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傅家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傅家谟(1933年05月-2015年06月1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南沅江,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中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在地球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先进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与人合作总结出十项有效的找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主编有《有机地球化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傅家谟在广泛进行中国东部和大陆架油气远景评价的研究中,提出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与成油机理、膏盐相沉积早期成油、未成熟原油、煤成烃等,丰富了石油成因的理论。

人物生平

傅家谟 ,1933年,傅家谟出生在上海,原籍湖南沅江,在上海度过一段苦难的少年时代。傅家谟从小因父亲工作经常变动,学生时代亦随之更换地方,调换学校,而且从小学开始就寄宿学校,过集体生活,有机会遇到许多良师益友,受益匪浅。

初中二、三年级时,就读于上海市大场附近的一所中学——顾村初级中学。解放前夕,上海反饥饿、反内战游行不断,一些进步的文化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迫害,来到这所上海边远郊区很不起眼的中学。因此,学校拥有一批有志向、有学识的优秀青年教师,包括语文、数学、美术等专业的人才。记得有位美术教师就是在鲁迅先生晚年倡导、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木刻家,来校边教书边创作,还举办过一次小型木刻展览。

1949年底,上海解放了,正值傅家谟步入高中二年级时,父亲因患胃病两次住院开刀。当时胃病开刀是大手术,危险性较大。一旦失去父亲,家里只剩下他与妹妹两人,家境不堪设想,他很害怕。为了预防万一,傅家谟高二转考进当时上海的一所夜中,希望熟悉点社会,学点本事。这所夜中附属在沪西中学内,每晚7时余上课,深夜12时才放学。夜中师资不算太强,但老师教学都很认真、努力。尤其不易的是在这所学校里让傅家谟结识了一批家境贫寒的学长。他们白天谋职(纺织工、蹬三轮车、擦皮鞋、菜市场卖菜打杂等),晚上读夜校。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大家都很珍惜、很自觉、很勤奋。在学长们的影响下,自然亦学会了如何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立志奋争。 记得当时同学中也有二三位和傅家谟家境类似,大家就自动组织学习,充分利用白天时间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自提更高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为找工作作准备。例如他们爱好数学,就用更多时间去查各类参考书,赶做习题。同时都喜爱文学,就经常到市里或区里的图书馆,有计划地选读世界文豪泰斗的名着,或者按照俄国文学提纲,从最早的《伊戈尔王子》开始,一本一本地系统精读,做好笔记,认真讨论。总之,身处逆境的傅家谟,贫困艰辛并没有使他徘徊、消沉,相反,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教会他奋力抗争,注重实在的人生。

  •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叶连俊院士。傅家谟的硕士论文研究区地处鄂西山区,群峦叠嶂,岩峭谷深,条件艰险,傅家谟硬是带着一位民工翻山越岭跑野外、采集标本、观察各种地质现象并测数据,勤勘察,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回所后一项一项实验都亲自动手测定,论文编写也努力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一丝不苟,决不马虎。
  • 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 196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研究室主任。
  • 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 1989年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3年组建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环境中毒害有机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机传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ds)的生物地球化学与调控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水、沉积物/土壤和生物中毒害有机物的检测技术与含量分布、污染源解析、存在状态、界面作用与区域/全球迁移、生物/非生物降解作用机理与环境治理/修复技术等。曾负责并出色完成多项国家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5部、译著1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6项、部委级奖19项。自1986年以来,先后对北京、贵阳、广州等地区的大气飘尘和气溶胶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研究开发了以“水杯子”为品牌的直饮水深度处理工艺。

主要成就

傅家谟 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丰富和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在中国陆相沉积物和陆相原油中首次发现葡萄藻烷(烯)、含硫有机化合物等20多种新生物标志物。

1956年,他从北京地质学院“黄埔一期”毕业后,从事地质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5年,当年风华正茂、壮志未酬的年轻人,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成就显赫的科学家。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地质事业,傅家谟终生无悔。

他早期从事过沉积铁矿、铀矿地质和地下核试验地质等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地质工作功底。他不断开创有机地球化学新领域,为发展中国能源资源的成因理论,指导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瞄准前沿,创建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如果从A.Treibs发现原油中的卟啉化合物开始算起,有机地球化学已走过六十余个春秋。它是研究地球表层有机质的分布、组成、迁移与富集规律的学科。受石油、天然气工业的驱动,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1966年,由于国家急需石油资源,石油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下达了西南石油大会战任务。在傅家谟的倡导和带领下,开始了以石油为主要任务的有机地球化学的科学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探索,于1969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填补了国内学科空白,推动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球化学的发展。该实验室1985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第一批对国内外实行开放研究的开放实验室。1986年6月,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学会主席P.A.申克教授来华参观后,称赞:中国在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年内组织中外学者完成了32项在理论上和生产上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该室因研究成果突出,人才辈出,在1988年科学院17个开放实验室评比中名列榜首。1989年经过评议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该实验室通过验收建成。1993年主持建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之急需,开展以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研究为主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2000年广东省28个省重点实验室评比中名列第一名。近十年来,由于得到国家的强力支持,现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技术支撑体系,拥有一支具有很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年轻、高水平、精干、高效的队伍,培养出10位博士后、22位博士和24位硕士,独立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奖,傅家谟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由彭平安研究员任主任的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地,展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傅家谟 开拓创新,提出中国碳酸岩生油评价新理论

傅家谟认为在西南大会战中,作为科学院的研究单位,要勇于开拓创新,关键是要在石油成因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建立一套健全的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找油找气新方法、新指标,特别是碳酸岩地层找油找气的新理论、新方法。

