访谈

2013年

刘作翔教授在“正义网”谈微博庭审直播

刘作翔研究员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谈“双千计划”

刘作翔等:规则意识缺失,症结在哪里

2012年

刘作翔:现场直播可以破解司法审判中场地局限性带来的问题

2011年

刘作翔: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平等问题

2010年

刘作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刘作翔:中国司法改革被指走回头路[1]

参考资料

  1. 刘作翔中国法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