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保罗·斯威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保罗·斯威齐

图片来自Voyager1

出生    1910年4月10日

逝世    2004年2月27日

母校    哈佛大学

学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研究领域  总体经济学

保罗·斯威齐英语:Paul Sweezy 1910年4月10日-2004年2月27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纽约第一国家银行(现花旗银行)副总裁艾佛列·斯威齐。[1]他的母亲是凯洛琳威尔逊,一名高彻学院Goucher College的毕业生。他曾先后担任康奈尔耶鲁斯坦福曼彻斯特等大学的客座教授。

1910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曲线,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人也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青年才俊。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此遭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排斥。

1937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政治活动家、作家和每月评论杂志的创办者。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经济理论的贡献,使其成为二十世纪后半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之一。同时他也是著名主流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评论》的共同创办者。版成名作《资本主义发展论》,同时也因此而遭到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围剿,并丢掉了在哈佛大学的教职。

1949年创办左翼杂志《每月评论》。陆续发表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文章和专着,其中最著名的有《作为历史的现在》(1953年)、《垄断资本》(与保罗·巴兰合著,1966年)、《繁荣的终结》(与哈里·麦格道夫合著,1981年)、《革命后社会》(1982年)、《马克思主义四讲》》(1982年)。这些论着有非常广泛的影响。日本现代经济研究会曾把斯威齐列为自魁奈以来30位大经济学家之一。

生平

斯威齐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并且担任哈佛大学校刊"哈佛绯红"的编辑。1932年,他以Magna Cum Laude毕业。由于已经完成了他的课业,斯威齐在1931-1932年间待在伦敦政经学院修习经济学,并且在闲暇时间去维也纳学习,这是他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他也在这里与琼·罗宾逊以及当时一些年轻的英国左翼经济学者初次见面。

当他回到美国之后,斯威齐再度入学哈佛,他在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和经济学者熊彼得的互动中,斯威齐受到了冲击,并且和这位保守的经济学者成为终生的朋友。后来这两人成为哈佛的同事,他们对于"资本主义规律"的辩论成为一代哈佛经济学家的传奇。[2]

在哈佛任教期间,斯威齐创办了经济研究评论这份学术期刊,并且发表了有关不完全竞争的论文,有关预期在决定供给与需求中的角色,以及经济停滞。[1]

学术生涯与服役

斯威齐从1938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师,同时也在哈佛建立了一个美国教师联会的支部,哈佛教师工会[1]。在这段期间斯威齐所制作的讲稿,日后成为他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资本主义发展论》(1942)。在书中他概述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劳动价值论,这也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完整讨论转型问题的著作。

斯威齐为罗斯福新政相关单位工作了几年,主要在分析经济权力的集中以及垄断与竞争的动力。这些研究包括为国家资源委员会所作的"美国经济的利益团体",研究中指出了美国商业中最有力的八大金融-工业复合体[3]

1942到1945年间,斯威齐为战略情报局的研究分析处工作,他被送往伦敦分处以替美国政府监督英国的经济政策。[1]后来他也参与战略情报局的月报"欧洲政治报告"。在战争结束时他获颁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复员奖[1]

1947年,虽然离合约只有两年,但斯威齐决意辞去哈佛大学教职以专心从事写作与编辑工作。他在战后期间大量地为《国家》杂志、《新共和》杂志等自由派媒体写稿,并且在1949年出版了《社会主义》一书,并且把这段时间的一些短篇作品收录至《历史中的现在》(1953)。[1]

每月评论

1949年,斯威齐与李欧·哈柏曼Leo Huberman在历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马提埃森F. O. Matthiessen的资金协助下共同创立了每月评论杂志。第一期杂志在当年五月出版,包含爱因斯坦所写的"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这份杂志正好在美国第二波红色恐慌时期建立,自称是"独立的社会主义杂志"。

每月评论迅速的拓展到书籍与小册子出版的领域,后来成立了每月评论出版社

每月评论容纳各种多元的声音,包括爱因斯坦W·E·B·杜波依斯尚-保罗·沙特切·格瓦拉琼·罗宾逊[4]

政治活动

1954年,新罕布夏州检察总长传唤斯威齐,令其说明在新罕布夏大学客座授课的内容以及他个人的政治信仰与组织关系,并且要求斯威齐透漏与他政治上有关的人物姓名。斯威齐拒绝配合,并且引用宪法第一修正案来保卫自己的言论自由,最后他以藐视法庭短暂被判入狱,但美国最高法院(Sweezy vs. New Hampshire)在1957年驳回了判决,该案成为美国学术自由的一个里程碑。

