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夢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夢瑤
逝世 1693年(-72--71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研農
職業 醫生
知名於 作品風格獨特
知名作品醫碥

何夢瑤(1693一1763年),字贊調,又字報之,號西池,晚年自號研農。廣東南誨人。何夢瑤自幼聰穎。10歲能文,13歲工詩。不僅旁通百家.尤以詩名。有「南海明珠」之譽及「惠門八子」之稱。而且對文史、音律、算術、曆法等.均有研究於醫學尤感興趣。日喜誦岐黃家言.認為「醫雖小道,亦道也」。他少攻科舉,因病幾次落第,38歲終中進士.官曆廣西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令.及奉天遼陽州牧。他以「治獄明慎 宿弊革除.有神君之稱」。且關心民眾疾苦 會思恩縣發生瘟疫,何氏毅然為「立方救療.多所全活」。何氏為官清廉。常「不名一錢」。「貧不能具舟車」。於乾隆庚午(1750年)年。棄官自遼陽歸里 他恢倦宦海。潛心學術,旋即出任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肇慶端溪書院院長。並熱心醫學教育,懸壺自給,濟世利民,以醫為業,終其生。

學術思想

何氏於醫學博通古代名家之學,強調學無偏倚,主張取各家之長.不能各執一見,推崇王肯堂之能綜合多家之說,尤通劉河間、朱丹溪之學。長於內科雜證及溫病。

一、博採眾家之長。何夢瑤的醫學思想主要宗於明代醫家王肯堂,王氏採取無所偏倚的態度.採摭明代以前醫學之精華。輯成《證治準繩》.何氏對此書很是推崇,譽之為「近代書之冠」,他不僅自己習誦,而且還「慮其奧博難讀」。怕「讀者卒未易得其指歸」,使以《證治準繩》為藍本,「芟其繁蕪 疏其湮鬱,參以己見,泐為一書」,名曰《醫碥》 作為《證治準繩》的羽翼.何氏生當雍正乾隆之際,正值張景岳溫補學說盛行之時,醫者不論病之寒熱虛實.用藥往往偏於溫燥.而何氏則承繼王肯堂「無所偏倚』的主張。認為「河間言暑火。乃與仲景論風寒對講;丹溪言陰虛,乃與東垣陽虛對講, 皆以備前人所未備.非偏執也」,在對待當時盛行景岳溫補之風的態度上,他認為「後人動議劉、朱偏用寒涼,矯以溫補,立論過當,遂開酷烈之門.今日桂附之毒,等於刀鋸」。並分析了 「今不問何證.概以溫補」的原因是:「庸醫不知溫補之能殺人也 。以為平穩而用之.黠醫知溫補之能殺人,而人不怨,以為可以藏拙而用之,於是景岳書.徒遍天下」。但他也不拒溫補於法外。而是認為「若火虛者,脾腎皆寒, 一味溫補.無所顧忌」。並得出凡是虛損之證 「受溫補者易治」的結論。對景岳書,他也很有研究,善於吸取其所長.如對三焦有形無形的看法.他同意景岳之說.認為其他「言其形狀論者,紛紛皆如捕風捉影.毫無實指.惟張景岳謂即腔子.臟腑如物,腔子如囊之括物、人但知物之為物,而不知囊之亦為物.其說甚通」。

二、重視後天脾胃。何氏特別重視脾胃在人體的「後天培養之功」,指出:「胃主進納.脾主運化。飲食之氣味精華由脾胃以灌輸周身,氣日盛而體日充,先天之水火 賴此滋養以生生不息。」在人體病變過程中.何氏概括為「升降動靜苟失其中.雖為肝肺心腎之不職.亦即脾之不職。」臨證施治,則強調全在合理使用藥物、飲食以救弊補偏。對明代以來的補腎、補脾之爭。何氏根據自己臨證的親身體會。指出「知各髒之病皆關於脾.則知脾氣調和即各髒俱調和矣.故補脾不如補腎不過舉要之詞,固不若補腎不如補脾之論為得其全也,老人小兒尤以脾胃為主」。