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迫使中国的西南三线建设匆匆上马,国家对西南地区石油勘探寄予厚望。就世界范围而论,很多大型油气田产自碳酸岩地层。虽然中国南方地区大面积分布碳酸岩,但由于地质时代老,演化程度高,仅在四川地区获得工业气藏和少量凝析油藏。

1970—1972年间,傅家谟、汪本善等参加了两部一院(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组成的“西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他们急国家所急,积极开展了“西南海相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

1975年,经过野外地质和室内实验研究,傅家谟首次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石油演化模式,并提出“中国南方找气为主,找油为辅”的勘探方针,又进一步提出了“碳酸岩生油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10项有机地球化学新方法、新指标。当年颇有争议的论断,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已证实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为生产部门广泛接受。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展与深化,总会引起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据此,“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层石油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与科学院奖,并在1980年美国“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与生油潜力”讨论会上报告,刊登于1985年AAPG专刊上。另一项“找油找气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新方法及其应用”的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五”期间,傅家谟、贾蓉芬、刘德汉等又对扬子古生界、华北古生界、西南及苏北地区有关碳酸岩的地层作过系统的生油及油气评价研究。通过模拟实验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气评价指标,首次论述碳酸岩中存在三种形式的分散有机质,并提出碳酸盐矿物对有机质的晶析、催化与保护作用,总结出包裹体、固体沥青等在油气评价中的意义与实例。研究提示了油气成因与金属矿床成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奠定了中国海相碳酸岩找油气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应用基础研究指导生产,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范例,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傅家谟 优质高效,出色完成两期联合国资助工程

由于该研究室在油气地球化学工作中的突出成绩,赢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两期资助工程——UNDPCPR/80/037,1980—1981;84/005,1985—1987。傅家谟为两期工程国家项目主任。在他亲自主持领导下的两期联合国资助建立有机地球化学试验中心的工程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文件所规定的预期目标,受到了UNDP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表彰,赞扬该项目是联合国资助中国的600余项目中效益最突出的项目之一。

注重应用,提出“煤成气煤成油”新模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基础研究入手,特别是重视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为中国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服务,是傅家谟开展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一贯指导思想。1982年以来,根据国家计委下达的任务,他与兰州地质研究所等单位接受了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煤成气的研究。煤系地层产生天然气且能聚集成大气田,是在荷兰发现格罗宁根特大型气田之后才引起广泛关注的。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中国则更晚。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地史分析,可能有大量的煤成气藏,关键是要探明其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傅家谟、刘德汉、盛国英等通过大量煤成气、煤成油及各种煤岩组分的模拟实验等研究,提出了煤不仅是形成天然气的源岩,也是生成原油的源岩。还发现生油潜力最大的煤岩组分,也是生成天然气潜力最大的。上述研究成果,打破了高等植物成因的干酪根只能生成天然气的传统观念,从而提出了“煤成气、煤成油的成因模式和评价方法”,为中国煤成烃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他们并总结出中国产气率和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及评价煤成烃性能的指标,提出了苏桥地区寻找煤成油、煤成气的建议,及时地向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大庆油田和新疆、贵州等有关单位提供了研究成果,并撰写论文14篇,主编出版中国第一部《煤成烃地球化学》专着。1987年,傅家谟作为“中国煤成气开发”项目主要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艰辛探索,推动中国油气地球化学新发展

傅家谟领导的学科群体在国家急需的石油资源领域内,主动请战,积极承担油气成因和评价等科研任务,先后承担了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层找油找气会战、“六五”中国煤成气开发和“七五”、“八五”天然气、塔里木盆地油气等国家攻关任务,中国科学院重中之重和重大项目油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油田委托的大量研究任务。他还任大庆、华北、江汉等油田的顾问,所完成的大量科研任务锻炼了队伍,展示了优势,并受到国家、部门和油田单位的表彰。

1986年,傅家谟根据改革开放的精神,提出要加强横向联系,发挥优势,促进技术转让。随后组织实验室与南海东部石油公司联合成立了“南海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公司”,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成因理论,接受外国石油公司的反承包任务。先后承担了Philips、JHN等外国石油公司钻井样品分析,以及单井评价和区域综合评价研究,并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和海南岛等地区反承包中中标,以高技术、高质量和优质服务战胜国外同行业竞争对手,赢得了国际信誉,并创收了外汇。

顽强攀登,开拓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领域

傅家谟院士始终瞄准学科前沿,开拓创新,不断攀登,努力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引向国际水平。他强调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主动为国民经济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才会使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不断深入,永葆青春活力。他在开展以石油、煤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有机地球化学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学科分支,先后提出并组织力量开展金属有机地球化学及与能源污染有关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等新领域、新生长点。他在地质体中发现了大量新生物标志物,并应用于油气勘探。

1979年以来,傅家谟、盛国英、史继扬、彭平安、陈军红等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合作研究生物标志物,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中国茂名油页岩中发现了丛粒藻烷(烯),以及在膏盐盆地原油中发现二十余种含硫新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证实高硫未成熟原油来源于生油门限之上的未成熟生油岩,提出重视浅层找油的理论并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扩大了中国重油储量。这项合作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研究的最佳项目,也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7年3月19日,被英国皇家学会选为五项重要成果之一,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及政府官员展示,并得到高度赞赏。研究成果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学术交流

傅家谟先后到阿尔巴尼亚英国挪威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合作研究、国际会议与讲学,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1989年7月,他应德国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Leythaeuser教授邀请,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世界地质大会。作为亚洲代表,他在“石油地球化学”学术会上,两次被邀请作同一报告,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是极少见的,为中国乃至亚洲争得了荣誉。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人物评价

对于傅家谟院士的同行和学生而言,他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执着的追求、创新的毅力、渊博的学识和谦逊、认真、负责的学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