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你把爱给了谁(拙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你把爱给了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你把爱给了谁》中国当代作家拙夫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你把爱给了谁

“人总要有一份事业去做,哪怕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也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极致” “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在教育这条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好老师”。这是李老师说过的,让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不同,我与教师打交道非常少。在我的认知里,教师既是一份苦差事,又是一份难营生。根据文联的组织安排,我以作家的身份走进校园,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就是执着与爱。

李老师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二十余年如一日,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也许单纯用一个时间跨度,无法评判她到底有多优秀。翻开工作履历,我被这位年轻的女老师震惊了。“孝义市十佳班主任” “孝义市优秀班主任” “孝义市模范教师”,这些荣誊已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她的教学水平与工作业绩,更是让我眼花缭乱。2014年1月,她撰写的《课外阅读初探》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2014年3月,她撰写的《作文教学的看法》入选《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并荣获全国论文评比大赛一等奖;2014年6月,她撰写的《“少教多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海燕>》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科研成果教学案例类一等奖;2017年4月,她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教育法》在《中学生报教研周刊》发表,获得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2014年5月,荣获第十二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指导三等奖;2014年6月,又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征文指导一等奖。2014年还荣获第九届全国学生作文新奥赛辅导一等奖。

她,就是孝义六中初三年级508班班主任李晓琴。

立志当一名老师

农村的孩子懂事早,农民的孩子早当家。虽然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微薄的收入除了要养活爷爷奶奶及自己家5口人外,父亲还要接济兄弟姐妹、叔伯姑婶,撑起这个大家庭。家里有几亩土地,下地劳作的担子自然就落到母亲柔弱的肩上,父亲心疼母亲,总在下班后抢着做地里的农活。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穷是一样的穷,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是紧紧巴巴的。为了让日子过得红火,农闲时母亲会做些裁剪、缝补等缝纫活计,用来补贴家用。

和大多数七零后一样,李晓琴的童年及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每逢寒暑假或礼拜天,便随母亲一起下地劳作,割草、放羊、捡麦子等农活她都干过。见惯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未曾离开土地的生活,幼小的李晓琴心头便埋下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她的童年、少年时代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其实,“跳出农门”这样的念头,对于每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都是一种企盼。“俺孩儿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寻一份体面的工作”,父母亲每每念叨起,总会说这样的话。看到父母亲和村民们对学校老师万分地尊敬,想到自己每次站在讲台上领读课文时的骄傲和满足,李晓琴心里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长大后要当一名老师。

读书是一种精神寄托,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桥梁,是让灵魂得以升华的帆船。打小就懂事、聪明、好学的李晓琴,深知父母工作的艰辛,农民生活的不易;深知唯有读书才可改变命运,考上大学才能有体面的工作。 父母亲虽不是什么知识分子却酷爱读书,家中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书。也许是受了父母亲的熏陶,李晓琴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博览群书。最早吸引她的,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在墙上挂起或贴着的年画。《苏三起解》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悲悲切切;《岳飞传》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六郎斩子》穆桂英献宝救夫的奋不顾身。花花绿绿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童年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识字以后,李晓琴便随着年画上的描述,走进了历史或故事的深处。林黛玉落泪葬花;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豹子头雪夜上梁山,初中时李晓琴就把古典四大名著全部读完了。遨游在书的海洋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同学们都戏称她为“书虫”。

一九九五年高考时,李晓琴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师范院校。她要圆自己“当一名老师”的梦,像曾经教过她,让她深深爱着的老师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她要像他们一样做到爱生如子,对所教学生了如指掌,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她要像他们一样做到以德施教,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嗜书如命,废寝忘食,李晓琴度过了短暂而充实的大学时光,一九九八年山西晋中师范毕业后,李晓琴如愿当了一名老师,仼教于柱濮二中。吃公家饭当老师,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在老辈人眼中,能吃上皇粮,那都是有出息的孩儿。二零零二年九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李晓琴又被调往孝义六中仼语文老师兼初三班主仼至今。

