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健锐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健锐营'' File:965.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5%81%A5%E9%94%90%E8%90%A5&src=tab_baike&correct=%E5%81%A5%E9%94%90%E8%90%A5&ancestor=list&c…”)
 
行 3: 行 3:
 
 健锐营是官职名,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
 
 健锐营是官职名,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
  
 由前锋营与护军营中挑选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 健锐营建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大小和卓之战]]、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由前锋营与护军营中挑选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 健锐营建立于清朝[[ 乾隆]] 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大小和卓之战]]、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
健锐营最终于1911年随着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灭亡而消失。健锐营驻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脚下,常规编制2000人左右,依照旗份分为左右两翼,营内士兵主要由满族子弟构成,此外健锐营编制中还包括一支由大小金川之战中投降的藏族军士及其后裔构成的苗子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团城演武厅、北京植物园内的藏式碉堡以及香山山脚下一些以八旗命名的村庄是健锐营留下的遗迹。<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4452704087275660.html?fr=iks&word=%BD%A1%C8%F1%D3%AA&ie=gbk 清朝时期的强悍军队健锐营,最终去了哪里?]</ref>
  
健锐营最终于1911年随着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灭亡而消失。健锐营驻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脚下,常规编制2000人左右,依照旗份分为左右两翼,营内士兵主要由满族子弟构成,此外健锐营编制中还包括一支由大小金川之战中投降的藏族军士及其后裔构成的苗子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团城演武厅、北京植物园内的藏式碉堡以及香山山脚下一些以八旗命名的村庄是健锐营留下的遗迹。
 
 
== 历史 ==
 
== 历史 ==
  
 
 建立
 
 建立
  
 乾隆十二年由于四川西部藏族土司间爆发武装冲突,清政府命令四川总督张广泗出兵金川,是为第一次大小金川战争,战争初期,当土司依靠当地传统的碉堡守卫,令清军束手无策,伤亡惨重。乾隆皇帝遂下令从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士中选拔优秀者作为云梯兵,针对藏地碉堡的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
 乾隆十二年由于四川西部[[ 藏族]] 土司间爆发武装冲突,清政府命令四川总督张广泗出兵金川,是为第一次大小金川战争,战争初期,当土司依靠当地传统的碉堡守卫,令清军束手无策,伤亡惨重。[[ 乾隆皇帝]] 遂下令从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士中选拔优秀者作为云梯兵,针对藏地碉堡的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乾隆十三年300名精锐士兵开始训练,其中上三旗每旗50名,下五旗每旗30名,但是300人的员额远远不能满足征讨金川的需要,不久云梯兵扩军至1000名,后增加到3000人。这支云梯部队就是健锐营的前身。
 
 乾隆十三年300名精锐士兵开始训练,其中上三旗每旗50名,下五旗每旗30名,但是300人的员额远远不能满足征讨金川的需要,不久云梯兵扩军至1000名,后增加到3000人。这支云梯部队就是健锐营的前身。
行 20: 行 21:
 
 健锐营建立后,被视为清军的精锐部队,参与过多次战斗。
 
 健锐营建立后,被视为清军的精锐部队,参与过多次战斗。
  
 乾隆二十二年新疆爆发大小和卓之乱,清军前往镇压,履攻不克,乾隆皇帝遂下令派出健锐营。
+
 乾隆二十二年[[ 新疆]] 爆发大小和卓之乱,清军前往镇压,履攻不克,乾隆皇帝遂下令派出健锐营。
  
 
 乾隆二十四年健锐营在呼而諯之战中以寡敌众,击退了五千余名敌军的围攻,最终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作为关键之役的首功部队,受到乾隆皇帝嘉奖,更奠定了这只部队在清军中的地位,此后一俟发生类似事件,清政府常首先派出健锐营。
 
 乾隆二十四年健锐营在呼而諯之战中以寡敌众,击退了五千余名敌军的围攻,最终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作为关键之役的首功部队,受到乾隆皇帝嘉奖,更奠定了这只部队在清军中的地位,此后一俟发生类似事件,清政府常首先派出健锐营。
行 26: 行 27:
 
 乾隆四十九年甘肃回族起义,乾隆立即下诏派出健锐营,但在健锐营到达之前,起义便被地方部队平息。
 
 乾隆四十九年甘肃回族起义,乾隆立即下诏派出健锐营,但在健锐营到达之前,起义便被地方部队平息。
  
 乾隆三十年缅甸侵犯云南边境九龙江,清政府下令云贵总督刘藻等迎击,军事进展不利,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改派健锐营总理大臣明瑞为云贵总督,遣健锐营入滇,乾隆三十四年缅王乞降。
+
 乾隆三十年缅甸侵犯云南边境九龙江,清政府下令云贵[[ 总督]] 刘藻等迎击,军事进展不利,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改派健锐营总理大臣明瑞为[[ 云贵]] 总督,遣健锐营入滇,乾隆三十四年缅王乞降。
  
 
 乾隆三十六年四川大小金川地区再次爆发土司战争,乾隆皇帝派出健锐营和火器营前往平叛,是为第二次大小金川战争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此后清政府在中国西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以任命制的土官取代世袭的土司,消除了再次发生武装冲突的土壤。
 
 乾隆三十六年四川大小金川地区再次爆发土司战争,乾隆皇帝派出健锐营和火器营前往平叛,是为第二次大小金川战争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此后清政府在中国西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以任命制的土官取代世袭的土司,消除了再次发生武装冲突的土壤。
  
