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倘塘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倘塘镇

中文名 :倘塘镇

所属地区:云南省宣威市

倘塘镇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北部云贵两省结合处,距宣威市区43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回、彝、苗、壮5个民族,总人口80403人(2017年)。是原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将军的出生地。倘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南方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今有古驿道400余米。明洪武十六年,倘塘为后所屯铺堡,后设驿丞署;清雍正五年倘塘始设可巡检衙署;民国二年,改设倘可县佐署,一九九八年撤旧制建倘塘镇。倘塘是外省入滇的重要门户。总面积382.58平方千米。 [1]

乡镇概况

倘塘镇直属曲靖宣威市,地处宣威北部边境,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城43公里,市镇公路为二级油路,交通便利,全镇有公路412公里。东连乐丰,南临来宾,西接龙潭得禄,北邻杨柳与贵州威宁隔河相望。全镇辖倘塘、得宜、法宏村委会、旧堡等18个村委会、167个村民小组、25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回、彝、苗、仲五种民族,常住人口80403人(2017年),全镇国土面积382.5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4.4℃,年降水量98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烤烟、马铃薯等农作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梨等经济林果;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劳务为主,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

历史沿革

倘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倘塘为后军屯铺堡,后设驿丞署。清世祖顺世八年(公元1651年),倘塘改归沾益州管辖。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革除土知州,设宣威州,倘塘始设倘可巡检衙署。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年),倘塘为汛所在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宣威州改设宣威县,倘塘改设倘可县佐署(倘可巡检衙署建筑今仍完好保存在倘塘政府院内)。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改倘塘为宣威四镇之一。解放后,倘塘先后设区、公社建制。1988年,倘塘撤旧制设镇。

倘塘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周建屏将军的出生地。古南方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今存400余米。1994年全镇有文化经营户10户。1996年松林村的"万人坑"、"人头树"等遗迹列为宣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文化站达云南省二级规划达标站。1997年倘塘被评为曲靖地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2002年周建屏将军故居被列为曲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倘可巡检衙署升级为曲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础设施

2006年,全镇农户已通电,电网改造率51%,全镇公路412公里,通公路的自然村167个,硬化主干道自然村4个。通自来水农户6935户,饮用井水农户10828户,随着基本烟农田工程的稳步推进,全镇水利化程度33%。全镇建成移动机站7个,联通机站1个,电信机站2个,信号覆盖率98%。安装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7879户,安装有线电视农户5268户,拥有电视机农户11127户。全镇有广电站1个,可视频道33个,文化站1个,藏书800余册。倘塘集镇面积0.9平方公里,有农贸市场,客运站等,功能齐备,集镇人口近万人。全镇贸易市场5个。全镇居民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

1994年投资60余万元建成镇政府运动场。1995年投资200余万元新建倘塘民乐大桥。1999年~2000年投资500余万元硬化集镇街道3.36千米,安装路灯40盏。2005年投资110万元对大街截弯改直,投资130万元硬化建屏路中段,投资13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2007年投资569.2万元的政府机关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投资300余万元的镇二中校舍完善工程扫尾,同年投资900余万元的镇一中改造工程顺利完工。

视频

宣威倘塘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