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两栖类又称两生类,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是最早由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它的形态和机能不仅保留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还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属于由水生到陆生的先趋动物。
两栖类,顾名思义,是指它的一生 中有部份时期生活在水中,部份时期生活在陆地;通常幼体在水中生活, 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皮肤和口腔内膜呼吸。[1]
目录
两栖类介绍
两栖类是一群可以在水域及陆域生存的生物,包含最常见的就是青蛙及蟾蜍。其生活史必须经过完全水生的蝌蚪期,利用鳃呼吸;经过变态之后,成体大多能适应陆地生活,改用肺呼吸。
大多数两栖类的皮肤光滑,无鳞片或角质层,其通透性良好,因此防水效果不佳,体内水分容易蒸散,所以即使在陆地上活动,两栖类生活的范围也不能离水域太远。不过两栖类的体表可以分泌黏液以湿润皮肤,因此也不至于在陆地上活动时干死。通透性良好的皮肤不论对幼体或成体的呼吸作用而言都很重要,国外有些两栖类成体甚至没有肺,靠皮肤来进行身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上述这些条件限制了两栖类在陆域环境的活动范围,这也是为何当我们在水田或溪边等水域环境活动时,常常可以看到青蛙或蟾蜍的原因了。那么可以在水里游也可以在陆上爬的乌龟,算不算是两栖类呢?事实上乌龟属于爬虫类,它的生活史不需要经过蝌蚪期,也不需要变态,而且它体表有硬壳及角质化的皮肤保护,不像两栖类体内的水分容易蒸散,所以它不是两栖类。[2]
两栖类分类
目前全世界的两栖类大约有4400种,可分为三大类:
1. 无尾类:身体短宽;有四只脚,比较长;幼体称为蝌蚪,有尾巴,成体无尾巴;如青蛙。、蟾蜍。全世界大约3800种;台湾有三十一种,其中二种是外来种。
2. 有尾类:身体圆筒形;有四只脚,比较短;终身有尾巴且侧扁;形态类似蜥蝪;如山椒鱼、蝾螈。全世界大约400种;台湾有三种。
3. 无足类:身体细长;没有四只脚;短尾巴或无;形态类似蚯蚓;如蚓螈。全世界大约160种;台湾没有。[3]
两栖类的栖息环境
在台湾,从海边至高海拔的山区,都有两栖类的踪迹,由它出现的环境,大致可分为:
1. 在山涧溪流中活动的种类如日本树蛙、盘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褐树蛙、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其中斯文豪氏赤蛙、褐树蛙偏好在流速急的山涧溪流或岩石洞穴出没,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喜好在流速缓慢的山涧溪流活动;日本树蛙则偏好开阔的河床上较缓和的细流活动。
2. 栖息在池塘与沼泽区浅水域的种类如小雨蛙、面天树蛙、长脚赤蛙、中国树蟾、牛蛙、腹斑蛙。
3. 生活在深水域池塘的种类如贡德氏赤蛙、台北赤蛙、牛蛙、虎皮蛙、金线蛙。
4. 栖息在草地、稻田及茶园的种类如台北树蛙、黑眶蟾蜍、泽蛙。除此之外,长脚赤蛙与虎皮蛙也会在此环境栖息。
5. 居住在森林底层的种类有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
6. 艾氏树蛙喜好在含水的树洞或竹筒中生殖。
7. 阿里山山椒鱼、台湾山椒鱼、楚南氏山椒鱼生活在中高海拔的森林底层。
由于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使用,造成水土保持不良,加上溪流池塘水质的恶化及农药的滥用,使得两栖类的栖息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族群数量日益减少,生存危机日益增加。[4]
台湾两栖类的种类:
台湾已发现的两栖类中,有尾目一科3种、无尾目五科30种。至于无足目台湾并没有发现。
有尾目:
即俗称的山椒鱼,体态类似壁虎,但表皮光滑,不具鳞片,多生活在中高海拔,低温潮湿的森林底层。台湾对山椒鱼的分类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已经分类的有三种:阿里山山椒鱼、台湾山椒鱼与楚南氏山椒鱼。
无尾目:
台湾目前已发现的无尾目,分别有蟾蜍科、树蟾科、狭口蛙科、赤蛙科及树蛙科等五科。
- 蟾蜍科:在眼睛后方有一突起的耳后腺,当受到惊吓或攻击时,会分泌出乳白色神经性毒液。皮肤粗糙,体背布满疣状突起。目前台湾发现的蟾蜍有2种,分别是盘古蟾蜍及黑眶蟾蜍,其中前者为特有种。
- 树蟾科:树栖性蛙类,趾端扩大成吸盘,与树蛙相似,但其胸骨及脊椎骨与蟾蜍科一样,故名树蟾,又名雨蛙、雨怪。台湾产有一属一种,为中国树蟾。
- 狭口蛙科:身体娇小,略成三角形为其特征。蝌蚪身体透明,成体多在落叶及土堆中活动,不容易找的到。台湾目前发现五种,分别为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及1998年才由杨懿如博士在高雄凤山地区发现的亚洲锦蛙,此种可能是随货柜而来的外来种。
- 赤蛙科:无尾目中数量最多的一科,本科蛙类常被捕捉食用。台湾目前纪录有13种。分别为腹斑蛙、贡德氏赤蛙、竖琴蛙、台北赤蛙、斯文豪氏赤蛙、长脚赤蛙、梭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泽蛙、古氏赤蛙、虎皮蛙、金线蛙及外来种的牛蛙等。