 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福建驻军奉命渡海镇压,但数月之间徒有伤亡军事上毫无进展,不久乾隆皇帝下诏派出健锐营,当年十一月健锐营抵达台湾,次年正月平定林爽文起义军,一个月后平定庄大田起义军,在两个月时间内彻底平定台湾天地会起义,受到乾隆嘉奖。
+
 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福建驻军奉命渡海镇压,但数月之间徒有伤亡军事上毫无进展,不久乾隆皇帝下诏派出健锐营,当年十一月健锐营抵达台湾,次年正月平定[[ 林爽文]] 起义军,一个月后平定庄大田起义军,在两个月时间内彻底平定[[ 台湾]] 天地会起义,受到乾隆嘉奖。
  
 
 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进兵西藏,一度攻至日喀则一线,乾隆五十七年健锐营奉命前往迎敌,军队自青海入藏,六战六捷,同年八月班师回京,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进兵西藏,一度攻至日喀则一线,乾隆五十七年健锐营奉命前往迎敌,军队自青海入藏,六战六捷,同年八月班师回京,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嘉庆元年湖北地区白莲教教徒起义,川陕教徒相应,清政府遂派出军队镇压,战争延续9年至嘉庆九年方始平息,健锐营从一开始便被派遣至湖北、川陕直到战争结束,累计死伤超过400人,其中高级将领8名,健锐营因作战勇猛而受到嘉奖。
+
[[ 嘉庆]] 元年湖北地区[[ 白莲教]][[ 教徒]] 起义,川陕教徒相应,清政府遂派出军队镇压,战争延续9年至嘉庆九年方始平息,健锐营从一开始便被派遣至湖北、川陕直到战争结束,累计死伤超过400人,其中高级将领8名,健锐营因作战勇猛而受到嘉奖。
  
 
 衰落消亡
 
 衰落消亡
  
 由于八旗制度所限,健锐营也实行八旗子弟世袭的制度,健锐营的子弟在成年之后经过一定的选拔便可以成为营中士兵,这使得创建初期由精锐之士组成的健锐营在形成一定编制之后逐渐失去最初的战斗力而归于平庸。旗民与官兵中,懒惰骄奢之风弥漫,军事训练荒废,道光皇帝曾经下旨申斥健锐营:"健锐火器两营,操练本属认真,遇事并能得力,然近日风气,亦不逮从前远甚。"
+
 由于八旗制度所限,健锐营也实行八旗子弟世袭的制度,健锐营的子弟在成年之后经过一定的选拔便可以成为营中士兵,这使得创建初期由精锐之士组成的健锐营在形成一定编制之后逐渐失去最初的战斗力而归于平庸。旗民与官兵中,懒惰骄奢之风弥漫,军事训练荒废,[[ 道光皇帝]] 曾经下旨申斥健锐营:"健锐火器两营,操练本属认真,遇事并能得力,然近日风气,亦不逮从前远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作为京畿守卫部队的精锐之师参与京师保卫战,伤亡惨重,最终惨败。健锐营正白旗全体官兵除一名前锋参领外全部阵亡。
+
1860年第二次[[ 鸦片战争]] 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作为京畿守卫部队的精锐之师参与京师保卫战,伤亡惨重,最终惨败。健锐营正白旗全体官兵除一名前锋参领外全部阵亡。
  
 同治年间,健锐营被调往江南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中,健锐营不复当年之勇,仅有一成左右官兵活着返回北京。
+
 同治年间,健锐营被调往江南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中,健锐营不复当年之勇,仅有一成左右官兵活着返回[[ 北京]]
  
 
1900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奉命进城增援守军,官兵在地安门与进城的日军展开激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联军的进展,为慈禧太后的逃亡争取了时间,这是健锐营最后一次执行战斗任务。
 
1900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奉命进城增援守军,官兵在地安门与进城的日军展开激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联军的进展,为慈禧太后的逃亡争取了时间,这是健锐营最后一次执行战斗任务。
  
光绪年间尚有官兵4136人,连同家眷共1.5万人。光绪末年,清军开始效法西方改革军制,废除八旗兴建新军,健锐营青壮年子弟大部分都应召进入西苑北苑的新军军营,健锐营内留下的都是老幼妇孺,营内日常的军事操练也逐渐停止了,最终八个旗份蜕变为八个村庄,翼长参领等军事官员蜕变为行政官员。
+
[[ 光绪]] 年间尚有官兵4136人,连同家眷共1.5万人。光绪末年,清军开始效法西方改革军制,废除八旗兴建新军,健锐营青壮年子弟大部分都应召进入西苑北苑的新军军营,健锐营内留下的都是老幼妇孺,营内日常的军事操练也逐渐停止了,最终八个旗份蜕变为八个村庄,翼长参领等军事官员蜕变为行政官员。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八旗禁卫军归民国政府改编,但是这一条款最终没有落实,健锐营子弟纷纷变卖房产各求生路,健锐营作为一个军事单位彻底消失。
+
1912年[[ 辛亥革命]] 爆发,清帝逊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八旗禁卫军归民国政府改编,但是这一条款最终没有落实,健锐营子弟纷纷变卖房产各求生路,健锐营作为一个军事单位彻底消失。
  
 
== 编制训练 ==
 
== 编制训练 ==
行 54: 行 55:
 
 健锐营依照八旗旗份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健锐营设掌印大臣,人数不定,由在京的王公大臣担任。掌印大臣之下设立翼长两名,分掌左右两翼;翼长下设参领八名,掌管各旗;旗内设前锋校十余名,其作用类似现代军队中的排长,是最低级别的军官。健锐营的士兵称前锋,除了前锋还有委前锋,相当于后备军;在正规军之外,旗内少年还会组成养育兵,超过一定年龄的健锐营子弟经过选拔可以加入养育兵,成年后的养育兵可以应考委前锋,成为健锐营的正式士兵。
 
