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蘇里船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蘇里船歌
基本信息
歌曲原唱 烏蘇里船歌
外文名稱 郭頌
作詞 胡小石、郭頌
編曲 汪雲才、郭頌
所屬專輯 《烏蘇里船歌》
發行時間 20世紀60年代
音樂風格 民歌,赫哲族風格
歌曲語言 漢語

《烏蘇里船歌》是由胡小石郭頌作詞。汪雲才、郭頌]]作曲,郭頌演唱。烏蘇里江一帶,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在長期的漁獵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一些反映赫哲人生產、生活習俗的具有鮮明民族特徵的民歌曲調。《烏蘇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傳統民歌曲調基礎上改編的,並在廣泛傳播中成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


《烏蘇里船歌》是一首充滿生活氣息的東北民歌,反映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歡快,甜美,心情格外開朗的革命歌曲。20世紀60年代,郭頌老師以其高亢悠揚的旋律唱響神州大地,奠定郭頌作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談起赫哲族,就會提到《烏蘇里船歌》,這首歌已成為赫哲族的文化象徵和標誌,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烏日貢」文體大會的主題歌就是《烏蘇里船歌》,1980年,《烏蘇里船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這首中國民族音樂由此走向了世界。「通過這首歌,人們知道了中國還有一個赫哲族,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創作背景

《想情郎》和《狩獵的哥哥回來了》是世代流傳在烏蘇里江流域赫哲族中的民間曲調。郭頌等在創作中吸收《想情郎》等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於1962年創作完成《烏蘇里船歌》音樂作品。[1]


1962年,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前,為能夠推出一些新歌,省內的音樂創作者紛紛到各地採風。胡小石和汪雲才跑遍了當時的三個赫哲族聚居地——街津口、八岔、四排。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境內的赫哲族僅有300多人。在這裡一呆就是幾個月,在黑龍江省饒河縣,和赫哲族漁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住在「網灘」的窩棚里,一起到江里捕魚。胡小石回憶,民間藝人葛德勝演唱的伊瑪堪和能歌善舞的付萬金演唱的各種赫哲族民歌,給兩位作者帶來了不少靈感,特別是作曲家汪雲才,把當時流傳的嫁令闊、伊瑪堪的旋律用手記譜的方式全都記錄下來,胡小石形容汪雲才幾乎將那時能搜集到的民歌一-網打盡,哪怕只有一兩句曲調他也記下來。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兩位作者深入了解和感受赫哲人的生產、生活和文化,也親眼目睹了新中國成立之後,赫哲人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詞曲作者感同身受。回到哈爾濱,由胡小石來進行第一道工序——寫詞,然後汪雲才作曲,最後一起到郭頌那兒匯總,郭頌再從演唱者的角度提意見,當場就改,有的時候爭得面紅耳赤,胡小石說:「郭頌是一個對藝術特別認真的人,今天剛叫了好,明天又會推翻,前前後後近半年,才完成這樣一首精品力作。」[2]


《烏蘇里船歌》創作完成後卻沒能在第二屆「哈夏」上演唱。郭頌當時接到任務到日本訪問演出,其間他曾多次在非正式場合試唱這首歌,回國途經香港時,郭頌第一次正式在舞台上演唱《烏蘇里船歌》,並錄製了這首歌的第一張唱片。後來回到北京,在和郭蘭英胡松華的民族唱法歌唱家聯合獨唱音樂會上,郭頌演唱這首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把它選作「每周一歌」在全國播放,讓這首歌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1980年,《烏蘇里船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3]


版權糾紛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赫哲族薩滿舞   圖片來自中華人

糾紛緣起於1999年11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直播的「99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藝術節上,主辦方宣稱《烏蘇里船歌》的作詞是郭頌、胡小石,作曲是汪雲才、郭頌。


藝術錄像節目播出後,在赫哲族群眾中引起很大反響,「流傳多年的歌,忽然間變成別人的作品,接受不了」。赫哲族群眾代表與郭頌多次就此事協調無果,2001年3月,黑龍江省饒河縣赫哲族四排鄉人民政府以及雙鴨山市赫哲族研究所將郭頌、中央電視台等告上法庭,稱其侵犯著作權,要求郭頌、中央電視台等被告在央視上說明《烏蘇里船歌》為赫哲族民歌,並為原告建一所小學作為賠償。