三、闡發火證、濕證。何氏推崇河間丹溪之說.認為「凡病多火」.並把火證歸納為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郁而成火;外感暑熱燥氣.增助內氣成熱成火;外感風寒濕氣.閉郁表氣成熱成火;內傷飲食.辛熱之物食積成火;腎水虛虧,下焦之火上炎成火;醉飽見胃火;大怒見肝火;悲哀見肺火;房勞見腎火.凡此十餘種火證,雖然臨床見證不一。但病機均與火密切相關。對於火證的治療,何氏主張針對病因病機.從辨虛實、辨六氣、辨臟腑入手處方用藥,並列舉了不同證型火證的治療方藥。可見何氏從歸類到病因病機.從分型到立法用藥,對火證都作了全面系統的淪述。何氏認為嶺南地卑潮濕 人多中濕。而且在正常情況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分布於四季,而燥濕二氣常多氣兼挾 如溫熱蒸而為濕,寒涼肅亦可為濕.故云:「系濕於長夏。六氣皆可為之,」並用脈象的變化 來區別濕邪的兼挾。至於濕證的病機.他認為脾居中土。生濕又惡濕.六氣皆能為之病;甚者土濕既成.聚濕為痰。痰郁成熱 熱極生風,變生它證。特設「中濕」一節 敘述外感濕邪引起的病變 並且指出 人體凡有破傷之處,須防濕從瘡口侵入.致氣血郁滯不行,逆而攻心.使人沉重昏迷.形成破傷濕」之證.他反覆強調理脾祛濕的重要性.其於祛濕藥物的運用亦有不少可借鑑之處。

四、論瘟疫證治。何氏明確指出瘟疫乃厲氣所致,對瘟疫病變過程中,汗、斑、苔、脈的變化從臨床意義都作了詳盡的描述和記載。他認為瘟疫一證,苔白邪在膜原.開達以逐邪;苔變黃則邪入陽明胃。宜用下法以逐邪;黑苔則邪毒內熾. 胃火盛極,急下之以逐邪,主張瘟疫立法重在「逐邪」,並運用舌苔的變化來指導辨證用藥.初起力薦達原飲之功;若毒結漸開。邪氣已離膜原而熱不退、脈洪數者用白虎場.重用石膏;若斑出不透,熱不退者用舉斑湯;若斑汗並見而熱不退者用白虎湯合舉斑湯:何氏並對瘟疫病的汗法、下法、下後變證、瘟疫兼證、婦人小兒瘟疫、瘟疫愈後諸證從臨床症狀、辨證要點到立法用藥都作了詳細的闡述 充實並發展了中醫溫病學說的內容。

五、論虛損證治。何氏對虛損的分析,很有見地.認為「虛者血氣不足.久則肌膚臟腑亦漸消損.故曰虛損」.對虛損一證的形成,歸納為「關乎五臟」、「責之於脾」、「腎為重」這三個方面和途徑.並描述了五臟虛損的主要症狀.指出五臟之虛損,互相關連。互為因果.「五臟互相關涉,則五臟皆得。為一髒之病,故有本髒自病者。有他髒傳來者」.而脾胃主受納運化.為氣血化生之源,脾傷則生化無源 必致氣血愈虧而臟腑失養.虛損益甚.故曰責之脾。虛損腎為重 是腎見虛損,或水虧火旺.或陽虛水泛 或命門火衰,或陰陽俱虛。皆為虛損之重證;且他髒之虛損,後轉歸必形成腎之虛損,對於虛損的治療,何氏主張「大綱須分氣血陰陽」,然後根據五臟氣血陰陽的虛損程度辨證施治。他認為虛損以陰虛為多.宜用甘寒平淡之品滋其水源而降虛火,但於虛損後期。每多脾腎虛寒之證 他則力舉溫補治法之功,在學術上胸襟開闊,毫無門戶之見。

何氏善於學習前人的經驗,既重視理論研究。更重視臨證實踐的探索和總結 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他一生的醫療實踐。在溫病和內傷雜病方面積累了較高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治療經驗,還「於嬰科、痘科、婦科.尤為研精殫思」。其所著《醫碥》一書.發軒岐之秘, 閘醫學之理 真正起到了醫學階梯的作用。[1]

學術成就

何夢瑤治學視野廣闊,博通百家,著作宏豐,又曾師從清代名儒惠士奇,並宦遊粵遼近二十年。在醫學上,其敢於疑古,善於繼承,頗有創見。其學術成就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七點。

一、何夢瑤面對當時嶺南醫界《景岳全書》流行、一些醫家不顧嶺南實際濫用溫補的時弊,起而爭之,觀點鮮明地予以反對,引起了清代嶺南醫學的¨寒溫爭鳴」,對嶺南醫學史乃至整個中國醫學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何夢瑤敢於對《黃帝內經》等經典醫籍中的一些理論提出質疑,並通過親身實證和體悟予以驗證和闡發。其對五運六氣理論的研究注重取其大旨,不主張玄化,認為運氣理論的本質意義在於通過自然界五運六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強調把五運六氣理論落到臨證實處,注重醫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具有可貴的學術精神。