 健锐营依照八旗旗份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健锐营设掌印大臣,人数不定,由在京的王公大臣担任。掌印大臣之下设立翼长两名,分掌左右两翼;翼长下设参领八名,掌管各旗;旗内设前锋校十余名,其作用类似现代军队中的排长,是最低级别的军官。健锐营的士兵称前锋,除了前锋还有委前锋,相当于后备军;在正规军之外,旗内少年还会组成养育兵,超过一定年龄的健锐营子弟经过选拔可以加入养育兵,成年后的养育兵可以应考委前锋,成为健锐营的正式士兵。
  
 健锐营的军事训练与其他清军部队相比较有特色,包括一些特殊的项目。其日常训练内容有:架梯蹬楼、火枪射击、马术、骑射、骑马竞速、水师训练等。
+
 健锐营的军事训练与其他清军部队相比较有特色,包括一些特殊的项目。其日常训练内容有: 架梯蹬楼、火枪[[ 射击]] [[ 马术]] [[ 骑射]] [[ 骑马竞速]] [[ 水师训练]] 等。
  
 
 架梯蹬楼是健锐营赖以起家的技术,在香山山脚下的健锐营驻地仍然矗立着若干座高大的石质碉堡,这是第一次大小金川战争期间为训练健锐营官兵特别建筑的。蹬楼训练中,部分士兵负责搭架和保护云梯,部分士兵则蹬梯上楼,并与楼上守军展开战斗。
 
 架梯蹬楼是健锐营赖以起家的技术,在香山山脚下的健锐营驻地仍然矗立着若干座高大的石质碉堡,这是第一次大小金川战争期间为训练健锐营官兵特别建筑的。蹬楼训练中,部分士兵负责搭架和保护云梯,部分士兵则蹬梯上楼,并与楼上守军展开战斗。
行 65: 行 66:
 
 火枪射击是健锐营建立时就有的训练项目,训练以射准为目的,早期射击训练使用土枪,1900年之后,各营配备了排枪、马枪等新式枪械。
 
 火枪射击是健锐营建立时就有的训练项目,训练以射准为目的,早期射击训练使用土枪,1900年之后,各营配备了排枪、马枪等新式枪械。
  
 骑射是满族非常重视的军事技能,包括骑马射箭和射枪,训练中士兵骑马从团城东侧进入演武场,向城南的靶心射击。
+
 骑射是[[ 满族]] 非常重视的军事技能,包括骑马射箭和射枪,训练中士兵骑马从团城东侧进入演武场,向城南的靶心射击。
  
  
行 96: 行 97:
 
 镶黄小营:镶黄小营为后建,又称新营,在煤厂街北,北辛村后街西,布置与镶黄西营相同。
 
 镶黄小营:镶黄小营为后建,又称新营,在煤厂街北,北辛村后街西,布置与镶黄西营相同。
  
 正黄旗营:正黄旗营占地面积较广,由于红山头、学堂、大库、铁塔寺所隔,营区分为四处。北营在红山头北,八旗印房前,营房原有东西胡同三条、均为北房。嘉庆年嘉间又向南扩建三条,现存的两间旗下老屋由宁海先生居住。此外,铁塔寺北营房20院,均为南房,八旗学堂西侧有小院九套,均为西房 正黄旗南营在红山头南侧,占地广大,状为西高东低,西圆下方,房屋由于地势所限,极不规模,有北房、西房两种,健锐营营属关帝庙即在本营东北角,碉楼两座在营区内,两座在营南垣外侧 正黄旗营房西上方即为番子营,俗称寨子。
+
 正黄旗营:正黄旗营占地面积较广,由于红山头、学堂、大库、铁塔寺所隔,营区分为四处。北营在红山头北,[[ 八旗]] 印房前,营房原有东西胡同三条、均为北房。嘉庆年嘉间又向南扩建三条,现存的两间旗下老屋由宁海先生居住。此外,铁塔寺北营房20院,均为南房,八旗学堂西侧有小院九套,均为西房 正黄旗南营在红山头南侧,占地广大,状为西高东低,西圆下方,房屋由于地势所限,极不规模,有北房、西房两种,健锐营营属关帝庙即在本营东北角,碉楼两座在营区内,两座在营南垣外侧 正黄旗营房西上方即为番子营,俗称寨子。
  
 正红旗营:正红旗营房在山神庙下,一条官道将正红旗营房一分为二,西部为上营,东部为下营,两营的建筑均是西房。西营房内有西门、东门,参领住房在营区正中,与其他营区不同的是,五座碉楼均在营区内,档子房在西南角的碉楼南侧。正红旗下营呈正方形;营区中除有东西向宽街一条外,两侧尚有小巷六条,有房六排,关帝庙在下营东营垣内
+
 正红旗营:正红旗营房在山神庙下,一条官道将正红旗营房一分为二,西部为上营,东部为下营,两营的建筑均是西房。西营房内有西门、东门,参领住房在营区正中,与其他营区不同的是,五座碉楼均在营区内,档子房在西南角的碉楼南侧。正红旗下营呈正方形;营区中除有东西向宽街一条外,两侧尚有小巷六条,有房六排,[[ 关帝庙]] 在下营东营垣内
  
