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沭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沭陽區域示意圖 原圖鏈接 原圖來自 [1]

沭陽縣,是宿遷市下轄縣,是江蘇三個省直管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素以改革創新聞名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連續6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攀升至第29位;連續三屆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位居第55位。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蘇北唯一一家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

沭陽縣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已達60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增加到65萬人。

2019年以來,先後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3] 2019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


歷史沿革

沭陽自西漢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境內有魯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建的郯子國,在今沭城西北20公里處,仍可尋到留下的遺址。西漢時東海郡的厚丘、建陵、陰平、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內。後漢,建陵縣併入厚丘縣。至晉,陰平縣也併入厚丘縣。宋元嘉十二年,廢厚丘縣為襄賁縣,直到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始定沭陽縣名,沿用至今。

沭陽夏商時屬徐州,周時屬青州,春秋末期為魯國南境,戰國時屬楚國,秦初屬薛郡,後屬郯。西漢置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立陰平、建陵兩侯國。三國時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併入襄賁,另置僮縣。梁武帝天監五年,廢僮縣,置僮陽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

隋文帝開皇年間隸屬海州,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改屬泗州,咸亨五年(674年)還屬海州,明洪武年間隸屬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府。

民國2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了較大調整,分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東海縣抗日民主政府、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

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1996年8月,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2011年,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

行政區劃

沭陽縣下轄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480個行政村(居)委會。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夢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鎮:隴集鎮、胡集鎮、錢集鎮、塘溝鎮、馬廠鎮、沂濤鎮、廟頭鎮、韓山鎮、華沖鎮、桑墟鎮、悅來鎮、劉集鎮、李恆鎮、紮下鎮、顏集鎮、潼陽鎮、龍廟鎮、高墟鎮、耿圩鎮、湯澗鎮、新河鎮、賢官鎮、吳集鎮、湖東鎮、青伊湖鎮。

鄉:北丁集鄉、周集鄉、東小店鄉、張圩鄉、茆圩鄉、西圩鄉、萬匹鄉、官墩鄉。

農場:青伊湖農場。[4]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 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地形地貌

沭陽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縣內最高峰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

氣候

沭陽縣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4.1℃,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歷史極端最高氣溫為39.4℃;歷年最低氣溫一般在-4℃—-5℃左右,歷史極端最低氣溫為-18.0℃。年平均降水量918.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480.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551.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46.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年平均雷暴日數28.3天,年平均暴雨日數3.6天,年平均大於等於35℃高溫日數4天。[5]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

沭陽縣水域面積62.2萬畝,可利用養殖水面12萬畝,盛產青魚、鯉魚、鰱魚等淡水魚類。

礦產資源

沭陽縣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非金屬礦9種,能源礦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磷、雲母礦以及黃砂、陶土等都具有較高開採價值。

人口

2018年末,全縣總戶數49.73萬戶,戶籍總人口198.28萬人。其中:男性103.56萬人,女性94.7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3:100。戶籍人口中,0-17歲人口47.38萬人,占23.9%;18-59歲人口119.50萬人,占60.3%;60歲及以上人口31.41萬人,占15.8%。全年出生人口2.76萬人,出生率13.96‰;死亡人口1.25萬人,死亡率6.30‰。年末常住人口156.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0.62萬人,城鎮化率57.82%,比上年提高1.74個百分點。 2016年末,全縣總戶數49.44萬戶,戶籍總人口197.05萬人。其中:男性102.89萬人,女性94.1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3:100。年末常住人口154.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5.68萬人,城鎮化率55.32%,比上年提高2.13個百分點。 [7]

經濟綜述

2018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一產增加值97.35億元,增長2.9%;二產增加值373.99億元,增長7.2%;三產增加值354.11億元,增長7.4%。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70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964美元),比上年增加3241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8:45.3:42.9,與上年相比,一產增加值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二產增加值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三產增加值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