斯威齐在各种进步活动中都很活跃,包括紧急公民自由委员会National Emergency Civil Liberties Committee全国律师公会National Lawyers Guild、全国艺术科学专业协会、和公平对待古巴委员会Fair Play for Cuba Committee[5]。他也是保卫卡尔·马札尼Carl Marzani委员会的主席,努力对抗当时用来起诉共产党员的史密斯法案[5]

作为一个公开的反越战反战者,斯威齐也是伯特兰·罗素所提议的罗素法庭的活跃支持者。[5]

对经济学的贡献

斯威齐的经济学著作主要聚焦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应用于他所认为的现代资本主义的三大趋势:垄断、停滞与金融化。

斯威齐第一篇正式发表的经济学论文,是1934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庇古教授的失业理论"。[1] 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斯威齐写了超过二十五篇经济相关的文章与评论[1]。他在经济预期以及寡头垄断等领域有开创性的成果,并且第一次在讨论寡占定价上导入了曲折的需求曲线的概念[1]

哈佛在1938年出版了斯威齐的博士论文《英国煤矿贸易的垄断与竞争,1550-1850》,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更是奠定了斯威齐"美国马克思主义大师"的地位,并且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作品奠定了基础。除了第一次提出转型问题的讨论,这本书还同时强调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质化"方面与"量化"方面,凸显出马克思和其前人的不同。[3]

1966年,斯威齐和保罗·A·巴兰共同出版了《垄断资本: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此书为斯威齐的长期增长停滞理论提供了证据和应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如何为资本积累所带来的经济剩馀找到能够获利的投资标的。由于垄断程度的增加,使得经济停滞期产能过剩的垄断企业选择降低产出而非降低价格。寡头垄断代表著剩馀率上升的趋势,但是这里的剩馀并不必然成为统计上的利润,而同时也采取浪费和产能过剩的形式。

在行销、国防开支和各种形式的债务上的增长都可以缓解过度积累的问题,然而,他们认为这些方法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而且效果会随著时间而下降,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会趋向经济停滞。这本书被认为是斯威齐对马克思经济学贡献的基石。

斯威齐在21世纪初也探讨了金融资本的兴衰,并指出垄断是最重要的趋势,这也是斯威齐分析战后金融资本复苏的脉络。因为斯威齐的取向整合了垄断的个体效应以及对凯因斯理论的总体洞见,他被认为是对1970年代停滞性通膨提出最优秀的见解之一。[3]

知名著作

  • 《资本主义发展论》(1942)、
  • 《垄断资本》(1966,与保罗·A·巴兰合著)。
  • 《作为历史的现在》(1953年)、
  • 《垄断资本》(与保罗·巴兰合著,1966年)、
  • 《繁荣的终结》(与哈里·麦格道夫合著,1981年)、
  • 《革命后社会》(1982年)、
  • 《马克思主义四讲》》(1982年)。

逝世

保罗·斯威齐逝世于2004年2月27号,享年93。[6][7]

斯威齐被公共知识份子和经济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斯称为"二十世纪最受瞩目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8]。并且被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者保罗·萨缪尔森称为"埃克塞特学院哈佛大学所能产出的最佳毕业生",并且被认为是"该时代最有前途的经济学者" [9]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John Bellamy Foster, "Memorial Service for Paul Marlor Sweezy (1910–2004)," 每月评论
  2. John Bellamy Foster, "On The Laws Of Capitalism," 每月评论
  3. 3.0 3.1 3.2 Michael A. Lebowitz, "Paul M. Sweezy," 每月评论
  4. Louis Uchitelle, "Paul Sweezy, 93, Marxist Publisher and Economist, Dies," 纽约时报, March 2, 2004.
  5. 5.0 5.1 5.2 Francis X. Ganno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Left: Volume 2. Boston: Western Islands, 1971; pp. 564–566.
  6. 讣闻,卫报,2004-03-04
  7. 讣闻,纽约时报,2004-03-04
  8. John Kenneth Galbraith, Economics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7; pg. 189.
  9. Paul Samuelson, “Memories,” Newsweek, June 2, 1969.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