 镶蓝旗营房:镶蓝旗营房在梵香寺,松堂南侧,营区内房舍西房、北房参半,参领房在西小院和东小院。营区呈长方形,但缺右上角而多出右下角,状似刀把房形,刀把之处为的是挡住其南侧的胆家坟和礼王坟。营区内有南北巷宽街一条,正是360路、318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此外营房还有东小门、西北小门,供兵丁出入。此营房区域内的部分碉楼和南大门门垣、旧墙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本营安置此地时,镶蓝旗的"蓝"字,当"阻拦"讲,本文作者曾在此营旧址住过多年,今家人仍在此营居住 镶红旗:镶红旗本应安置在镶蓝旗处,风水所致,安置在南河滩山沟的南北两侧。营子里的人习称为沟南沟北。镶红旗北营在半山腰上,营上面有一高大建筑,称为方昭,现遗址基石尚在。营区呈正方形,中间有东西宽街一条,自上而下。两侧各有六排营房,每排五六个院子不等,有东西营门各一。东门外有通沟南小路和通镶蓝旗营房小路各一。沟南营房颇大呈刀把形,南侧为营房九排,中间夹建两座碉楼,西半部除参领住房外,多为公用房瓦,仅西边两排营房,约十多个院子。此营房有门三;一:南部东门;二:参领门前东门;三:西北角门。此营有爪尔佳氏后裔,仍住在故地
+
 镶蓝旗营房:镶蓝旗营房在梵香寺,松堂南侧,营区内房舍西房、北房参半,参领房在西小院和东小院。营区呈长方形,但缺右上角而多出右下角,状似刀把房形,刀把之处为的是挡住其南侧的胆家坟和礼王坟。营区内有南北巷宽街一条,正是360路、318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此外营房还有东小门、西北小门,供兵丁出入。此营房区域内的部分碉楼和[[ 南大门]] 门垣、旧墙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本营安置此地时,镶蓝旗的"蓝"字,当"阻拦"讲,本文作者曾在此营旧址住过多年,今家人仍在此营居住 镶红旗:镶红旗本应安置在镶蓝旗处,风水所致,安置在南河滩山沟的南北两侧。营子里的人习称为沟南沟北。镶红旗北营在半山腰上,营上面有一高大建筑,称为方昭,现遗址基石尚在。营区呈正方形,中间有东西宽街一条,自上而下。两侧各有六排营房,每排五六个院子不等,有东西营门各一。东门外有通沟南小路和通镶蓝旗营房小路各一。沟南营房颇大呈刀把形,南侧为营房九排,中间夹建两座碉楼,西半部除参领住房外,多为公用房瓦,仅西边两排营房,约十多个院子。此营房有门三;一:南部东门;二:参领门前东门;三:西北角门。此营有爪尔佳氏后裔,仍住在故地
  
正白旗营:正白旗营为健锐左翼,由于营区的发展分为里营和外营,旗丁称为营子里,营子外。外营颇大,均为北房,所有公共机构均设在外营,营建在南旱河河东畔,再东为四王府。外营有一著名人物,舒成勋,原北京27中语文教员,满族,舒穆禄氏,在70年代,在他居住的旗下小屋发现过大量墨迹诗钞,引起不少红学家的关注,现已辟为"曹雪芹纪念馆"。我与舒老相识是由香山脚下张华民君介绍,张君有三字:清、源、济,均攻书法。舒老在77年夏,亲到寒舍共商收集碑碣事宜,毕竟同族人,共识处极多,笔者当时正值年轻,对壁诗也提出不少问题,与舒老同行的一女士,极漂亮,姓李,脚有些跛,知识颇丰,在宏扬宣传红学艺术及曹雪芹旧居等方面有得天独厚之处。
+
[[ 正白旗]] 营:正白旗营为健锐左翼,由于营区的发展分为里营和外营,旗丁称为营子里,营子外。外营颇大,均为北房,所有公共机构均设在外营,营建在南旱河河东畔,再东为四王府。外营有一著名人物,舒成勋,原北京27中语文教员,满族,舒穆禄氏,在70年代,在他居住的旗下小屋发现过大量墨迹诗钞,引起不少红学家的关注,现已辟为"曹雪芹纪念馆"。我与舒老相识是由香山脚下张华民君介绍,张君有三字:清、源、济,均攻书法。舒老在77年夏,亲到寒舍共商收集碑碣事宜,毕竟同族人,共识处极多,笔者当时正值年轻,对壁诗也提出不少问题,与舒老同行的一女士,极漂亮,姓李,脚有些跛,知识颇丰,在宏扬宣传红学艺术及曹雪芹旧居等方面有得天独厚之处。
  
 
 嘉庆年间,旗营由于西侧的水渠所限,开始扩营,自原营区向东发展,得十排营房,均坐北朝南,旗人称之为营子外头或外营。外营结构如下。外营呈竖的长方形,中间南北向宽街一条贯穿营区,东侧为一至十条,西侧因有佐领四合院两所,无故三条四条,每排十小院可住近200户旗丁居住,该营有本家同宗白纪庸。关帝庙在外营中部北端,一度做为学堂。外营兴建后,未增建碉楼,故正白旗营的碉楼多在营北垣墙一带,计八座
 
 嘉庆年间,旗营由于西侧的水渠所限,开始扩营,自原营区向东发展,得十排营房,均坐北朝南,旗人称之为营子外头或外营。外营结构如下。外营呈竖的长方形,中间南北向宽街一条贯穿营区,东侧为一至十条,西侧因有佐领四合院两所,无故三条四条,每排十小院可住近200户旗丁居住,该营有本家同宗白纪庸。关帝庙在外营中部北端,一度做为学堂。外营兴建后,未增建碉楼,故正白旗营的碉楼多在营北垣墙一带,计八座
  