三、何夢瑤注重對中醫臟腑理論的闡發,不拘泥五行學說,是清代嶺南醫界深入探索「五臟相關」學說的第一人,為當代名醫鄧鐵濤先生所推崇。其對三焦、心包、「腦腎相關」理論的闡發亦頗具創見。

四、何夢瑤是目前已知的嶺南籍醫家中最早全文註解《傷寒論》者,其研究《傷寒論》,汲取和發揮「明清傷寒三派」的學術觀點,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

五、在溫病研究方面,何夢瑤吸納諸家之長,亦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他曾親自參與疫病防治工作,注重結合嶺南特點,明確區分傷寒、溫熱病和瘟疫,質疑伏氣溫病說,初步構建了嶺南溫病學框架。

六、何夢瑤論治內傷雜病,頗多創見,尤其善於論治火熱、痰濕、瘧疾、腳氣和虛勞等當時嶺南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如其論治火熱證,發揮劉、朱之說,認為「凡病多屬火¨,從性質上把火證分為實火、陽虛發熱、外感之火、飲食積滯之火、腎陰虛之相火和腎陽衰之浮火等來論治,對「引火歸原¨予以辨證分析,從「氣乖』』和「氣鬱」兩個角度闡發熱證,結合吐痰頻次、病因病位及脈象綜合鑑別痰的寒熱屬性等均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其創製柴常湯、分理湯、升陷湯、清中驅瘧飲等治療瘧疾,創製鴉膽丸治療痢疾,亦可供現代中醫臨床參考。

七、何夢瑤注重醫學教育事業,尤重中醫診法的傳授和醫學知識的普及,曾親自編寫四診講義,教授嶺南當地醫生,其醫學著作亦注重簡明實用性,對前賢論著,善於取捨,對《證治準繩》《醫宗金鑒》等鴻篇巨著高度歸納、簡化和發揮,並撰有《四診韻語》《本草韻語》《煎藥用水歌》等歌訣,為醫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做出了積極貢獻。

醫學著作

一、《醫碥》

醫碥》首刊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為何夢瑤最早刊刻的醫學著作,也是其代表醫著,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後人研究其醫學思想,多引用該書。全書分為7卷,卷一至卷四論雜症,主要參照王肯堂的《雜病證治準繩》而寫,其中卷一開頭有醫論19篇(《經絡考》篇無具體內容,自注「見《針灸吹雲集》」,故實為18篇),論述其對臟腑、經絡、六氣、運氣、陰陽、治則治法等中醫理論的見解,常有創見;卷五論四診,內容由其履任思恩縣令時教授邑醫之講義修改而成,其中對脈診的論述頗為獨到,後人常有引用;卷六、卷七諸方,方藥排序與前四卷內容相呼應,並設有門目、方目及頁數,以方便讀者查閱。其類方突出主治,力求簡潔,同時為了節約刊刻成本,對「品味雜者」多不選錄。卷首有何夢瑤自序、凡例及其友人辛昌五和趙林臨的序言。從中可知此書為其友人一起出資於乾隆十六年(1751)刻成,後又多次翻刻。現存版本主要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清同文堂刻本,清光緒刻本,1918年兩廣圖書局鉛印本,1922年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等。2012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影印同文堂刻本。此外又見於1982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199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200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吳昌國校注本,2014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李剛校注本。

二、《傷寒論近言》

傷寒論近言》首刊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何夢瑤全注張仲景《傷寒論》的醫著,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嶺南籍醫家著的《傷寒論》全注本:《傷寒論近言》共7卷,卷首有凡例和目錄。卷一為傷寒提綱、內經熱病論、王叔和序例和傷寒淪序;卷二注釋太陽病篇,卷三注釋陽明病篇,卷四注釋少陽病篇和陽經合病並病篇.卷五注釋三陰病篇,卷六注釋汗吐下可不可篇、瘥後勞復、陰陽易病、痙濕喝篇、霍亂、溫病以及辨脈法、平脈法等;卷七羅列仲景原方。全文以夾述夾注的方式注釋,原文為大字,注釋為小字緊注於原文後,並注重對各種溫病進行探討,在傷寒、溫病兩方面均有所建樹。該書曾在1927年經時任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導主任廖伯魯連載於其學校出版的《中醫雜誌》第三、四、五、六期,並雲該書在嘉慶、道光年間已鮮流傳,且為殘本。《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與《嶺南醫籍考》均認為現存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南海何氏刻本《樂只堂醫書匯編》(殘)和清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樂只堂刻本。然據曾召等調查《樂只堂醫書匯編》已佚,清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樂只堂刻本實為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樂只堂刻本,見藏於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2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影印該刻本。

