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仡佬族民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仡佬族民歌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仡佬族民歌

地点;主要贵州,散居云南广西越南

山歌唱腔;高腔(假声)山歌、平腔山歌

特点;节奏自由明快,曲调轻松活泼

拼音;gē lǎo zúmín gē

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ờ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祖先在劳动、休息时候所唱的传统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1]

2021年5月24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申报的仡佬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歌介绍

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音乐形式简单朴实、平易见人、生的灵活,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制、口头传唱而成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歌直接联系着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唱,它是无数人 集体智慧的结晶。仡佬族民歌中的题材较为广泛,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作为口头文学形式的传唱却为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同时也传承了自身民族文化。

民歌分类

仡佬族民歌按题材可分为号子、打闹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仪式歌、孝歌。曲调不同,各有特点。古老的民歌以三言、四言以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组成。近二三百年间,受汉族诗歌体裁的影响,多用七言绝句或古风体,并多借用汉语词句。

山歌唱腔

仡佬族山歌的唱腔,有高腔(假声)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酒歌曲调明快,气氛热烈。古歌、祭祀歌在节日庆典、祭祖时唱,曲调庄严肃穆。丧葬歌曲调低沉忧郁;有些唱词曲调如同念经。哭嫁歌如泣如诉,曲调悲戚。打闹歌属有伴奏的劳动号子,其音乐与当地山歌、花灯、高台戏、板凳戏、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打闹歌按劳动时间分齐田号(有说板、唱号,用于早晨开工之时,唱号有快慢松散之分)、催闹号(用于早饭后的劳动)、花花闹(用于吃"晌午"后,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领唱、合唱等)和放闹号(用于晚饭前的劳动中)。其曲调、节奏欢快、鲜明。

仡佬族民歌有《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仡家幸福花》、《仡佬族敬酒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等歌曲,其中《仡家幸福花》2011年入选贵州省红歌。

弘扬与发展

仡佬族歌手罗钢、李泓弘扬与发展仡佬族民歌,唱出了仡佬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李泓滢开启新民乐之门。

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民歌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物质的发展与快节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的改变,(如情歌、劳动号子、祭祀歌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电视的出现,农村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对民歌失去了兴趣。

原生态民歌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城市的音乐话语大权被通俗音乐所垄断,祖祖辈辈留下的民歌成了无人继承的、奄奄一息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创作的彰显以及媒体的炒作,民歌的乡土性、集体性和口头性已基本不复存在。民歌的处境持悲观态度,现代化对民间歌曲的冲击比十年浩劫还要大。

原生态民歌难以进入音乐课堂

现代社会中存在农民音乐难以进入音乐课堂的现象,同时,也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偏离。长期以来,我国的办学模式带有偏见,认为欧洲音乐有着完整的体系,而我们自己的艺术是落后的。

保护是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不论是作为史料还是作为创作资料,或者别的用途,总而言之,民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很好的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与发展已经显得极为重要。当然首先我们应该做的还是要先对它们进行保护,保护好了流传下来了,才能更好的去发展。

1、资料保存

把民歌保存在博物馆,从而达到保护民族文化。博物馆形势的资料保存对民歌的保存起到辅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民歌进行的资料式的保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纪录民歌。

2、民歌进课堂从而进行课堂教育保存

2004年的艺术教育期刊中的一个学术论坛中薛丽灵指出,从上世纪西洋美声正是传入我国以来,确实为中国的声乐文化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科学发展空间。于是中国从高校音乐学院到重视音乐专业,教育体式也越来越西化,很多民族歌曲亲切独特的中国地方韵味都全然无存了。让民歌进课堂已经刻不容缓,要让音乐教育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

3、民俗式保存

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先生认为,原始的艺术只有留存在民间才真正有生命力,他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透露:"总的来说,这两年的民歌热对于调解我们整个文化生态的失衡还是很有裨益的,但是,这种民歌节其实是不得已的,把全国各族的民歌手集中到一起比赛,其实已经改变的它们本身的生态了。如果各地能自觉地意识到要保护当地的民歌遗产,那就会好很多。"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生活方式是原生态民歌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与温床,她的交流传承和信息传递,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如果割断了原生态民歌同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就只能加速她的灭亡。

4、借助媒体进行展演式保存(旅游、比赛)

李闽在《"原生态"的逆变 ------ 从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唱法分类谈起》中提到,2006月4月,CCTV"隆力奇杯"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将"原生态"唱法加到了唱法分类中,而这种变化其实与艺术届对"原生态"的重视有着关系。"原生态"在社会上似乎成了热点。就音乐界来说,这几年影响较大的使用"原生态"音乐的作品由杨丽萍领衔并担任总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还有谭盾的在湘西凤凰首演的新作《地图》,此外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栏目都在大量地介绍民间歌手及他们演唱的民歌,还有 2003 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地挖掘并推广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应该说,"原生态"能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与文化届的觉醒以及国家出台的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1、原生态民歌在国内的发展

(1) 打造树立民歌品牌

2005 年 04 期《中国音乐》刊登的《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指出:广西的高层领导除了对黑以壮民歌的社会传承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外。还提出了打造树立黑衣壮"尼的呀"民歌品牌的新思路,使其成为广西西部大开发展战略中重要的文化开发项目,为对外宣传广西,为实现富民兴桂的经济建设服务。 领导明确指出:在改编、创作黑衣壮题材的音乐是要具体做到高、深、美、土五个字的要求。高--即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精--即精心策划、精确表现、打出竞精品;深--即要深入调查、深度挖掘、深度开发、深刻表现;美--即音乐美、形象美、服饰美、形式美;土--即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

这种利用原生态民歌发展经济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使原生态民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它利用品牌的传播效应很好的将原生态民歌传播开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2)利用原生态民歌创作新民歌

付玉兰在《信阳民歌的发展过程及新民歌创作》中提出了一些用原生态民歌来创作新民歌的建议:用民间音乐原型改编现代民歌。在传统民歌、戏曲、曲艺、民间乐曲基础上加以改编,让民歌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他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使用原型音乐材料(原则上不去原型音调)的基础上,根据新民歌内容的需要,仅在印余额旋律上对某些小音节的音高或节奏进行前后、快慢调整。这样做既可保持原曲的轮廓,又有创新之意。也可以在民歌原型基础上加工伸展,例如民歌曲调的改编,民歌节奏的改编等。又或是将民间音乐的音调融会贯通进行创作,运用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民间音调进行创作。

2、原生态民歌在国外的发展

从2005年"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开展以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挖掘和展示,民族歌曲已发展到国外。我国是个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歌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民歌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都来关心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一定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传承保护

2021年5月24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申报的仡佬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II-176

相关视频

仡佬族歌手李泓滢演唱《仡佬坐落半山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