此案於2002年4月3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院正式開庭。已經唱40年《烏蘇里船歌》的郭頌為說明涉案兩首歌曲的不同,在庭上邊唱邊講。他說,在《烏蘇里船歌》中只有第一句「烏蘇里江水長又長」的曲調採用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調,其餘都是自己的創作。


法院審理認為,原創和改編均是著作權法規定的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一種智力活動,但是因為投入的智力勞動不同,作者對形成的作品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不同。一部作品如系原創,則作者對該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權;如果改編,則作者對該作品享有的權利要受原作品著作權人權利的限制,未履行法定的義務就會構成侵權。在本案中,經雙方同意,受法庭委託,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作出鑑定認為,「《烏蘇里船歌》是在赫哲族民間曲調《想情郎》、《狩獵的哥哥回來了》原主題曲調的基礎上改編完成的,應屬改編或編曲,而不是作曲。」因此,被告在使用該作品時應註明該歌曲曲調根據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改編,因其未履行該義務,故構成侵權。


法院還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最基本的特點在於,民間文學藝術產生於特定區域或民族之中,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們加工、完善,逐漸成為特定地區、特定民族的群體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雖無法確定其創作作者,但可視為是特定民族群體共同創造的智力成果,其所有權和著作權應該屬於產生作品的群體或民族。因此,本案中赫哲族人是赫哲族民歌《想情郎》事實上的權利主體。作為赫哲族部分群體權益代表的赫哲族鄉政府,在赫哲族民間文學藝術受到侵害時,鑑於權利主體狀態的特殊性,為維護本區域赫哲族公眾的權益,根據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關於民族區域自治法律制度的原則,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本案是我國著作權法頒布後首例涉及民間文藝作品的著作權侵權糾紛案。


歌詞

啊朗赫呢哪

啊朗赫呢哪(回聲)

啊朗赫赫呢哪

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呢哪

赫雷 給根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

藍藍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

船兒滿江魚滿艙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赫啦哪呢赫呢哪

白雲飄過大頂子山

金色的陽光照船帆

緊搖槳來 掌穩舵

雙手贏得 豐收年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赫啦哪呢赫呢哪

白樺林里 人兒笑

笑開了滿山紅杜鵑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人民的江山萬萬年

啊朗赫呢哪

啊朗赫呢哪(回聲)

啊朗赫赫呢哪

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赫雷 給根


歌曲鑑賞

一曲悠揚的《烏蘇里船歌》傳唱半個多世紀,唱出了赫哲族人的幸福生活,也唱進了整整一個時代人們的心,讓人們對那片廣袤的土地心生神往,對解放了的赫哲族人融入祖國大家庭感到由衷欣喜。[4]


《烏蘇里船歌》歌曲曲式為帶再現的三段體,6/8拍、2/4拍混合拍子,宮調式。


第一部分序唱是根據赫哲族的說唱音樂「伊瑪堪」改編的散板性引子,6/8節拍。但實際演唱時。節奏比較自由。歌詞完全是「啊郎………赫尼那」的襯詞,表現了烏蘇里江清晨的寧靜。


第二部分是歌曲主體部分,也是唱曲中心部分和主要唱詞部分,是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的行板,它包括了三段歌詞;由一段簡短間奏引進,使旋律從自由的節拍進到節奏感較強的2/4節拍,表現了赫哲族人民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讚美,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第三部分是用「伊瑪堪」改編的散板性的尾聲,仍只用虛詞,與第一段相呼應。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 。表現了滿載歡樂的漁船漸漸遠去,直到消逝在遙遠的天邊。


全曲猶如一幅色彩鮮艷的圖畫,描繪了赫哲族人民的新生活。該曲曾由作曲家瞿希賢改為合唱。更增加了作品的詩情畫意。第一段序唱與第三段尾聲篇幅短小,且只用虛詞,很明顯,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間的主體部分。這首歌主體部分依據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闊」調,在赫哲族中家喻戶曉,流傳十分廣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間曲調,有多種內容的歌詞。多首名稱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這首曲調演唱——如在1959年第12期《歌曲》上發表的赫哲族民歌《狩獵的哥哥回來了》,以及《想情郎》、《我的家鄉多美好》、《等阿哥》等,都是同一首曲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


