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二鲲鯓炮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二鲲鯓砲台,或作二鲲鯓礮台,旧称安平大炮台,因为其对面为安平小炮台,故从前的人把该炮台命名为对应安平小炮台的安平大炮台。此名现在已很少会使用,现在一般俗称为亿载金城。因入口的城门上方有沈葆桢的题额:“亿载金城”,另外在城门另一面则内书“万流砥柱”。是一座清朝时建立的炮台。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区,为中华民国文化部所管辖的国定古迹

历史沿革

牡丹社事件

清治时期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侵入今屏东县一带,引发了牡丹社事件。而清廷知道日军犯台后,遂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钦差(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来台处理此事。沈葆桢在台湾这段时间里,规画并进行了许多事情,而兴建二鲲鯓砲台便是其中的一件。

防御工事

当时沈葆桢聘请了原在马尾造船厂工作的法国工程师帛尔陀(M. Berthault)及鲁富设计炮台,而帛尔陀在设计时则参考了巴黎的外围防御工事。该工程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开始动工,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才完工,而光绪年间亦有再加以修建。而在这之后二鲲鯓砲台在中法战争和乙未年(1895年)刘永福抗日时,都曾对敌炮击而发挥了其防御外敌的功能。

荒芜-整修-恢复

日治时期,由于日本人在统治初期并未予以维护,故二鲲鯓砲台便一片荒芜。不过后来日本人将其列为府城名胜,遂又予以整修,并将原本进入炮台的木桥改为饰以洗石子的钢筋混泥土桥。二次大战后,由于二鲲鯓砲台地处荒郊,又有违建户进入其中居住,以致炮台情况更为糟糕。直到民国64年(1975年),正好是其建成一百周年的时候,台南市政府大规模整建,并仿制当年大炮、小炮,大致恢复了昔日气派。

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时又再次进行修复,而后重新开放。另外在最后一次整修时挖出了部分原埋藏于地底之下的遗迹,以玻璃罩保护著以供人参观。

炮台简介

二鲲鯓砲台基本上是一座方形炮台,而四个角落则是突出的棱堡,上头安置大炮由英国兵器家威廉·阿姆斯壮所发明之阿姆斯特朗大炮[1]一座。棱堡比周围环境较高,并留有马路与矮墙(胸墙),而炮台墙体则成45°倾斜。棱堡之间的墙壁内凹,主要是规画让枪队在此防御已经侵犯到近处的敌人。

炮台周围有护城河围绕,过去要进出炮台只能经由东面门洞可升降的木桥进出。而通过长达21公尺的门洞后,在炮台正中央便是操兵用的广大中庭,而周围则有兵舍及弹药库等。

其建材主要是以三合土砖材为主,其中砖材的部分是从当时已经倾圮的热兰遮城取来的。

特色风景

亿载金城是一个四方型四周有棱堡且有护城河围绕的红色城堡,中央处的草皮则是当时用来操练士兵的所在地,从地图上看是一个非常匀称的菱形设计,随著历史演进,亿载金城已失去军事据点的作用,转变为相当受欢迎的景点,三-四月周边黄花风铃木盛开时更是绝美,常可见游客踩踏著天鹅船在护城河中缓缓前进,与生活在此的野鸭及天鹅一同在水域里嬉戏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