李晓琴成了父母亲的骄傲。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初登讲台,李晓琴激情满怀,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她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全部倒给学生。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认真细致地准备教案。总是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总是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总是及时掌握新课标及新教学方法;每天下班总是最后一个拖着疲惫的身影离开办公室。然而,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努力,起初并没收到应有效果。学生们对她呆板的课堂教学并不接受,有几个捣蛋学生还与她对着干。刚开始教学那两年,她常常因为学生们的不听话而哭鼻子。

当一名老师不容易,当一名班主仼不简单,当一名初三班主仼更是难上加难。班主仼工作琐碎而繁重,尤其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们,是极具挑战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就需要作为班主任要有无限的爱心、耐心和如针般的细心。如何让学生爱上她的教学,如何与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剑拔弩张”,成了李晓琴心头思考的头等大事。

一位诗人说过:如果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会是一片金黄;如果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甜蜜;如果种下自己一颗爱心,收获的会是一轮火红的太阳。

李晓琴是个要强的人,不会轻易言败。她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上网查看一些名校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件,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工作之余还翻阅各种教学刊物,如《班主仼之友》、《德育报》、《爱心教育》等杂志。尤其是同事送给她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完后让她“智如泉涌、茅塞顿开”。经过多年的探索钻研,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李晓琴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模式。

“对学生的教育,对教学的规划,要循序渐进各有侧重”,李晓琴这样说道:

在初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学生书写不规范,同学之间自选对手进行书法比赛;找专业老师进行硬笔书法辅导,力争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定期拿学生作业或作文进行卷面优劣评比并在全班展示。面对学生听课不认真,组织开展“一分钟知多少” “一帮一结对子” “加分制促效率” “优秀笔记展评”等活动。从细节着手用各种办法纠正学生的坏习惯,逐步形成“比学赶超、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

在初二,注意预防学生的两极分化。成绩的差距往往是从初二拉开的,经过一年的观察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性格脾气、行为习惯、资质天赋都要了如指掌。学生按好中差搭配成立互助组,让好学生担仼组长帮助监督偏科差生或接受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这样做便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缩短学生之间成绩的差距。

在初三,鼓励学生向名校高分冲刺。有了良好的学习功底和自律习惯,到了初三重点便放在目标冲刺上。强化学生从细节入手、从基础入手、从答题技巧入手,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这一年对于毕业班来说,可以说是争分夺秒般地去战斗、去拼搏。 教育是求真和向善的过程

求真是探索和发现幸福的过程,教育理应在满足学生好奇心方面作出贡献,而不要因为肤浅的升学率,使学生沉溺于枯燥、机械的题海操练中,使学生失去发现真理的愉悦,失去探索未知的冲动。

向善是体验和感悟幸福的过程,教育在进行知识教授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善念、善行、责任心的培养,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由于教学方法新颖得当,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们特别喜欢李晓琴的课。散文课堂就配乐朗诵;记叙文课堂就分角色朗读;小说课堂就进行故事编排;议论文课堂就进行小品演出,说、写、演、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她的课堂上尤为常见。

写一写,我当小编剧。在学了《咏雪》一文后,李晓琴鼓励每名学生都当编剧,最大限度地拓展思维空间,舞动想像的翅膀,现场编写小剧本。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演一演,我当小演员。在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李晓琴让学生们自行进行角色分配,提前一周准备编排,人人参与表演,尽情地“展示自己”。参演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语言表达与演出表现能力。

逛一逛,我当观察家。在学习四季景物描绘时,李晓琴带领学生围着校园逛了一圈,让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等,并用文字记录下所看到的景色,提高了学生细心观察与景物描写的能力。

看一看,我当思想家。李晓琴组织学生观看俞敏洪在北大演讲视频,看《百忍堂》里的故事,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思考百味人生,思考前途未来。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能力。