作者簡介

詞作者

胡小石,1940年6月出生,揚州人,著名詞作家、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歷任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音樂文學學會會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團委員、《詞刊》編委。60年來,創作歌詞1500餘首,獲國家級、省級以上獎項200餘次,《烏蘇里船歌》是其代表作。


胡小石出生於浙江,在其一兩歲時,來到揚州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晚清洋務運動的時候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法律,後來回國,是山東省第一任高級法官。胡小石的外祖父家是一處老宅子,每天早上,外祖父就要他上書房,學寫字、看書,書架上的書可以隨便閱讀。[5]


在中學時代,胡小石和幾個同學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喜歡詩詞、音樂、曲藝,並且彼此之間互相影響。胡小石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在新華中學,他與耿劉同、王功亮這班同學都愛好音樂,課餘時間,他們就陶醉於音樂之中,有的拉手風琴、吹笛子、拉二胡,有的唱黃梅戲……一個班級能夠湊齊一支樂隊,組織一場演出,報考中央音樂學院曾經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談到與音樂的情緣,外祖父家有留聲機,有老唱片,所以,經常聽音樂。小時候又收到的外祖父贈送的生日禮物——一台琴,正是有了這一台琴,使他痴迷於音樂。


胡小石手捧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獎盃 圖片來自揚州晚報

19歲的胡小石讀師專,因大躍進時期失望於學校的生活,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闖一闖新天地,自己跑到東北投奔姐姐來了。那時候,他用竹子參照黑管做了一個管,就經常在陽台上吹奏。正好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有個樂隊指揮家在附近,他每次從這路過,就聽到一個奇怪的樂器的聲音,他很好奇,交響樂團、民族樂團都沒有這個樂器,這是什麼樂器?有一次他就好奇地進樓找了,一看一個小伙子就在陽台上吹着,他就問這是什麼樂器,胡小石說是自己做的樂器消遣……,結果,這位指揮家就引薦他去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當時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的院長,是延安魯藝出來的老音樂家。面試時,他一看胡小石很有音樂天分,就說:「我們決心把你留下,這樣你在專業的文藝團體,跟你的愛好吻合。」在歌舞劇院,胡小石看到了正規的、專業的樂隊,讓他大開眼界。為了培養舞台經驗,胡小石被安排在樂隊鍛煉三年。


1962年,為了籌備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胡小石走出歌舞劇院,走進了赫哲族人的生活。烏蘇里江一帶,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這個民族主要從事漁獵生產,胡小石來到烏蘇里江邊的赫哲族聚居區,一呆就是幾個月,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了當地人的生活,積累了素材,經過多次修改、完善,這首由胡小石作詞、汪雲才作曲的《烏蘇里船歌》詞曲終於問世。


《烏蘇里船歌》的創作之後,胡小石被下放到柳河五七幹校抬木頭。一直到落實幹部政策,胡小石才回到原單位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重新拿起手中的筆,開始歌詞的創作。當時發表的第一首歌詞是《黨是春雨我是苗》,寫知青在廣闊天地里怎麼成長的,這首歌經過全國評選選上了。胡小石文學才華在春風化雨後,再次復甦的一個新起點。隨後不久,《北京,你好》獲全國首屆青年民歌與通俗歌手大賽作品—等獎;《鈴蘭》獲全國少兒歌曲評選銀獎並被選入小學教材;《告別童年》獲全國「健牌杯」廣播歌曲大賽一等獎;《我從黃河岸邊過》獲全國廣播歌曲金獎等等,一大批歌曲獲獎。


胡小石與郭頌重返烏蘇里江 圖片來自揚州晚報

1993年他發現中國只有歌舞劇而沒有原創音樂劇的時候,就創作了音樂劇《鷹》的劇本,和劉錫津合作,開創了中國音樂劇的先河。這部音樂劇《鷹》,是寫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以北方民族的薩滿教為載體,以人類之愛為主題。在胡小石尋求中國音樂劇創新的同時,文化部也在全國各地尋找音樂劇領域的墾荒者,後來文化部出面,調這部戲進京演出,到北京演出的第一場,給世界各國駐華使館的人員、幾大洲的大使一起來看這部戲。後來文化部評文華獎,這部戲全票通過。