正蓝旗营:正蓝旗营呈横长方形,与西邻的镶白旗占地大小颇同,由于该旗营在整座健锐营的最东处,故该营门数量设置极少,仅有东南和西南两门,营内有南北巷宽街三条,因佐领四合院和公用厅房设在中西部,故东侧有南北宽街二,关帝庙和学房在东南角,笔者实查时,仅有雕楼三座,实际上应有七座,拆除的四座皆因在营内,我们看到的东西两座就是营房的最东处,西侧则再向碉楼西约15米处。
+
[[ 正蓝旗]] 营:正蓝旗营呈横长方形,与西邻的镶白旗占地大小颇同,由于该旗营在整座健锐营的最东处,故该营门数量设置极少,仅有东南和西南两门,营内有南北巷宽街三条,因佐领四合院和公用厅房设在中西部,故东侧有南北宽街二,关帝庙和学房在东南角,笔者实查时,仅有雕楼三座,实际上应有七座,拆除的四座皆因在营内,我们看到的东西两座就是营房的最东处,西侧则再向碉楼西约15米处。
  
  
镶白旗营:镶白旗营在铁塔寺下,铁塔寺为藏式,又名普安寺,因北山普安岭而得名,营至东西分别为小府与四王府。旗营方呈横长方形,极工整,营中有从南至北街巷八条,其中六条为东西向营中宽街,通东西两侧营门,该营营门别致,由三门洞组成。由于营房占地广大,又有南北向宽街两条便于旗户行走。南端顺势开营西南门、东南门。北墙垣有东北小门一,顺路上铁塔寺。佐领房屋在东西宽街中的路北,四合院西为档子房,关帝庙在西门内路北。该营有碉楼7座,除一座在营内东南脚外,其余6座在营房西北角、东北角外矗立。营房东侧现有李姓,满族,从正黄旗南营迁来为入赘女婿
+
[[ 镶白旗]] 营:镶白旗营在铁塔寺下,铁塔寺为藏式,又名普安寺,因北山普安岭而得名,营至东西分别为小府与四王府。旗营方呈横长方形,极工整,营中有从南至北街巷八条,其中六条为东西向营中宽街,通东西两侧营门,该营营门别致,由三门洞组成。由于营房占地广大,又有南北向宽街两条便于旗户行走。南端顺势开营西南门、东南门。北墙垣有东北小门一,顺路上铁塔寺。佐领房屋在东西宽街中的路北,四合院西为档子房,关帝庙在西门内路北。该营有碉楼7座,除一座在营内东南脚外,其余6座在营房西北角、东北角外矗立。营房东侧现有李姓,满族,从正黄旗南营迁来为入赘女婿
  
 
== 研究 ==
 
== 研究 ==
行 124: 行 125:
  
  
四川金川地区的研究人员
+
[[ 四川]] 金川地区的研究人员
  
 
 除了上述两组研究者,四川金川地区的研究人员是另外一只重要的研究力量,他们对健锐营研究的重点着落在健锐营在大小金川之战中发挥的作用,健锐营中的藏族官兵(即苗子营)的文化在北京的发展脉络等。
 
 除了上述两组研究者,四川金川地区的研究人员是另外一只重要的研究力量,他们对健锐营研究的重点着落在健锐营在大小金川之战中发挥的作用,健锐营中的藏族官兵(即苗子营)的文化在北京的发展脉络等。
行 130: 行 131: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健锐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已经为世人勾勒出一副比较完整的健锐营的历史图像,但是就整个清朝军事史研究而言,对健锐营的研究仍属于偏门和冷门,对其研究比较分散,并主要集中于金川之战,对于这支部队在其他历史时期的历史、制度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
 健锐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已经为世人勾勒出一副比较完整的健锐营的历史图像,但是就整个清朝军事史研究而言,对健锐营的研究仍属于偏门和冷门,对其研究比较分散,并主要集中于[[ 金川之战]] ,对于这支部队在其他历史时期的历史、制度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4452704087275660.html?fr=iks&word=%BD%A1%C8%F1%D3%AA&ie=gbk 清朝时期的强悍军队健锐营,最终去了哪里?]</ref>
+
 
 
[[Category:言官]]
 
[[Category:言官]]
 
[[Category:史官]]
 
[[Category:史官]]

於 2021年5月28日 (五) 14:09 的修訂

健銳營

健銳營是官職名,又稱健銳雲梯營、飛虎健銳雲梯營、香山健銳營,是清八旗禁衛軍中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部隊。

由前鋒營與護軍營中挑選年壯勇健者,多為雲梯兵。 健銳營建立於清朝乾隆年間,在大小金川之戰、大小和卓之戰、平定台灣林爽文、莊大田起義、庫侖之戰等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銳營最終於1911年隨着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滅亡而消失。健銳營駐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腳下,常規編制2000人左右,依照旗份分為左右兩翼,營內士兵主要由滿族子弟構成,此外健銳營編制中還包括一支由大小金川之戰中投降的藏族軍士及其後裔構成的苗子營。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團城演武廳、北京植物園內的藏式碉堡以及香山山腳下一些以八旗命名的村莊是健銳營留下的遺蹟。[1]

歷史

建立

乾隆十二年由於四川西部藏族土司間爆發武裝衝突,清政府命令四川總督張廣泗出兵金川,是為第一次大小金川戰爭,戰爭初期,當土司依靠當地傳統的碉堡守衛,令清軍束手無策,傷亡慘重。乾隆皇帝遂下令從駐守北京的八旗兵士中選拔優秀者作為雲梯兵,針對藏地碉堡的特點進行專門訓練。

乾隆十三年300名精銳士兵開始訓練,其中上三旗每旗50名,下五旗每旗30名,但是300人的員額遠遠不能滿足征討金川的需要,不久雲梯兵擴軍至1000名,後增加到3000人。這支雲梯部隊就是健銳營的前身。

乾隆十四年經過特訓的雲梯兵開赴金川,不久挑起事端的土司宣告投降,雲梯部隊被認為是戰爭獲勝的關鍵而受到乾隆皇帝的特別嘉獎,不久乾隆皇帝頒布詔書指出:"夫已習之藝不可廢,已奏之績不可忘,於是合成功之旅,立為健銳營。"於是雲梯部隊改編為健銳營,駐紮在香山山腳下,成為清朝禁衛軍中一支特殊的部隊。