- 树蛙科:趾端具有膨大的吸盘,可以在树上或墙壁上攀爬为其特征。台湾纪录有10种,分别为台北树蛙、翡翠树蛙、莫氏树蛙、橙腹树蛙、诸罗树蛙、褐树蛙、面天树蛙,以上为特有种,另外还有白颔树蛙、日本树蛙及艾氏树蛙等。[5]
无足目
无足目台湾并没有发现。
两栖类基本特征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
5.体温不恒定,属于冷血动物。
6.体外受精。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提高受精率。[6]
两栖类图片
两栖类的生活史:
成熟的个体行体外授精,多为卵生,不同的种类其卵的型态不同。有的将卵串产在在浅水溪流中,有的将卵团散布在水面的落叶或树根上,有的将卵产于树洞中,有的则在离开水面的树枝或岩壁上以卵泡的形式,使卵在胶质的卵泡中成长。
卵孵化后形成蝌蚪,蝌蚪的嘴形与他所摄食的食物有关,如果是取食藻类的蝌蚪,其嘴位于腹面,并有数排牙齿;如为滤食性的,则其嘴位于背面,开口朝上。蝌蚪在变态时,会停止进食,尾部渐渐萎缩,最后伸出前肢,以便登陆,因此成体无尾,所以属于无尾目。有尾目及无足目则无此变态过程。
在台湾的蛙类中,喂食行为是艾氏树蛙特有的,雌蛙会在产完卵后不久再次返回产卵的树洞中,研究结果显示艾氏树蛙的蝌蚪会以嘴巴刺激母蛙的肛门口,使其排出未授精的卵,只会吸食雌蛙未授精的卵,为了吸食方便其嘴形呈漏斗状。
蛙类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在水域附近,例如赤蛙科的泽蛙、贡德氏赤蛙、虎皮蛙及金线蛙多在水田或沼泽环境出没,同属赤蛙科的斯文豪氏赤蛙则多在山涧出没,树蛙科的莫氏树蛙则多在水边的灌丛活动,不过树蛙不一定只在树上活动,像褐树蛙及日本树蛙就比较容易在小溪中发现他们的踪影。
蛙类的食物主要以昆虫、蜘蛛及软体动物等为主,也有些大型的蛙类可以吞食其他小型的两栖类或小型哺乳动物,例如牛蛙。蛙类的主要天敌为蛇类,还有一些鸟类及哺乳动物。
每种两栖类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同,生殖季的长短及时间也不尽相同。虽然大多数的两栖类多选择在高温多雨的春夏季生殖,不过像台北树蛙、莫氏树蛙及长脚赤蛙则多选择在偏冷的冬季进行繁殖。在台湾也有些种类的生殖季很长,甚至是全年的,例如拉都希氏赤蛙。雄蛙在生殖季时最显著的行为就是鸣叫,透过宣告叫声,雄蛙可以通知雌蛙前来交配,而不同的叫声特质会影响雌蛙进行配对选择。[7]
两栖类与人类:
两栖类对人类而言并无攻击性,其中蛙类不但数量多且容易补抓,而大型的种类,更是早期人类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即使在现今以迈入高科技的世界,人类仍有食用蛙类的习惯。而两栖类的生长快速,产量多,在医疗及生物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又方便的实验动物材料。
两栖类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指标生物。两栖类的生活史中,其卵无卵壳,只有胶质的鞘,因此对环境因子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环境污染过于严重时,例如酸雨的形成、化学污染或是紫外线的增加,均会导致两栖类族群量的减少或畸形率的增加。科学家也发现,全球气温逐年上升,间接导致两栖类种类及数量的逐渐下降。
在台湾,栖息地的破坏对两栖类的威胁最大。山地的滥垦滥伐,直接影响了该生育地的族群。水土保持的破坏,导致治山防洪计划如火如荼的展开,山涧小溪逐渐水泥化,因此使的更多的种类及族群失去生存的空间。
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有机废物的增加,引起水质污染并加速恶化,导致两栖类卵与蝌蚪存活率的下降。人类无节制的捕食,也使的某些原本普遍的两栖类,变成稀有动物。加上饲养的外来种侵入原生两栖类的栖地,而外来种往往因为在台湾没有强而有利的天敌管制、族群不断扩张、直接的捕食或是在食物及空间上对原生种竞争,都将使原生两栖类动物面临极大威胁。
现今的环境对两栖类而言已充满危机,这些危机不仅是污染,还包括原始栖地不当且过度的开发,导致栖地的消失或破坏,并形成族群的隔离,导致族群的破碎化,将更加速族群的灭亡,因此人类此刻更应重视两栖类的生存问题,并对保育工作负起责任。[8]
保育类两栖类
台湾山椒鱼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楚南氏山椒鱼 Hynobius sonani ( Maki)
台北树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 Wang
翡翠树蛙 Rhacophorus smaragdinus Lue & Mou
莫氏树蛙 Rhacophorus moltrechti Boulenger
褐树蛙 Rhacophorus robustus( Boulenger)
黑蒙西氏小雨蛙 Microhyla heymonsi Vogt
巴氏小雨蛙 Microhyla butleri Boulenger
史丹吉氏小雨蛙 Microhyla inornata Boulenger
杉木蛙 Rana taiwaniana Otsu
台北赤蛙 Rana taipehensis Van Denburgh
虎皮蛙 Rana tigerina rugulosa Wiegmann
贡德氏蛙 Rana guntheri Boulenger [9]
视频
观察篇 Ep6 认识动物形态:两栖类变态史
[生物放大镜]连恐龙都惧怕的世界最大两栖类 | 张家界的守护神兽 | 即将灭绝的恐龙杀手
生命脉动_爬虫类与两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