唱一唱,我当戏曲家。在学《木兰诗》时,专门请戏曲名家教学生们唱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在学唱豫剧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了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领悟,感受艺术魅力的熏陶。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李晓琴也是煞费苦心,花样百出。经常安排一些针对性、趣味性十足的快乐作业。用她的话说,布置作业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培养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完成作业是智慧与阅历增加的时候,也是享受快乐语文的时候。

针对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李晓琴自费包场观看《厉害了,我的国》,让教学走进影院。让学生们在影院的轻松氛围与视觉刺激的尖叫声中感受祖国的强大,培养他们浓厚的爱国情怀。

针对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现象,她让学生走上街头,开展“我是一名文字小卫士”活动。到大街小巷、亭台楼榭、宾馆饭店纠正错别字现象,让学生养成规范写字的好习惯。锻炼学生社交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多年的工作历练,让李晓琴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了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教学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她带出来的学生成绩全校排队名列前茅。每年收学季,总有一些家长找关系、走后门想让孩子当她的学生。有人羡慕地问她说:“是什么办法让学生和家长都喜欢你?”李晓琴总是笑着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归宿。作为一名老师,李晓琴关爱着每位学生。用高尚灵魂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与奉献唤醒学生的自信从容。

在孝义六中,只要问起李晓琴,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这种佩服是由衷的,是发自内心的。这种佩服源于她正直严谨、以身做责的人格魅力;缘于她大爱无私的高尚情怀和从善如流的思想品德;缘于她不放弃不抛弃仼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

她带过的学生中有个叫刘浩的男孩,高二时参加高考就以超过一本线一百多分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然而就是这个刘浩,初中时曾是让李晓琴最为头疼的学生。初一刚开始,数学老师就把这小子交回教导处,他是班上唯一不写作业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太简单,一看就知道答案。对于这个学生,李晓琴还是了解的,刘浩从幼儿园、小学就和自己儿子同班,小学四年级开始完成作业就缺斤短两。“做作业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不能只享受听老课的权利,而不尽完成作业的义务”,李晓琴开始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完成作业的大道理,什么“温故而知新”;什么“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什么“谦虚才能进步”之类的话语。嗓子眼都冒烟儿了,这小子才答应做作业,选他认为值得做的去完成。这小子是个天才,脑子反应快,课堂效率又极高,他的优势是在听课上,但不能因天赋而骄傲误了前程。课本中有《伤仲永》的故事,现实中也有许多幼时天资聪惠的人,长大后资质平平。一棵好苗子不能还未长大就被毁了,在与数学老师及家长商量后,李晓琴建议刘浩去买“5·3”全优同步辅导书,做同步的中考题,团材施教进行拔优训练。

三年时间,李晓琴一边说教一边鼓励,时而生气时而训斥。让家长配合、让同学监督,用名人故事引导、用名校目标引领。不厌其烦地与刘浩在学习的路上“较量”了三年,中考时刘浩数学成绩全市第一,顺利考入孝义中学。

上大学前,刘浩和他妈妈来看望曾经对他训斥无数又关爱有加的李晓琴老师。此时的刘浩已经是成熟懂事、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了,他知道李老师为他付出的太多了,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如果不是您,孩子怕是毁了!无论学习还是做人,能遇上您这样的老师,是孩子的福气”,刘浩妈妈拉着李晓琴的手,已是泪眼娑婆。

努力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老师,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的三十年着想。李晓琴坦言,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正向引领。

