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棲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棲類照片來自

兩棲類又稱兩生類,屬於脊椎動物亞門。牠是最早由水中登上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牠的形態和機能不僅保留適應水生生活的特徵,而且還具有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在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中屬於由水生到陸生的先趨動物。

兩棲類,顧名思義,是指牠的一生 中有部份時期生活在水中,部份時期生活在陸地;通常幼體在水中生活, 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生活,用肺、皮膚和口腔內膜呼吸。[1]


兩棲類介紹

兩棲類是一群可以在水域及陸域生存的生物,包含最常見的就是青蛙蟾蜍。其生活史必須經過完全水生的蝌蚪期,利用鰓呼吸;經過變態之後,成體大多能適應陸地生活,改用肺呼吸。

大多數兩棲類的皮膚光滑,無鱗片或角質層,其通透性良好,因此防水效果不佳,體內水分容易蒸散,所以即使在陸地上活動,兩棲類生活的範圍也不能離水域太遠。不過兩棲類的體表可以分泌黏液以濕潤皮膚,因此也不至於在陸地上活動時乾死。通透性良好的皮膚不論對幼體或成體的呼吸作用而言都很重要,國外有些兩棲類成體甚至沒有肺,靠皮膚來進行身體內外的氣體交換。

上述這些條件限制了兩棲類在陸域環境的活動範圍,這也是為何當我們在水田或溪邊等水域環境活動時,常常可以看到青蛙或蟾蜍的原因了。那麼可以在水裡游也可以在陸上爬的烏龜,算不算是兩棲類呢?事實上烏龜屬於爬蟲類,它的生活史不需要經過蝌蚪期,也不需要變態,而且它體表有硬殼及角質化的皮膚保護,不像兩棲類體內的水分容易蒸散,所以它不是兩棲類。[2]


兩棲類分類

目前全世界的兩棲類大約有4400種,可分為三大類:

1. 無尾類:身體短寬;有四隻腳,比較長;幼體稱為蝌蚪,有尾巴,成體無尾巴;如青蛙。、蟾蜍。全世界大約3800種;台灣有三十一種,其中二種是外來種。

2. 有尾類:身體圓筒形;有四隻腳,比較短;終身有尾巴且側扁;形態類似蜥蝪;如山椒魚蠑螈。全世界大約400種;台灣有三種。

3. 無足類:身體細長;沒有四隻腳;短尾巴或無;形態類似蚯蚓;如蚓螈。全世界大約160種;台灣沒有。[3]


兩棲類的棲息環境

在台灣,從海邊至高海拔的山區,都有兩棲類的蹤跡,由牠出現的環境,大致可分為:

1. 在山澗溪流中活動的種類如日本樹蛙、盤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褐樹蛙、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其中斯文豪氏赤蛙、褐樹蛙偏好在流速急的山澗溪流或岩石洞穴出沒,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喜好在流速緩慢的山澗溪流活動;日本樹蛙則偏好開闊的河床上較緩和的細流活動。

2. 棲息在池塘與沼澤區淺水域的種類如小雨蛙、面天樹蛙、長腳赤蛙、中國樹蟾、牛蛙、腹斑蛙。

3. 生活在深水域池塘的種類如貢德氏赤蛙、台北赤蛙、牛蛙、虎皮蛙、金線蛙。

4. 棲息在草地、稻田及茶園的種類如台北樹蛙、黑眶蟾蜍、澤蛙。除此之外,長腳赤蛙與虎皮蛙也會在此環境棲息。

5. 居住在森林底層的種類有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

6. 艾氏樹蛙喜好在含水的樹洞或竹筒中生殖。

7. 阿里山山椒魚、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生活在中高海拔的森林底層。

由於人類對土地的過度開發使用,造成水土保持不良,加上溪流池塘水質的惡化及農藥的濫用,使得兩棲類的棲息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和污染,族群數量日益減少,生存危機日益增加。[4]