屢建戰功

健銳營建立後,被視為清軍的精銳部隊,參與過多次戰鬥。

乾隆二十二年新疆爆發大小和卓之亂,清軍前往鎮壓,履攻不克,乾隆皇帝遂下令派出健銳營。

乾隆二十四年健銳營在呼而諯之戰中以寡敵眾,擊退了五千餘名敵軍的圍攻,最終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作為關鍵之役的首功部隊,受到乾隆皇帝嘉獎,更奠定了這隻部隊在清軍中的地位,此後一俟發生類似事件,清政府常首先派出健銳營。

乾隆四十九年甘肅回族起義,乾隆立即下詔派出健銳營,但在健銳營到達之前,起義便被地方部隊平息。

乾隆三十年緬甸侵犯雲南邊境九龍江,清政府下令雲貴總督劉藻等迎擊,軍事進展不利,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改派健銳營總理大臣明瑞為雲貴總督,遣健銳營入滇,乾隆三十四年緬王乞降。

乾隆三十六年四川大小金川地區再次爆發土司戰爭,乾隆皇帝派出健銳營和火器營前往平叛,是為第二次大小金川戰爭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此後清政府在中國西南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以任命制的土官取代世襲的土司,消除了再次發生武裝衝突的土壤。

乾隆五十二年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眾起義,福建駐軍奉命渡海鎮壓,但數月之間徒有傷亡軍事上毫無進展,不久乾隆皇帝下詔派出健銳營,當年十一月健銳營抵達台灣,次年正月平定林爽文起義軍,一個月後平定莊大田起義軍,在兩個月時間內徹底平定台灣天地會起義,受到乾隆嘉獎。

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進兵西藏,一度攻至日喀則一線,乾隆五十七年健銳營奉命前往迎敵,軍隊自青海入藏,六戰六捷,同年八月班師回京,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

嘉慶元年湖北地區白蓮教教徒起義,川陝教徒相應,清政府遂派出軍隊鎮壓,戰爭延續9年至嘉慶九年方始平息,健銳營從一開始便被派遣至湖北、川陝直到戰爭結束,累計死傷超過400人,其中高級將領8名,健銳營因作戰勇猛而受到嘉獎。

衰落消亡

由於八旗制度所限,健銳營也實行八旗子弟世襲的制度,健銳營的子弟在成年之後經過一定的選拔便可以成為營中士兵,這使得創建初期由精銳之士組成的健銳營在形成一定編制之後逐漸失去最初的戰鬥力而歸於平庸。旗民與官兵中,懶惰驕奢之風瀰漫,軍事訓練荒廢,道光皇帝曾經下旨申斥健銳營:"健銳火器兩營,操練本屬認真,遇事並能得力,然近日風氣,亦不逮從前遠甚。"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健銳營作為京畿守衛部隊的精銳之師參與京師保衛戰,傷亡慘重,最終慘敗。健銳營正白旗全體官兵除一名前鋒參領外全部陣亡。

同治年間,健銳營被調往江南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的戰鬥,在整個戰爭中,健銳營不復當年之勇,僅有一成左右官兵活着返回北京

1900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健銳營奉命進城增援守軍,官兵在地安門與進城的日軍展開激戰,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聯軍的進展,為慈禧太后的逃亡爭取了時間,這是健銳營最後一次執行戰鬥任務。

光緒年間尚有官兵4136人,連同家眷共1.5萬人。光緒末年,清軍開始效法西方改革軍制,廢除八旗興建新軍,健銳營青壯年子弟大部分都應召進入西苑北苑的新軍軍營,健銳營內留下的都是老幼婦孺,營內日常的軍事操練也逐漸停止了,最終八個旗份蛻變為八個村莊,翼長參領等軍事官員蛻變為行政官員。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的規定,八旗禁衛軍歸民國政府改編,但是這一條款最終沒有落實,健銳營子弟紛紛變賣房產各求生路,健銳營作為一個軍事單位徹底消失。

編制訓練

健銳營依照八旗旗份分為左右兩翼,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健銳營設掌印大臣,人數不定,由在京的王公大臣擔任。掌印大臣之下設立翼長兩名,分掌左右兩翼;翼長下設參領八名,掌管各旗;旗內設前鋒校十餘名,其作用類似現代軍隊中的排長,是最低級別的軍官。健銳營的士兵稱前鋒,除了前鋒還有委前鋒,相當於後備軍;在正規軍之外,旗內少年還會組成養育兵,超過一定年齡的健銳營子弟經過選拔可以加入養育兵,成年後的養育兵可以應考委前鋒,成為健銳營的正式士兵。

健銳營的軍事訓練與其他清軍部隊相比較有特色,包括一些特殊的項目。其日常訓練內容有: 架梯蹬樓、火槍射擊馬術騎射騎馬競速水師訓練等。

架梯蹬樓是健銳營賴以起家的技術,在香山山腳下的健銳營駐地仍然矗立着若干座高大的石質碉堡,這是第一次大小金川戰爭期間為訓練健銳營官兵特別建築的。蹬樓訓練中,部分士兵負責搭架和保護雲梯,部分士兵則蹬梯上樓,並與樓上守軍展開戰鬥。

馬術訓練是一些馬上技巧,如馬背倒立、鐙里藏身、左右跨馬等,這些技術被認為可以展示嫻熟馬術而一直為八旗軍隊所重視。

健銳營下還設有船營,是清軍中的水師,這支水上部隊每年都會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為皇室和大臣們表演水戰技術。


