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会泽院,又称会泽楼,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内,建于1923-1924年,工程师张邦翰设计,为东陆大学的第一批教学楼之一,亦为今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建筑历史
会泽院的原址为明清时期云南贡院的明远楼。1922年,时任云南省省长唐继尧等创办私立东陆大学,以云南贡院旧址为校址,其校舍主楼以唐继尧家乡会泽县命名为“会泽院”。1923年4月20日,私立东陆大学开学仪式暨会泽院奠基仪式举行。会泽院的营建由东陆大学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者为工程师张邦翰,建设所需砖瓦、木料、石料等均取自昆明当地,水泥则购自法国。1924年竣工。
1930年私立东陆大学改为省立后,于1931年集资4万元修缮会泽院屋顶,永固建筑厂工程师彭禄炳承修。1934年改名为省立云南大学后,又于1935年以铁筋加固会泽院初建时所用横木过梁,1936年3月完工。1935年5月,蒋介石赴昆明指挥围剿红军时曾将其行辕设于会泽院。
1937年抗战爆发后,云南大学于1938年改为国立,同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驻昆明。在此期间,冯友兰、顾颉刚、费孝通、刘文典等西南联大教授在云南大学兼职,均曾在会泽院工作,数学家熊庆来1937年任云南大学校长后亦曾长期在此办公。抗战期间日军多次轰炸昆明,会泽院于1940年10月13日、1941年5月12日两次被炸弹直接命中,造成建筑体严重损坏。1941年5月30日,云南大学委托建昆营造厂修理会泽院受损的屋顶及楼内地面。
1945年抗战结束后,云南大学决定对会泽楼进行大修。1946年11月,大修一期工程开工,由兄弟营造厂承修。1947年初,大修二期工程开工,永记营造厂承修,并增建三层,因经济形势影响工程持续至1948年,直至1948年5月完工,大修工程前后耗资3亿元滇币。1948年云南七一五学生运动期间,会泽院曾为学生运动中心。7月15日,云南省警备司令何绍周派遣警察、宪兵闯入云南大学、包围会泽院,与示威学生发生激烈冲突,最终于16日控制会泽院全楼。
1949年后,物理学家彭桓武、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等曾在会泽楼执教、办公。1963年,会泽院经历整修、加固。1987年12月21日,会泽院被纳入第三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云南贡院的保护范围内。2019年10月16日,会泽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泽院现已为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其校徽中央即为会泽院的线描图案。云南大学校方亦有计划将会泽院改建为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
建筑特色
会泽院平面呈“H”形,坐北朝南,占地163方丈(约合1893.15平方米),东西长78米,初建时楼高12.20米,现楼高23.3米。建筑体为砖石结构,增建三层前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正立面为三段式对称布局,正门位于中央,其前方为一平台,其上为一座巨大的门廊,由四根高10米、直径0.9米的圆柱支撑。外墙墙面以红砖砌筑,墙基、墙角、檐口、窗框等处以白色砌石装饰。该建筑南、北、东、西四面各设一门,其内部一层为12间教室,可容纳学生400余人,二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等。
会泽院建筑整体风格为西式,具有巴洛克风格[2]的特点,而楼梯扶手花纹等部分细节装饰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会泽院的建筑风格为此后云南大学校舍建设定下了基调,建于1950年代的理科三馆,此后建设的文渊楼、文津楼,乃至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建筑,均受其影响。
视频
会泽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云南大学会泽院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大学档案馆, 2019-10-17
- ↑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南北差异,行知部落,20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