台灣兩棲類的種類:

兩棲類照片來自

台灣已發現的兩棲類中,有尾目一科3種、無尾目五科30種。至於無足目台灣並沒有發現。

有尾目:

即俗稱的山椒魚,體態類似壁虎,但表皮光滑,不具鱗片,多生活在中高海拔,低溫潮濕的森林底層。台灣對山椒魚的分類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已經分類的有三種:阿里山山椒魚、台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

無尾目:

台灣目前已發現的無尾目,分別有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及樹蛙科等五科。

  • 蟾蜍科:在眼睛後方有一突起的耳後腺,當受到驚嚇或攻擊時,會分泌出乳白色神經性毒液。皮膚粗糙,體背佈滿疣狀突起。目前台灣發現的蟾蜍有2種,分別是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其中前者為特有種。
  • 樹蟾科:樹棲性蛙類,趾端擴大成吸盤,與樹蛙相似,但其胸骨及脊椎骨與蟾蜍科一樣,故名樹蟾,又名雨蛙、雨怪。台灣產有一屬一種,為中國樹蟾。
  • 狹口蛙科:身體嬌小,略成三角形為其特徵。蝌蚪身體透明,成體多在落葉及土堆中活動,不容易找的到。台灣目前發現五種,分別為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及1998年才由楊懿如博士在高雄鳳山地區發現的亞洲錦蛙,此種可能是隨貨櫃而來的外來種。
  • 赤蛙科:無尾目中數量最多的一科,本科蛙類常被捕捉食用。台灣目前紀錄有13種。分別為腹斑蛙、貢德氏赤蛙、豎琴蛙、台北赤蛙、斯文豪氏赤蛙、長腳赤蛙、梭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古氏赤蛙、虎皮蛙、金線蛙及外來種的牛蛙等。
  • 樹蛙科:趾端具有膨大的吸盤,可以在樹上或牆壁上攀爬為其特徵。台灣紀錄有10種,分別為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橙腹樹蛙、諸羅樹蛙、褐樹蛙、面天樹蛙,以上為特有種,另外還有白頷樹蛙、日本樹蛙及艾氏樹蛙等。[5]

無足目

無足目台灣並沒有發現。


兩棲類基本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雙循環。

5.體溫不恆定,屬於冷血動物

6.體外受精。

7.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8.抱對受精,提高受精率。[6]


兩棲類圖片


兩棲類的生活史:

成熟的個體行體外授精,多為卵生,不同的種類其卵的型態不同。有的將卵串產在在淺水溪流中,有的將卵團散佈在水面的落葉或樹根上,有的將卵產於樹洞中,有的則在離開水面的樹枝或岩壁上以卵泡的形式,使卵在膠質的卵泡中成長。

卵孵化後形成蝌蚪,蝌蚪的嘴形與他所攝食的食物有關,如果是取食藻類的蝌蚪,其嘴位於腹面,並有數排牙齒;如為濾食性的,則其嘴位於背面,開口朝上。蝌蚪在變態時,會停止進食,尾部漸漸萎縮,最後伸出前肢,以便登陸,因此成體無尾,所以屬於無尾目。有尾目及無足目則無此變態過程。

在台灣的蛙類中,餵食行為是艾氏樹蛙特有的,雌蛙會在產完卵後不久再次返回產卵的樹洞中,研究結果顯示艾氏樹蛙的蝌蚪會以嘴巴刺激母蛙的肛門口,使其排出未授精的卵,只會吸食雌蛙未授精的卵,為了吸食方便其嘴形呈漏斗狀。

蛙類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在水域附近,例如赤蛙科的澤蛙、貢德氏赤蛙、虎皮蛙及金線蛙多在水田或沼澤環境出沒,同屬赤蛙科的斯文豪氏赤蛙則多在山澗出沒,樹蛙科的莫氏樹蛙則多在水邊的灌叢活動,不過樹蛙不一定只在樹上活動,像褐樹蛙及日本樹蛙就比較容易在小溪中發現他們的蹤影。