火槍射擊是健銳營建立時就有的訓練項目,訓練以射准為目的,早期射擊訓練使用土槍,1900年之後,各營配備了排槍、馬槍等新式槍械。

騎射是滿族非常重視的軍事技能,包括騎馬射箭和射槍,訓練中士兵騎馬從團城東側進入演武場,向城南的靶心射擊。


遺蹟

健銳營的營房於乾隆年間分四次建成,共9338間,不具有如鳥兒兩翼,由靜宜園宮門兩側向東、向南延伸。健銳營消失後,遺留下很多遺蹟,包括團城演武廳、碉樓、營盤、御製碑等。

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健銳營的戰功,在香山健銳營駐地旁的實勝寺留下數統御製碑,碑或拓片存留的包括敕建實勝寺碑記、實勝寺後記、實勝寺詩刻等。敕建實勝寺碑記又稱前記,碑文記錄了健銳營在第一次大小金川戰爭中的功績;實勝寺後記又稱後記,記載了健銳營平定大小和卓之戰的戰功;實勝寺詩刻則記載了健銳營剿滅台灣林爽文起義的戰功,這些碑文成為研究健銳營歷史和清朝軍制的珍貴史料。現實盛寺為北京軍區所占用。

團城演武廳是專為乾隆皇帝檢閱健銳營部隊而修築的一座小型城池,城池平面略呈橢圓型,南北兩側開有兩座城門,門上建有綠瓦重檐歇山屋頂的城樓,南側城樓5開間,北側城樓3開間。城內東西兩側建有配房和馬道,南城門外有演武廳。

碉樓分布於香山山麓,是由大小金川之戰俘獲的藏族俘虜依照四川藏族聚居地的碉樓建築的,不同於藏地的碉樓,健銳營的碉樓造型比較簡單,建築平面只有四邊形一種形式。整個香山地區共有碉樓68座,其中三層碉樓42座,四層碉樓24座,五層碉樓2座,平均高度約在10到15米之間,僅遺剩11座。

布局

同京城內的八旗方位一樣,健銳營八旗營房也分左右兩翼,不過,健銳營的兩翼八旗可能更為形象。

設香山靜宜園為龍蟠鳳翔的中心,那麼,香山北側向東的山麓尤如她的左翼,而香山南側的山巒向南,則象她的右翼。香山健銳營的八旗就如同這隻鳳凰的雙翼,左邊四旗、右邊四旗則建在依據山岡起伏的自然地貌身軀上。

左翼四旗:最西邊的為鑲黃旗,旗分三部。往東隔着櫻桃溝流下的溪水,河東岸為正白旗,旗分兩部。再東為四王府,過四王府為鑲白旗,再東過小府樹,則為正藍旗。正藍旗距香山約七八里路,但與圓明園護軍營的鑲紅旗卻很近。左翼四旗以雙石嶺、二昭山、大昭山諸峰一字排開,構成了自頤和園、玉泉山靜宜園的一組軍事屏障。

右翼四旗:最北面的旗營為正黃旗,由五部分組成,越過旗營關帝廟,則為正紅旗。過松堂,梵香寺本應為鑲紅旗,由於風水所致,改設鑲藍旗,而本應設在此地的鑲紅旗反而設在了最南端--南河灘溝的南北側,再南便是黃土坡和魏家村了。

鑲黃旗營:鑲黃旗營分南營、西營、北營三部分。南營在煤廠街東,旗營呈正方形,有南北、東西寬街各一條,營中房屋除幾套四合院外,均為北房,除兩條寬街外,南營內尚有八條東西胡同、南北六條橫街,營區有東西南北四座大門樓,其中東西兩門外均砌有八字影壁牆,南營有碉樓五座,均在營垣外的西北兩向,南營布局依舊,形似城區內的街道,不少的滿族同胞還是居住在這裡

鑲黃西營:鑲黃西營在乾仙嶺東的公主墳旁,營區呈東西長條狀,一條東西街將營區一分為二,有房僅30餘戶,此營區只有東西兩門,街南街北兩排住房。東門有小路可達南營北門、西門、煤廠街。西營有一顯赫人物,為清末紹興知府桂福;其後人姓樊,仍在北京居住。碉樓兩座在營區北側牆外

鑲黃北營:鑲黃北營在萬花山前的一塊平坡上,住兵丁二十餘戶,多為北房,三排。僅有南面門樓一間,北面有角門一,可通碧霞元君娘娘廟,再往東為佟峪村,碉樓在營門西北側,僅兩座

鑲黃小營:鑲黃小營為後建,又稱新營,在煤廠街北,北辛村后街西,布置與鑲黃西營相同。

正黃旗營:正黃旗營占地面積較廣,由於紅山頭、學堂、大庫、鐵塔寺所隔,營區分為四處。北營在紅山頭北,八旗印房前,營房原有東西胡同三條、均為北房。嘉慶年嘉間又向南擴建三條,現存的兩間旗下老屋由寧海先生居住。此外,鐵塔寺北營房20院,均為南房,八旗學堂西側有小院九套,均為西房 正黃旗南營在紅山頭南側,占地廣大,狀為西高東低,西圓下方,房屋由於地勢所限,極不規模,有北房、西房兩種,健銳營營屬關帝廟即在本營東北角,碉樓兩座在營區內,兩座在營南垣外側 正黃旗營房西上方即為番子營,俗稱寨子。

正紅旗營:正紅旗營房在山神廟下,一條官道將正紅旗營房一分為二,西部為上營,東部為下營,兩營的建築均是西房。西營房內有西門、東門,參領住房在營區正中,與其他營區不同的是,五座碉樓均在營區內,檔子房在西南角的碉樓南側。正紅旗下營呈正方形;營區中除有東西向寬街一條外,兩側尚有小巷六條,有房六排,關帝廟在下營東營垣內

