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何厝风狮爷(40公分)

何厝风狮爷(40公分)照片来自金门观光旅游网

何厝风狮爷(40公分)位于台湾金门县金沙镇。属于村落型、采蹲踞姿,狮别雌狮[1]。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将军。根据文献记载,金门本为林茂水足之地,唐朝是官方牧场。元朝时伐林煮盐、明朝时烧山驱倭寇,明末郑成功砍树造舰渡台,初则为防金门为郑所用,下令居民迁移内陆,砍伐树林,不留一砖一瓦。清康熙二十二年时居民重返故土,金门才又有人烟。但失去了森林庇护的金门到处是黄尘飞砂,岛上居民认为是某种邪魔妖怪的作崇所致,为求抵御,居民纷纷在庙口、村庄路口竖立风狮爷。风狮爷渐渐演变而成为金门的守护神。[2]而也因为各种因素对金门的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风力破坏更为严重。为了防止风的破坏,当地居民设立了风狮爷来镇封止煞期能封锁狂风,特别是在面对东北季风的东部半岛。据估计,风狮师的基本造型应该是由庙门的石狮演变而来,石狮多为石雕,分布于大小金门群岛。另一个原因是,在早期的农耕时代,农民通过信仰祈求丰收和精神慰藉,这就形成了风狮爷从镇风避邪之神转变为村落守护神的原因。一些风师爷也穿著信徒提供的红色斗篷来报答他们的感激之情。因此也形成是金门地区中最特殊、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和乡土民情景观特色。

金门岛风狮爷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景观。镇风止邪的功用,反映了金门地区风沙少树的历史。从镇风之神到聚落守护神的转变,体现了社会环境变化下的宗教转型。岛上风狮大师的造型和色彩各不相同,体现了雕塑艺术的美。模仿人体站立姿势的建模在其他地方很少见。是金门地区非常宝贵的文化资产。[3] 在金门寻找风狮爷时,可多注意风狮爷直立或蹲下的姿势,仔细观察其面部表情、脖子垂饰,或观察风狮爷手持的物品,这与当地居民祈祷的重点有关。而关于鉴别风狮爷的性别,可观察如果是两脚之间有葫芦或明显的器官,则是雄性;若是雌性则是拿著彩球和彩带。这些详细的观察新增了寻找风狮爷的乐趣。[4]


目录

景点介绍

 
何厝风狮爷侧拍照照片来自金门观光旅游网

位于金门县金沙镇何厝村保安殿旁的何厝风狮爷,狮身高40公分,宽26公分,深20公分 ,采蹲踞姿,呈现坐东南朝西北方位。该尊风狮爷因狮身风化严重,外貌轮廓已模糊而显得历经沧桑。而根据当地保安宫旧有庙志纪录,该庙建于清光绪丁丑年(1876年),而风狮爷也应于同年所设立,算一算这尊风狮爷也已有一百三十岁的高龄了。而其又大又圆的双眼仰头长望,似乎在看向远方某处,而形成其外貌特征之一,[5]并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信仰及寄托所在。

关于风狮爷起源,至今为止并无确切的数据。几年前,在泉州九日山也出土了风狮爷。据推断,它是在元时期建造的,当时它被用来祭天和祈风所用。另外据推测,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煮盐及海盗的危害,致使金门的树木大大减少。每年季节,风沙肆虐,居民受其苦及疾病危害。因此,风狮被设定在迎风和路口,以期能镇风止煞,而成为一种习俗。由于风狮多为石雕,金门人常被称为“石狮”、“石狮公”或“石狮将军”。它的主要功能是“镇风止煞”。近代以来,它已成为金门的文化景观,俗称“风狮爷”。而根据风狮爷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村落型”和“墙垣屋脊型”。村落类型主要位于村庄周边或寺庙周围的迎风路口。它成为聚落保全系统的一部分。除“镇风止煞”外,还具有制水煞、路箭的功能,其防御范围包括整个部落。墙垣屋脊型是指石室主放置在屋顶、墙壁或嵌入墙壁上。主要功能在于化解形煞,如巷冲、壁刀、屋角等有形的冲煞,系以某一两栋屋子为其“责任区”,其功能与一般辟邪物无异。也因风狮爷的特殊公用及民俗信仰之故,成为当地特有的景观特色。[6]一般来说,风狮分为文狮、武狮或雄狮和雌狮。手里拿著、卷轴、如意、丝带等,叫文狮;若是手里拿著武器、旗子和漂亮的印章,叫武狮。重要的部分包括葫芦或雄性生殖器,它们被称为雄狮;重要部件没有明确标记者称为母狮。金门风狮爷较偏向所谓的拟人化和野兽化。其大部分形状都是狮面人身。由于金门的风灾主要是北风和东北季风,所以金门的风向多为从南向北或从西南向东北。相对而言,其分布点在金门东北半岛最密集。其他地区则因当地特色及需求,会因地制宜而摆设,而成为另类的观光景点。[7]


拥有一双大眼的风狮爷

位于金门县金沙镇何厝保安殿旁的何厝风狮爷, 狮身高度约40公分,宽26公分,深24公分。而其所在地的何厝街,曾是金门地区东半岛开发最早的街市, 如今却已繁华落尽。而该尊风狮爷的身躯短小但头部比例却特别明显,尤其一双抬头仰望的大眼,更是其特色之一。而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以及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居民会准备供贫虔诚祭拜,以表达对风狮爷护乡佑民的感谢之意[8],并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信仰所在。

金门群岛靠近福建的东南海域。四周没有高山屏障。中间有小山。降雨量很不均匀。东北季风在冬季尤为强烈。俗话说:“金门呷十三省风”;此外,由于历代战乱,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风沙侵袭。据史料记载,金门的后垄、内洋等村都曾因风沙掩埋而迁村。也因此,在早期金门地区的居民普遍设立风狮爷的目的,是用来祈求镇风止沙。而后逐步转变为民俗信仰镇制风煞、防御风灾的守护神,也兼具防治蚁害、断路冲溪煞及居家合境平安等多功能的神祇。

而因为风狮爷常常坐落在村落的入口处的聚落上,在传统建筑的屋顶上,或者嵌在祠堂的墙壁上,或者隐藏在寺庙的一角,甚至遗忘在一堆住宅建筑材料中。由于不同时代的造型、材质、造型手法,不同的民俗传说,增添了一些神秘的人文色彩,寻找金门风狮神,探索金门丰富的人文风貌表征之一。[9]


视频

【20170204 - 蕞尔浯岛的戍将 - 风狮爷】

【台湾爱乐《风狮爷传奇》】

【金门风狮爷介绍】

【【华视老影片】金门特色:镇风止煞风狮爷〈1974-11-7〉】

【金门人的守护神 百变风狮爷】

参考文献

  1. 何厝村史金门日报
  2. 风狮爷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
  3. 金门风狮爷 台湾宗教文化地图
  4. 走访风狮爷的故乡 金门观光旅游网
  5. 何厝风狮爷1111商搜网
  6. 金门风狮爷金门县文化局
  7. 金门-风狮爷的故乡金门县文化局
  8. 何厝风狮爷(40公分;石雕、蹲踞) 金门观光旅游网
  9. 寻访风狮爷金门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