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士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士奇(1671年-1741年),字天牧,一字仲孺,晚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今屬蘇州市)人。清朝翰林經學家[1]

生平

惠士奇為惠周惕之子。晨夕奮志讀書,嘗於人群坐中背誦《封禪書》,不遺一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江南鄉試第一名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聯捷己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官侍讀學士,曾典試湖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任廣東學政,提倡經學,有弟子蘇珥、何夢瑤等[2]。累官至侍讀。

雍正五年(1727年),惠士奇因「入對不稱旨」,被罰修鎮江城,散盡家產,最後資金不足而停工,被削籍歸里。

乾隆元年(1736年),免除修城欠款,詔召士奇進京,先入八旗通志館充纂修,是年夏天,詔開三禮館,被列入纂修名單,次年,復官侍讀,在三禮館專修《儀禮義疏》。乾隆五年,以老病告歸,乾隆六年(1741年),三月二十二日卒於家。楊超曾為其撰寫墓志銘。《清史稿》有傳。

士奇師承家學,盛年在繁雜的政務之暇,兼治經史。晚年,對「經學」尤有研究,極力矯正漢儒王弼以來空疏說經的弊病;在註疏禮制方面,在古音古字上,不讓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再出現,並援引諸子百家之說,來相互引證所以這樣制定的深刻涵義。對《春秋》、《大學》等都有深入、獨到的研究。他的著述很多,有《易說》六卷、《禮說》十四卷、《春秋說》十五卷、《大學說》一卷、《交食舉隅》三卷、《琴笛理數考》四卷。長於賦,清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蔣廷錫以王頊齡、湯右曾與士奇對。其詩沈德潛謂為「近唐人,以自然為宗。」著有《紅豆齋詩文集》。

著作

惠士奇通經學,撰有《易說》、《禮說》、《春秋說》、《琴笛理數考》。

後代

惠士奇有子七名,以惠棟最為知名。

視頻

惠士奇 相關視頻

當年隱居普寧南岩古寺的惠士奇宗師,緣何被乾隆皇帝召回京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