鑲藍旗營房:鑲藍旗營房在梵香寺,松堂南側,營區內房舍西房、北房參半,參領房在西小院和東小院。營區呈長方形,但缺右上角而多出右下角,狀似刀把房形,刀把之處為的是擋住其南側的膽家墳和禮王墳。營區內有南北巷寬街一條,正是360路、318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此外營房還有東小門、西北小門,供兵丁出入。此營房區域內的部分碉樓和南大門門垣、舊牆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本營安置此地時,鑲藍旗的"藍"字,當"阻攔"講,本文作者曾在此營舊址住過多年,今家人仍在此營居住 鑲紅旗:鑲紅旗本應安置在鑲藍旗處,風水所致,安置在南河灘山溝的南北兩側。營子裡的人習稱為溝南溝北。鑲紅旗北營在半山腰上,營上面有一高大建築,稱為方昭,現遺址基石尚在。營區呈正方形,中間有東西寬街一條,自上而下。兩側各有六排營房,每排五六個院子不等,有東西營門各一。東門外有通溝南小路和通鑲藍旗營房小路各一。溝南營房頗大呈刀把形,南側為營房九排,中間夾建兩座碉樓,西半部除參領住房外,多為公用房瓦,僅西邊兩排營房,約十多個院子。此營房有門三;一:南部東門;二:參領門前東門;三:西北角門。此營有爪爾佳氏後裔,仍住在故地

正白旗營:正白旗營為健銳左翼,由於營區的發展分為里營和外營,旗丁稱為營子裡,營子外。外營頗大,均為北房,所有公共機構均設在外營,營建在南旱河河東畔,再東為四王府。外營有一著名人物,舒成勛,原北京27中語文教員,滿族,舒穆祿氏,在70年代,在他居住的旗下小屋發現過大量墨跡詩鈔,引起不少紅學家的關注,現已闢為"曹雪芹紀念館"。我與舒老相識是由香山腳下張華民君介紹,張君有三字:清、源、濟,均攻書法。舒老在77年夏,親到寒舍共商收集碑碣事宜,畢竟同族人,共識處極多,筆者當時正值年輕,對壁詩也提出不少問題,與舒老同行的一女士,極漂亮,姓李,腳有些跛,知識頗豐,在宏揚宣傳紅學藝術及曹雪芹舊居等方面有得天獨厚之處。

嘉慶年間,旗營由於西側的水渠所限,開始擴營,自原營區向東發展,得十排營房,均坐北朝南,旗人稱之為營子外頭或外營。外營結構如下。外營呈豎的長方形,中間南北向寬街一條貫穿營區,東側為一至十條,西側因有佐領四合院兩所,無故三條四條,每排十小院可住近200戶旗丁居住,該營有本家同宗白紀庸。關帝廟在外營中部北端,一度做為學堂。外營興建後,未增建碉樓,故正白旗營的碉樓多在營北垣牆一帶,計八座

正藍旗營:正藍旗營呈橫長方形,與西鄰的鑲白旗占地大小頗同,由於該旗營在整座健銳營的最東處,故該營門數量設置極少,僅有東南和西南兩門,營內有南北巷寬街三條,因佐領四合院和公用廳房設在中西部,故東側有南北寬街二,關帝廟和學房在東南角,筆者實查時,僅有雕樓三座,實際上應有七座,拆除的四座皆因在營內,我們看到的東西兩座就是營房的最東處,西側則再向碉樓西約15米處。


鑲白旗營:鑲白旗營在鐵塔寺下,鐵塔寺為藏式,又名普安寺,因北山普安嶺而得名,營至東西分別為小府與四王府。旗營方呈橫長方形,極工整,營中有從南至北街巷八條,其中六條為東西向營中寬街,通東西兩側營門,該營營門別致,由三門洞組成。由於營房占地廣大,又有南北向寬街兩條便於旗戶行走。南端順勢開營西南門、東南門。北牆垣有東北小門一,順路上鐵塔寺。佐領房屋在東西寬街中的路北,四合院西為檔子房,關帝廟在西門內路北。該營有碉樓7座,除一座在營內東南腳外,其餘6座在營房西北角、東北角外矗立。營房東側現有李姓,滿族,從正黃旗南營遷來為入贅女婿

研究

健銳營是清朝軍制中一支特殊的部隊,對健銳營的研究是清朝軍事史研究的一部分。健銳營研究始於20世紀後半葉,研究者大致分為三類。

歷史學專業研究人士

另一組研究者是歷史學專業人士,他們從清朝史料典籍入手研究健銳營,結合北京西山的健銳營遺蹟,用歷史研究的專業方法考察和分析健銳營的發展脈絡以及健銳營在清軍中的地位和變遷。

北京民俗學者和北京土著居民

其一是北京民俗學者和北京土著居民,他們的研究着重於健銳營的歷史、營兵的民俗文化、與健銳營有關的故事傳說等。這些研究者中,有些人本身就是健銳營旗兵或後裔,因此熟悉當地歷史文化,能夠搜集到很多第一手的歷史資料,但是這些研究者一般沒有經受過歷史研究的專門訓練。


四川金川地區的研究人員

除了上述兩組研究者,四川金川地區的研究人員是另外一隻重要的研究力量,他們對健銳營研究的重點着落在健銳營在大小金川之戰中發揮的作用,健銳營中的藏族官兵(即苗子營)的文化在北京的發展脈絡等。

研究進展

健銳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進展,已經為世人勾勒出一副比較完整的健銳營的歷史圖像,但是就整個清朝軍事史研究而言,對健銳營的研究仍屬於偏門和冷門,對其研究比較分散,並主要集中於金川之戰,對於這支部隊在其他歷史時期的歷史、制度等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