由于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班级管理严格,学校领导总是让李晓琴带毕业班兼班主仼。一名老师向我调侃道:“李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救火队员,哪个班不好带,学生不好管理,就派李老师去整治”。谈及此时,李晓琴笑着说:“其实我更愿跟班带,从初一到初三不换班,这样可以对每名学生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有个叫张东的学生,是她从初一就跟班带上来的。这个孩儿天资聪惠、刻苦好学,各科成绩能稳中有进,唯有政治忽上忽下很不稳定。了解到该学生家长工作都很忙,根本顾不上对小孩儿的学习进行监督,政治背诵作业有时很难完成。李晓琴便让张东每晚回家后,自录一段政治背诵视频单发给她,加强对知识点的专项记忆,慢慢养成自律自学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督促与鞭策,张东的政治成绩与其他学科一样能稳步提高了,在今年特优生选拨中顺利进入特优班进行强化训练。“这孩儿是个好苗子,自己带出来的学生,真舍不得让他去别的班”,说是这么说,为了孩子们的前途,李晓琴还是亲自把她班选出的6名特优生交到了新班主仼手上。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名教师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多年来,李晓琴一直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大到班规制定,小到锁门关灯,人人都参与班级的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翁。为学生们提供锻炼的平台,调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校爱班的责任心。

张东、田毓主动请求搬矿泉水,让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优等生”坐立不安;樊娇、田婷自觉承担浇花仼务,脸上总是挂着无比灿烂的笑容;辛佳、冯慧每天义务关灯,同学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王吉、杨超掌管教室前后门钥匙,没有一次开迟过,没有一次忘锁过。为班级服务的意识逐渐强烈,孩子们懂得了同学间的团结互助,也懂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无私奉献的意义。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师德不是简单说教,是深厚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无论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还是从言行举止到素质涵养,李晓琴时时处处体现着一名教师应有的精神风貌。

未能在床前尽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足,日子还很艰难。即便这样,父亲还是会从工资里挤出一些钱来用于买书,买各种各样的读物满足孩子们日益强烈的求知欲。父亲是柳湾煤矿的一名工人,每次从书店买下书后,工友们都会有一番揶揄,“老李,计划陪你孩们一起上大学呀” “看那多么书,老李想当矿长哩吧?”从工友们的笑声中,父亲能觉察出他们的羡慕,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自豪感油然而生。培养出个大学生,是那个年代多少家庭的念想,也是多少家庭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李晓琴是块上学的好料,打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人一辈子图个啥?不就是为孩们谋个好前程。只要她好好读书,无论日子怎么紧,也会想办法供她上完大学的。

父亲并不擅交际,平日里也无太多言语,但每每谈起二女儿,话匣子犹如洪水般滔滔不绝。他向工友们炫耀女儿得了双百的成绩单;向家人朋友们发布女儿考上高中的好消息。女儿考上大学时请老哥儿几个喝庆祝酒;女儿领到了学校奖学金后,老俩口高兴的几宿没睡......

李晓琴没给父母丢脸。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是遥遥领先。参加工作后,教学业绩在教育系统也是有目共睹的。周围的人很羡慕父亲,羡慕父亲有个优秀的女儿,羡慕父亲晚年的幸福生活。李晓琴何尝不是这样想,父亲为这个家,为儿女们操劳了大半辈子,也该好好享清福了。李晓琴盘算着,等有时间了一定要陪父母出去旅游一次。

那年退休,闲下来的父亲一下苍老了许多,做儿女的也能觉察出父亲的落寞。正赶上李晓琴生了小孩,又是初三年级班主任,繁重的教学仼务让她根本顾不上家。母亲心疼女儿,看着李晓琴为了工作那么拼,嗷嗷待哺的小外孙也没人照看。老头子退休在家,闲也能闲出病来,一合计便把小外孙接回村里,老两口替女儿照看,尽享天伦

父亲还是没能闲住。2002年的时候,承包了村里十来亩土地用于种植蔬菜、杂粮等,开始规划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春时播种、秋时收割,山花浪漫时与心爱的人携手夕阳,也许这是父亲年轻时便有的梦,也许这是父亲当年对母亲许下的诺言。这个诺言在父亲的心里藏了很久了,并一次又一次在梦中提醒着他。