蛙類的食物主要以昆蟲、蜘蛛及軟體動物等為主,也有些大型的蛙類可以吞食其他小型的兩棲類或小型哺乳動物,例如牛蛙。蛙類的主要天敵為蛇類,還有一些鳥類及哺乳動物。

每種兩棲類繁殖所需的條件不同,生殖季的長短及時間也不盡相同。雖然大多數的兩棲類多選擇在高溫多雨的春夏季生殖,不過像台北樹蛙、莫氏樹蛙及長腳赤蛙則多選擇在偏冷的冬季進行繁殖。在台灣也有些種類的生殖季很長,甚至是全年的,例如拉都希氏赤蛙。雄蛙在生殖季時最顯著的行為就是鳴叫,透過宣告叫聲,雄蛙可以通知雌蛙前來交配,而不同的叫聲特質會影響雌蛙進行配對選擇。[7]


兩棲類與人類:

兩棲類對人類而言並無攻擊性,其中蛙類不但數量多且容易補抓,而大型的種類,更是早期人類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即使在現今以邁入高科技的世界,人類仍有食用蛙類的習慣。而兩棲類的生長快速,產量多,在醫療及生物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又方便的實驗動物材料。

兩棲類也是環境污染的一種指標生物。兩棲類的生活史中,其卵無卵殼,只有膠質的鞘,因此對環境因子的變化非常敏感,當環境污染過於嚴重時,例如酸雨的形成、化學污染或是紫外線的增加,均會導致兩棲類族群量的減少或畸形率的增加。科學家也發現,全球氣溫逐年上升,間接導致兩棲類種類及數量的逐漸下降。

在台灣,棲息地的破壞對兩棲類的威脅最大。山地的濫墾濫伐,直接影響了該生育地的族群。水土保持的破壞,導致治山防洪計劃如火如荼的展開,山澗小溪逐漸水泥化,因此使的更多的種類及族群失去生存的空間。

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藥的過度使用及有機廢物的增加,引起水質污染並加速惡化,導致兩棲類卵與蝌蚪存活率的下降。人類無節制的捕食,也使的某些原本普遍的兩棲類,變成稀有動物。加上飼養的外來種侵入原生兩棲類的棲地,而外來種往往因為在台灣沒有強而有利的天敵管制、族群不斷擴張、直接的捕食或是在食物及空間上對原生種競爭,都將使原生兩棲類動物面臨極大威脅。

現今的環境對兩棲類而言已充滿危機,這些危機不僅是污染,還包括原始棲地不當且過度的開發,導致棲地的消失或破壞,並形成族群的隔離,導致族群的破碎化,將更加速族群的滅亡,因此人類此刻更應重視兩棲類的生存問題,並對保育工作負起責任。[8]


保育類兩棲類

台灣山椒魚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楚南氏山椒魚   Hynobius sonani ( Maki)

台北樹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 Wang

翡翠樹蛙   Rhacophorus smaragdinus Lue & Mou

莫氏樹蛙   Rhacophorus moltrechti Boulenger

褐樹蛙   Rhacophorus robustus( Boulenger)

黑蒙西氏小雨蛙 Microhyla heymonsi Vogt

巴氏小雨蛙   Microhyla butleri Boulenger

史丹吉氏小雨蛙   Microhyla inornata Boulenger

杉木蛙   Rana taiwaniana Otsu

台北赤蛙   Rana taipehensis Van Denburgh

虎皮蛙   Rana tigerina rugulosa Wiegmann

貢德氏蛙   Rana guntheri Boulenger [9]


視頻

觀察篇 Ep6 認識動物形態:兩棲類變態史

[生物放大鏡]連恐龍都懼怕的世界最大兩棲類 | 張家界的守護神獸 | 即將滅絕的恐龍殺手

生命脈動_爬蟲類與兩棲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