三、《三科輯要》

三科輯要》亦首刊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為醫學叢書,含《嬰科輯要》《痘科輯要》《婦科輯要》三種子書,《醫碥·凡例》云:「尚有《傷寒論近言》《婦科輯要》《幼科輯要》《痘疹輯要》《本草韻語》《針灸吹雲集》等書,俟續刻呈教」,可知三種子書是分開成書的。本書共六卷,前三卷分述嬰、痘、婦三科病證論治,後三卷為三科附方,主要參考《醫宗金鑒》相關內容而寫。

  • 《嬰科輯要》論述了43種幼科病證,大致可分為初生、雜證、發育不良及外科病等4部分。先論述新生兒護理、禁忌及常見病,接着論述驚風、癲癇、疳積、哮喘等雜症,然後是五軟、五遲等發育不良病證,然後是肛腫、胎疝等外科病證,最後以「保嬰總論」收尾,總結小兒生理及病變特點。
  • 《痘科輯要》主要論述了痘證(天花)的診斷治療方法,按病程分論原痘、出痘、痘證日期、初熱證治、見點、起脹等篇章,並分析了痘疹併發症、治療法則以及痘疹鑑別禁忌等;最後詳細討論了種人痘法的優劣,並附有「麻疹證治」,與痘證鑑別。
  • 《婦科輯要》大體分經、帶、胎、產、乳和雜病6部分,闡述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及防治方法,對婦人月經生理、常見月經病、帶下病、癮瘕積聚、孕期病證、難產諸症、產後病證、乳房病證及前陰諸證皆有論述,附篇「種子論」闡述了其對不孕症的學術觀點。後三卷為三科《諸方》。前i卷治療各症只列方名,不列藥味,但於方名下註明該方在後三卷《諸方》中的頁碼,以便查檢。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三科輯要三卷附方三卷」目下版本,為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廣州拾芥園刻本,但在「樂只堂醫書匯函」目下有子目:①《醫碥》七卷,②《傷寒論近言》七卷,③《三科輯要》六卷,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南海何氏刻本(存第二至三種)".據張曉紅等人查實「樂只堂醫書匯函本」已不存;《嶺南醫籍考》記載版本有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本(藏於北京圖書館)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廣州拾芥園刻本,但據考證,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中的藏本亦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拾芥園刻本,2011年,廣州科技出版社影印此刻本。

四、《樂只堂人子須知》

樂只堂人子須知》又被稱為《人子須知韻語》,全書共四卷,卷一為「四診韻語」,內容涉及十二經脈歌訣、四診心法、陰陽辨證、四診歌訣、奇經八脈歌等;卷二為「湯頭歌訣」,分為補益、發表、攻里、通(涌)吐等20類,內容與汪昂《湯頭歌訣》大同小異;卷三為附診脈譜、引經報使歌、十劑、七方、服藥法則、煎藥用水歌及「藥性」草部,其中除「附診脈譜」標明為「僧互禪增選」,其餘部分均為原著所有;卷四為「藥性」的木、果、谷、菜、金石和蟲介部,其藥物內容基本取材於汪昂《本草備要》,自編歌訣而成,並有註解。該書內容多為韻語歌賦體裁,通俗易記,易於誦習,間有注釋,闡發深義,是一部實用價值很高的中醫學入門書。按其次子何之蛟序:「(何夢瑤)曾著《傷寒論近言》《醫碥》《嬰婦痘科》,用階後學矣。復別為望聞問切四診韻語以資愚魯之不逮,語簡而賅,義淺而顯,如游數仞之宮,重門洞辟,無奧不觸,誠初學之金針,涉川之寶筏,不敢自私,妄附藥性、湯頭歌訣於後,以公同好」,似乎書中只有「四診韻語」為何夢瑤所作,「藥性」「湯頭歌訣」部分為其子之蛟添人,但卷三中的「十劑、七方、服藥法則、煎藥用水歌」等非「四診韻語」的內容曾在《醫碥》中出現,確定為何夢瑤所作,何夢瑤在《醫碥·凡例》中亦言著有《本草韻語》,《中醫大辭典》「本草韻語」條目下有云:「清·何夢瑤撰。2卷。刊於1872年。作者將藥物分為草、木、果、谷、菜、金石、蟲介等類,並以韻語的形式介紹316種常用藥,內容比較簡要。」其所記載刊印時間和內容與本書中的「藥性」部分完全一致。所以書中「藥性」部分可能就來源於何夢瑤的《本草韻語》,經其子何之蛟修訂添入。現存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百爽軒刻本和清光緒十一年(1885)佛山同文堂刻本。2011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影印百爽軒刻本。