然而,这个梦定格在2002年9月19日这天。在这一天梦碎了,父亲被急驰而过的大货车撞飞,司机醉驾。听到这个噩耗时,李晓琴整个人都懵了,瘫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久久没缓过劲来。“不会的” “这不可能”一次次泪湿衣襟让李晓琴不能自已。

子欲孝而亲不待。父亲突然的离开,让李晓琴的世界如天塌了般灰暗。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她脑子里全是父亲的身影。是父亲佯装严厉的训斥;是父亲满脸慈爱的微笑;是父亲粗壮大手扶她学步的童年;是父亲送她上大学留在车站不忍离去的目光。她多么希望父亲能回来陪她说说话,能听她讲述学校里孩子们的顽皮;能听她讲述学生们学习成绩的进步;能听她讲述不忙时带二老外出旅游的想法,似乎这一切都不可能了。父亲拿出积蓄帮女儿在市区付了房子首付后,没能兑现装修时帮她监工的承诺了;前些日子在饭桌上许诺带小外孙去地里劳动,也不能兑现了。父亲就这样走了,没有留下仼何言语,只留下儿女们无尽的思念。

李晓琴热爱教育事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她知道时间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十分珍贵,“哪怕是一分钟也耽误不起”。在处理完父亲丧事,安顿好母亲后,她便匆匆赶回学校。“俺孩们肯定想我了”每一名学生在她眼里,都是自己的孩子。

你把爱给了谁

我问李晓琴老师,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爱心,爱心是对工作的炽热,对学生的真挚。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原动力,有了爱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共振”。

李晓琴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既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她每天总是早早到校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问询早上是否吃过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看学生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这些看起来平常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这正是李晓琴爱心的真实表现。

班上有个学生刘浩,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来往。在班里,他只有张桐一个朋友,初一时两人是同桌,共同学习玩耍便成了十分要好的伙伴。刘浩胆小自卑少言寡语,这样的性格其实是非常渴望一种友谊、一种关爱、一份理解的。张桐性格开朗爱交朋友,和同学关系融洽。张桐阳光的性格和与人为善的品德,无疑给了刘浩莫大的欣慰和安全感,他是十分信仼张桐的,这种信任慢慢地变成了依赖。

有了依赖,慢慢就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这种自私的念头是极不好的,青春期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疏导是很可怕的。刘浩逐渐不喜欢张桐与别的同学玩耍了,不让他和其他同学说话,看到张桐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就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刘浩的嫉妒甚至可用男女间“吃醋”这一词形容了,周末一大早就去了张桐家,要张桐与他一起跑步。“刘浩爱上了张桐,要搞同性恋”,一种流言在班里传得沸沸扬扬。班长把这种情况反眏上来时,李晓琴惊呆了。

刘浩是个学习天才,他的成绩足以证明这些。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成长环境,路是不会走长的。他孤独纯粹,欣赏的人相对又少,种种表现无非是渴望友谊,更害怕失去友谊而已。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如何帮助孩子们度过困惑,着实让李晓琴动了一番脑筋。她决定召开“和他做朋友”的主题班会,并邀请刘浩妈妈参加。利用一节睌自习,全班师生围成一圈,从刘浩喜欢的话题谈起,从刘浩擅长的方面聊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有的同学及时向刘浩请教一些难题知识点;有的同学把平时想说的心里话都倒了出来;有的同学直接给了刘浩一个深深地拥抱。点赞声鼓励声不绝于耳,刘浩的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自信与幸福感从他的脸上渐显出来。刘浩妈妈则早已泪流满面,那是感激的泪水、是开心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

主题班会开过以后,李晓琴告诉学生们,要主动和刘浩交往,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有学习难题多向他请教,让他养成帮助同学的习惯。学生们分成几个组,由组长带头主动与刘浩谈心交流,课后一起玩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全班师生不懈努力,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硕果。刘浩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当中,慢慢变得活泼了,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李晓琴问心无愧,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无愧于学校。而对于家人、对于孩子,她说亏欠的太多太多,“我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李晓琴有一双儿女。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早上七点醒来,妈妈已经离开了家门,晚上9点半睡觉,妈妈还没有回来。“妈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不能陪我玩一会儿”。孩子们每天几乎见不到妈妈。在问到孩子最开心的事和最大的愿望时,小女儿说最开心的事就是礼拜天早晨醒来,能看到妈妈在家,最大的愿望就是放学后妈妈能接我回家。