2016年,沭陽縣初步核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97.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9.0%。其中,一產增加值91.27億元,增長1.9%;二產增加值317.95億元,增長9.3%;三產增加值288.09億元,增長11.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510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6791美元),增長10.8%。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1:45.6:41.3,其中一產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三產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在超過百億元的基礎上繼續平穩增長;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1.75億元,總量與上年持平(同口徑增長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3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7元,增長9.0%。2016年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為6303家和1.34萬戶,累計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為3.98萬家、7.78萬戶。

2015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0.13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75億元,總量始終穩居蘇北22縣(市)首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7億元;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55.59億元。

建築業

2018年末,沭陽縣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81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1.57億元,增長10.6%。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97.45億元。其中,安裝工程產值1.65億元,其他建築業產值0.02億元。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17.00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542.72萬平方米。


貿易流通

2018年,沭陽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3.54億元,增長7.0%。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159.41億元,下降3.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74.13億元,增長40.4%。按城鄉分,城鎮市場實現175.59億元,增長6.6%;鄉村市場實現57.95億元,增長8.2%。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2.34億元,增長4.8%。其中,汽車類下降6.9%,石油製品類增長7.8%,煙酒類增長5.5%。全縣進出口經營權企業784家,其中當年新增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06家。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79203萬美元,增長17.9%;其中出口70424萬美元,增長20.9%。進出口產品主要為木材加工類、輕紡服裝類、機械電子類和輕工食品類,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東盟等。年末全縣累存外資企業80家,主要來自香港、台灣及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全年新批外資項目12家,協議註冊外資42236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9168萬美元。


旅遊

2018年,沭陽縣累計接待遊客總人數477.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1.7億元,分別增長10.3%和15.2%;年末全縣共有旅遊景區11個,旅行社14家。

2016年,全縣旅遊接待總人數416.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5.5億元,分別增長14.4%和13.8%。全縣旅遊項目投資24.62億元。

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8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08.26億元,增長24.8%。其中國稅部門完成44.79億元,增長25.8%;地稅部門完成24.24億元,增長9.8%;財政部門完成39.24億元,增長35.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00億元,下降2.1%。其中稅收收入37.64億元,增長16.0%;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0.1%,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財政總支出155.30億元,增長17.9%。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09.80億元,增長4.0%。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21.66億元,增長21.5%;科學技術支出2.86億元,下降1.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29億元,下降28.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6.47億元,增長7.2%;醫療衛生支出13.88億元,增長1.3%;節能環保支出2.18億元,增長2.5%;農林水事務支出23.59億元,增長0.03%;住房保障支出4.27億元,增長24.6%。全縣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等五項民生支出合計79.87億元,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2.7%,比上年提升2.7個百分點。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32.53億元,比年初增加74.43億元,增長13.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93.75億元,比年初增加39.00億元,增長11.0%。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52.63億元,比年初增加80.56億元,增長17.1%。 2018年全縣實現保費收入19.09億元,增長10.1%。 [8]

交通綜述

2018年,沭陽縣完成鐵路客運量53.69萬人、公路客運量188.23萬人,分別增長7.4%和1.1%;完成鐵路貨運量26.85萬噸、公路貨運量13534.25萬噸,分別增長14.4%、增長1.5%。全年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576個、1268.83公里,改造農村危橋108座、總投資10.6億元。在宿遷市率先實現全縣行政村(484個)雙車道四級公路通達率100%。實施交通基礎類項目23項、總投資約7.9億元。其中,幹線公路項目1個,總投資約3.4億元;農村公路項目48個,總投資約1.1億元;橋樑項目24個,總投資約2.1億元;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313公里,總投資約0.3億元。新沂河大橋拓寬改造、紅萬桑至賢官連接線、紅萬桑南段改造、義烏路至龍廟段改造、老205國道錢集段改造、官塘線七雄至章集段建設等6個工程被評為市級「平安工地」,其中,新沂河大橋拓寬改造工程獲省級「平安工地」。