五、《醫方全書》

醫方全書》是後人匯刻何夢瑤醫著而成的醫學叢書,共12冊,1918年兩廣圖書局刊行。全書共含何夢瑤著作6部。第1~2冊為《神效腳氣秘方》四卷,開篇有兩廣圖書局主人序言和凡例。序云:「何公報之為粵東醫界古今第一國手,其所著醫書悉根據南方之地勢、南方人之體質調劑,與北方不同,立方與北帶亦異,故南帶之人民效用其方法,無不百發百中,服其劑,無不奏效如神,獨是世遠年湮,其嘉言妙術傳世罕稀。"凡例云:「本書匯合《神效腳氣秘方》《追癆仙方》《幼科良方》《婦科良方》《痘疹良方》《醫碥》等書,全集何氏著作為一書,故命名日《醫方全書》。腳氣為南人時有最險之症,而又未見專書,何先生輯此書成,即歸道山,致未刻行於世,今用附全書之內,公諸天下。」第2冊卷終有嘉慶二十四年(1819)香石黃培芳跋,云:「神效腳氣秘方四卷,為南海何報之先生考古證今,參以己見所輯成,戊辰秋(余)養疴白雲寺,僧以醫聞,尤以腳氣為神手。時與之清談,或就診受其賜者不渺一日。僧以此書贈余,日山僧之得有微名者,此書之力也。"第3冊前32頁為《追癆仙方》二卷,又名《內科仙方》,《醫方全書·凡例》云:「《追癆仙方》本非先生著作,乃先生得宋刻本親手影寫加以繪圖,世鮮其傳,故附於此。」可知本書是何夢瑤據所得宋刻本,繪圖改編而成。本書為論治癆病之專著,卷上為《仙傳上清紫庭追癆仙方論法》,主要論述傳屍勞的病因病機,並附有6代18幅(每代3幅)癆蟲圖,卷末為「取傳屍癆蟲鬼哭飲子」方藥及嵒叟運用天靈蓋散的驗案三則;卷下為《仙傳上清紫庭追癆仙方品》,載癆病專方32首,並有針灸和外治法。第3冊後70頁為《婦科良方》,內容與《婦科輯要》同。第4冊為《幼科良方》,義名《小兒科良方》,內容與《嬰科輯要》同;第5冊為《痘疹良方》,內容與《痘科輯要》同.3第6~12冊為《醫碥》7卷,扉頁注為「內科一」至「內科七」。現存版本為1918年廣東兩廣圖書局鉛印本。

六、《針灸吹雲集》

針灸吹雲集》,針灸專著,佚。何夢瑤在《醫碥·凡例》中提到此書已成稿待梓,《醫碥·卷一》目錄中記有「經絡考,見《針灸吹雲集》";《醫碥·卷五》末篇日:「奇經之病,當以證診,勿專恃脈。其病證詳針灸奇經病篇。」《婦科輯要·經期》日:「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詳針灸經脈。」其書名可能來源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以及《素問·八正神明論》「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據《嶺南醫籍考》記載,該書存目於《中國分省醫籍考》,又見於清道光《廣東通志》、光緒《廣州府志》,另見廣東中醫藥展覽會(1935年杭州書店版本,多方搜尋未見)。道光《南海縣誌》也有記載。

七、《紺山醫案》

紺山醫案》,佚。荀鐵軍認為思恩縣有山名紺山,該書可能是何夢瑤在思恩擔任縣令時的醫案集。《嶺南醫籍考》記載,該書見於《中國分省醫籍考》,道光《廣東通志》卷一百九十四《藝文略·醫碥》條和廣東中醫藥展覽會1872年刊本(多方搜尋未見)。在道光《南海縣誌》和《清史列傳》中也有記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