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云南大学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云南大学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问题越来越突现,如环境污染、灾害频发、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这些问题无不与地球环境系统密切相关,往往都需要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联合协同攻关才能得以解决。

目录

简介

云南大学有较长的地球环境专业教育的历史,也有较长的实验教学历史。早在1972年,就设有气象学[1]专业以及专用于实践教学的气象实习台;1976年,在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又设立了全国高校第三个地球物理专业,并开设了重力、地震、地磁、地电专业实验课。

成立

云南大学围绕地球环境演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2]和环境科学等地球环境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己任,学科研究范围已涵盖了地球上层空间大气环境、地球表层空间地理环境及生态环境和地球深部空间地质环境的整个地球环境范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理论的同时,尤其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经学校认真研究,组建了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发展历程

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继承我校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几十年实践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追踪地球环境学科实验教学发展前沿,特别是在“211工程”二期建设、十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和十一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项目以及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等建设项目的支持和推动下,发展建设而成。“中心”建设发展历程如下:

1972年在云南大学设立气象学专业、投入50万元建立气象实习台和NOAA卫星地面接收站。

1976年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成立之初,投入35万元建设普通物理、地球物理和气象学3个实验室。

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成立了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两院院士陈述彭先生任首任所长。投入12万美元建立了自然地理学实验室、地图学实验室、遥感技术实验室。

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支持下,投入10万美元建立了昆明DOBSON臭氧观测站。

1986年云南大学新建地理学专业,并投入30万元增设了自然地理实验室、地质标本室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同时根据学校规划,普通物理实验室划归学校统一管理,新建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室。

1994年云南省科技厅投入460万元建设云南省地理研究所3S中心实验室。

1999年省院省校合作建设经费投入105万元,相继建成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实验室和PC-VSAT气象信息地面卫星接收站。

2000年,在学校“211”专项经费的建设下,投入250万元,建成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实验室。

2001年学校又对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投入40万元增加了数字地震仪等设备。学校投入400万元更新建设了普通物理公共实验室。

2002年,由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和并入的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组建了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在学校211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在整合原有的遥感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投入108万元更新并购置了3S软硬件设备,新建了数字地球与遥感实验室。

2004年,中国气象局赠送价值30万元的MODIS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

2005年10月,为了适应现代地球环境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云南大学筹建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新增本科实验教学用房1500平方米。

2006年3月“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整合了全校的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原有的分散的实验室,并充分吸收了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生物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亚洲国际河流中心和云南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丰富的可用于教学的科研资源,按照共性、综合和共享的原则,建设数值模拟综合教学实验室、地球信息探测综合教学实验室、数字地球与遥感基础实验室、地理学综合实验室、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等5个基础教学实验分室和1个气象观测实习台及19个野外地球环境教学实习基地。

2006年4月,在十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的支持下,学校投入了350万元,支持“中心”购置了一批实验仪器设备。

2006年5月,“中心”被认定为云南大学首批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2008年,在十一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实验室项目(大气科学部分)经费的支持下,投入280万元购置了BREWER臭氧、紫外、二氧化硫观测系统、天气会商视频教学系统、太阳辐射仪等。

2006-2009年,“中心”共投入45万元用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实验室改造,实验耗材及简易仪器的添置。

2009年7月,“中心”获得云南省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光荣称号。

环境

“中心”位于云南大学洋浦校区四合院1栋4楼和5楼,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现有专职实验教师24人,兼职实验教师21人。“中心”有较齐全的各类专业仪器设备,总资产已达2100万元,基本满足了全校地球环境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并已实现了开放式管理。

管理方法

地球环境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云南自然和人文环境极为复杂,土壤植被类型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保护环境和防御灾害,是地球环境学科的重要使命,也是地球环境学科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特殊的地质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了云南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岩性破碎、地震灾害形势严峻、气候多变、季风影响强烈、气象灾害频发、崩塌、滑坡、泥石流严重、是地球环境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得的天然实验室。因此,实践教学必须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本“中心”除了加强室内实验教学建设之外,还特别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分别与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昆明市官渡地政综合服务中心、昆明麦普房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瑞丽市建设局、西南航空护林站(丽江)、中国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云南澄江阳宗海管理局、屏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签定了协议书,共建了19个长期、稳定、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合作与交流,不仅提高了实验室人员业务素质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让合作单位及时了解到学校和“中心”的发展,对“中心”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

总之,随着“中心”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为我们培养具有现代地球环境科学理念的厚基础、宽口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夯实了基础,并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地域特色的复合型交叉学科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中心”一直致力于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为主要目标的实验教学改革,现已形成了 “专业思维-动手能力-创新素质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层次型、模块化” 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改革,促进了“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一批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内的教学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特色明显,质量显着提高。在校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外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起到了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