公路

縣鄉公路總里程達3430.8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43.84公里、高速公路55.67公里,公路密度和等級均居蘇北縣(市)前列。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五年任務三年完成」,新建、拓寬農村公路1475公里,開通鎮村公交線路60條,農村居民出行條件不斷改善。2016年底,將實現鎮村公交全覆蓋。 京滬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陽縣而過,並設有 5個互通出入口(潼陽紮下、沭陽北、沭陽、錢集胡集)向北6小時可直達首都北京,向南4小時可直達國際大都市上海。205國道和324、326、245省道穿境而過。 沭陽汽車客運南站和沭陽汽車東站為國家一級客運站。

鐵路

穿越沭陽縣的新長鐵路直接聯入隴海鐵路、膠新鐵路、宿淮鐵路、寧啟鐵路。

港口

位於沭陽縣高墟鎮境內古泊河上的高墟港530米長的岸線上,將在2014年底前崛起7個新泊位。高墟港坐落在宿連運河(古泊河)航道宿遷沭陽臨港工業園高墟段北岸,距連雲港徐圩港區僅60公里,是一座可通江達海的內河港口。

科學技術

2018年,沭陽縣全年新增專業技術人才38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970人,引進高校畢業生5882人,人才工作考核連續三年位列全市第一。承辦「以產業聚才,智匯宿遷」為主題的宿遷市2018年特色產業人才招引進校園(南通大學)首場活動。推動校地合作融合,掛牌成立「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科技夢社團(黨員服務站)」「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就業創業基地」。依託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軟件產業園等就業創業載體,吸納207家科技型企業、20家高端研發項目入駐,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千人計劃」創業3人、博士創業團隊8個、外國專家2名,新增留學回國人才7人。 全年引進高層次人才20多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人。獲批省「雙創人才」3人、省「雙創博士」8人;「三區」科技人才16人。 全年專利申請4497件,專利授權2225件,發明專利申請660件,PCT申請3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61件。同時加大對知識產權犯罪的打擊力度,聯合執法檢查商品500餘件,對65件涉嫌假冒專利產品進行立案。

文化事業

2015年,沭陽縣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沭陽花木節」暨第二屆全國盆景精品展,東關少兒京劇團參加央視少兒春晚演出並獲金獎,在蘇北地區率先實現「縣有四館」(即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實現鎮村「全覆蓋」,全年完成送戲下鄉160場,送電影下鄉6796場,送圖書下鄉2.8萬餘冊。組織指導書畫展覽、文藝演出、藝術培訓等群眾性文化活動600餘場,培訓12000餘人次。 2013年,「工鼓鑼」、「淮海戲」入選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被評為「中國書法之鄉」。

教育事業

2015年,沭陽縣高考二本以上達線5946人,有5人進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共有18名學生考取清華北大,連續四年進入全省第一方陣。江蘇省沭陽如東高級中學與韓國英陽高等學校締結為國際友好學校,建陵中學成功創建省四星級高中,新增省優質園5所、市優質園6所,總數分別達到63所、28所,畢業學生對口就業率超過90%,宿遷經貿學院獲評「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2014年,沭陽縣各級各類學校230多所,共有在校生29萬多人、教師1.7萬多名,省優質園58所,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督導考察;有省四星級高中2所、省三星級高中5所;沭陽中專等專業學校創建成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年度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4萬多人次。現有省特級教師18名,中小學骨幹教師比例達到20%以上。

高等學校:宿遷經貿學院、江蘇開放大學沭陽學院

三星級高中:華沖中學、修遠中學、沭陽縣夢溪中學、沭陽縣正德中學。

四星級高中: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沭陽縣建陵高級中學、江蘇省沭陽如東高級中學 。

體育事業

2015年,沭陽縣成功創建「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 [10]

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上,沭陽縣運動健兒獲得2枚金牌、1枚銀牌;在2012年倫敦殘奧會上,沭陽縣運動健兒獲得獲四金一銀。縣少兒業餘體校通過國家體育總局奧林匹克中長跑項目後備人才基地驗收,是全國縣級城市首家通過驗收的縣份。