“她对学生的爱,远远超过了对我们父子的爱”,李晓琴的爱人苦笑着说。2009年春天,儿子得了紫癜,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紫癜是一种出血性疾病,是因为血小板的数量减少,或是血小板功能出现凝血因子缺乏,引起毛细血管壁部、皮肤或皮下组织损坏。紫癜患者会伴有关节痛,出现轻微发热及其他一些异常情况。特别是过敏性紫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呕吐、腹泻、血尿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

而当时李晓琴带的293班是初三毕业班,学生们正冲刺在中考的路上。“我是个母亲,不能扔下生病的孩子不管;我又是老师,也不能耽误学生的学习”。一头儿是病床上只有十岁的儿子,一头儿是不足百天就要参加中考的毕业生,李晓琴面临着两难抉择。

“安心上课,一切有我”当收到丈夫的短信后,李晓琴当场就哭了。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对爱人工作上的关心、对儿女心灵上的呵护,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是这个男人为这个家付出了全部,付出了他全部的爱。

李晓琴的爱人也是一名老师,在另一所学校教务处工作。大学时和李晓琴同学,为了爱情从河南老家来到孝义。他深知中考前的模拟冲刺,对学生们是多么重要;他深知儿子的病若得不到精心照顾与调养,是很难好彻底的;他深知爱是一副良药,能治愈万千烦恼。为了能让李晓琴放下包袱安心工作,他承揽了家里一切事务,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照顾儿女、侍奉双亲。

在孩子生病期间,李晓琴一天假都没有请。而她初三时才接手带的293班,硬是从全年级排队十七名的成绩,追赶到中考时排名第三的成绩。

“爱生如子,善教乐教师德高尚;诲人不倦,默默耕耘春风化雨”。长年累月伏案备课,久站、久讲、久坐让咽喉炎、颈腰椎病成为了教师这一群体的职业病。

2012年5月的一天,李晓琴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了,嘴能动却发不出声来,爱人忙带着她去市人民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声带上长了两颗息肉声带不能闭合,两侧对顶着且已经肿大,市人民医院建议她去省城治疗。

太原山大二院,医生要求立即住院手术。“一个多月后再做手术行不行?俺班的孩儿们6月20号就要中考了”,李晓琴不能说话,只能用笔书写与医生交流。这个憨实的女人呀,都病倒了还念叨着她的学生;这个倔犟的女人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看好病再去工作么。爱人心疼她,用各种办法劝她尽快手术,软磨硬泡终究拗不过她。医生也被这名患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无奈之下,只好让她先回孝义,但必须要进行雾化、吃药自我调节,中考一完必须马上手术。

七月底做完手术后,只在家休养了十五天,李晓琴就把医生“禁声三个月,不能再登讲台”的叮嘱扔到了九霄云外,新接手了初一班主仼。过早开口说话,导致术后没有达到最佳疗效,变成了现在沙哑的声音。 蓦然回首,李晓琴已经在教学的路上酸甜苦辣地走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二十二年来,她是倾着一腔热血,带着一份执着,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过来的。她处处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她处处用心,工作做到最好!没有半点懈怠、没有半点退缩,有的仅仅是对孝义这片沃土深深地眷恋。

她用汗水和智慧哺育桃李,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的优秀赞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李晓琴愿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同踏出一条色彩斑斓的美丽之路。

李晓琴无愧“四有好老师”的光荣称号。 [1]

作者简介

杨秀智,笔名拙夫。男,70后,山西省孝义市人,乡镇干部,喜爱文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