醫療衛生

2015年,沭陽縣共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96家。其中三級綜合醫院1所、三級中醫院1所、二級綜合醫院5所、二級專科醫院3所、一級醫院51所、疾控中心1所、婦幼保健所1所、皮膚病防治院1所、衛生監督所1所、計劃生育指導站1所、鄉鎮(含農場)衛生院37所、衛生計生服務中心3所、診所(含門診部、醫務室)113所、社區衛生服務站28所、村衛生室449所。 [21] 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民營醫院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並實現37個鄉鎮全覆蓋。

民生事業

2018年,沭陽縣職工養老、職工醫保、居民養老、居民醫保、工傷、生育、失業參保分別達9.42萬人、12.00萬人、57.51萬人、170.28萬人、8.42萬人,7.16萬人,6.25萬人。全縣社會保險基金保險費收入42.07億元,待遇支出32.72億元,養老、醫療、失業三大社會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7.4%、96.9%、97.1%。開展全縣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實行專項行動,發現違規36起,追回基金7.18萬元,收繳違約金41.85萬元。開展社保基金網上監管工作,比對核查出2146條預警信息,處理率達100%。 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675元,增長6.8 %。其中,食品支出5331元,增長4.2%;衣着支出1022元,增長6.5%;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465元,增長8.2%;交通通信支出1523元,增長9.6%;醫療保健支出895元,增長9.2%。全體居民恩格爾係數36.3%。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499元,增長6.1%。其中,食品支出6463元、衣着支出1314元、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929元、交通和通訊支出1750元、醫療保健支出862元,分別增長4.4%、4.2%、7.2%、6.6%、8.4%。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36.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608元,增長6.8%。其中,食品支出4103元、衣着支出706元、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1962元、交通和通信支出1277元、醫療保健支出931元,分別增長3.4%、6.8%、9.0%、12.6%、9.2%。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50.90平方米。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35.3%。

城市建設

沭陽舊時多臨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築土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改建磚城。鄉村集鎮多始建於元代,明、清時期漸趨規模,定期集散,城鄉屋宇簡陋,道路晴塵雨濘。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造舊城區。1956年城區南擴,1981年向東西拓展。至1987年城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條,人均居住面積為5.91平方米。近年來,沭陽深入實施東擴南延戰略,先後啟動東部城區、南部新城區開發建設,對老城區、新城區、開發區和十字、章集、七雄三個街道及紮下鎮、龍廟鎮、官墩鄉進行城區總體規劃,形成了「三區六點」聯動發展格局。

通訊

2018年,沭陽縣全年郵政業務總量52281萬元,增長73.1%;完成郵政業務總收入27188萬元,增長27.6%。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2.59萬戶,其中城區6.17萬戶,農村6.43萬戶;年末城區住宅電話用戶2.04萬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5.72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49.59萬戶,互聯網用戶35.39萬戶。 2016年,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收入15479萬元,增長19.2%。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6.65萬戶,其中,城區6.7萬戶、農村9.95萬戶;年末城區住宅電話用戶3.11萬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9.16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16.68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10萬戶。

特產

高墟大米,悅來黃花菜,北丁集玉兔牌蘑菇,沂濤茶樹菇,桑墟鯽魚,廟頭、新河、顏集花木,果石榴、花石榴、小石榴等品種,潼陽西瓜,茆圩西瓜,沭陽銀杏,茆圩花生,顏集大紅袍板栗,吳集粉絲,錢集老鵝,百葉(廟頭千張),沭城顧家吊爐大餅

參考資料

  1. 沭陽區劃 . 沭陽政府 網 [2016-8-12]
  2. 沭陽概況 . 沭陽政府 網 [2016-8-12]
  3. 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發布 .新華網
  4. 沭陽區劃 . 沭陽政府 網 [2016-8-12]
  5. 地理環境 . 沭陽政府 網 [2016-8-12]
  6. 沭陽城市建設 . 樅陽在線 網 [2016-8-12]
  7. 沭陽縣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統計公報 .宿遷市統計局[2016-8-12]
  8. 沭陽縣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統計公報 .宿遷市統計局[2016-8-12]
  9. 江蘇沭陽城市建設欣賞 . 新浪 網 [2016-8-12]
  10. 社會事業 .沭陽[2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