胡小石在退休10年之後,花開二度,以一台弘揚中華文化的大型原創歌舞《中華吟》,再次獲得文華獎,創造了一個奇蹟。當時黑龍江省文化廳徵集了一批歌曲,都是歌頌中華文化的,比如中華旗袍、中華陶瓷、各種中國茶等,胡小石習慣於夜深人靜的時候創作,一天凌晨,他的靈感突然來了,「最後我一想,用《文心雕龍》的一些東西,把它們串到一起,分成幾個板塊,這樣串起來,再加上主持詞,就變成一個整體了。」胡小石把15個歌舞節目,按古體形制,劃分成《序篇》《上篇·思接千載》《中篇·神與物游》《下篇·心騖八極》《結篇·天人合一》五個篇章,每個篇章的標題都取自中國古代文論作品《文心雕龍》,以此點睛每篇的主題,不僅增添了文學性和文化底蘊,也凸顯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厚重感。《中華漢字》的古樸、《中華丹青》的飄逸、《中國酒》的雄壯、《中國旗袍》的嫵媚、《中國鑼鼓》的鏗鏘……《中華吟》採用了多種藝術元素和表現形式,以嶄新的藝術視角、別樣的風格特質,演繹出一台色彩斑斕、富有詩情畫意的歌舞盛會。


2008年和2015年胡小石利用自己音樂界人脈優勢,兩次組織全國著名的音樂家到揚州採風,寫作歌詞宣傳揚州,沒有一個要報酬,到揚州走了一圈,最後每人都寫了幾首詩詞。


2006年胡小石獲黑龍江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主要成就

創作的音樂劇《鷹》、歌舞劇《中華吟》兩次榮獲文化部文華獎,《北京你好》獲全國首屆青年民歌與通俗歌手大賽作品—等獎;《希望,燃燒在心裡》、《擁抱冬天》分別被選為中國第七屆與第十屆冬季運動會會歌。策劃第三屆亞冬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等。出版個人作品選集《愛,在北方》等。


曲作者

汪雲才(1931一 )江蘇沛縣人。作曲家。1948年入東北魯藝文工團,曾任哈爾濱歌劇院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先後創作了多部歌劇和歌曲。


主要作品:

歌劇:《赫哲人的婚禮》、《金色鄂倫春》、《海島女民兵》、《焦裕祿》等。

歌曲:《烏蘇里船歌》、《烏蘇里江》、《春天能追着》、《牧歌》、《巍巍的興安嶺》、《依瑪堪唱給毛主席》、《冰花》、《烏蘇里音畫》、《家鄉山水惹人醉》。其中《烏蘇里船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吸收到聲樂教材中,《烏蘇里江》被各大音樂學院列為聲樂教材。


因版權糾紛記者採訪汪雲才,見到他時他正臥病在床。他說:「寫《烏蘇里船歌》時我31歲,那時我和郭頌都不是專業從事作曲的,我是拉琴的,郭頌是唱歌兒的。1959年,冬末春初的時候,我就和赫哲族劇作家烏·白辛一同到同江縣八岔鄉深入生活,當時交通不便,我們去的時候走了18天的路,直到1960年5月開江通航才返回。在哪裡的幾個月中,我們幾乎每晚都召集一些赫哲人來唱民歌、講故事,進行採風。當時赫哲族總人口約三百多人,分散在三處聚居點。族中愛唱和會唱民歌的人不多,其中吳進財是大家公認會得最多的人,我常陪他打漁、喝酒,興趣來了就請他唱。赫哲人由於沒有文字,他們的歌全憑一代代口傳心授。我們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可以說基本上將該地民歌『一網打盡』了,但也只有20多首。這些民歌,大多只有一兩句旋律,能達到四句的只有兩三首。寫《烏蘇里船歌》時,我只是寫了個歌批子,我跟郭頌說,你拿去唱吧,不舒服的地方你就調整。郭頌就拿着這首歌先到日本唱又到香港唱,誰能想到那麼受歡迎。在《烏蘇里船歌》中為了避免漢字倒字,我在作品中用了高音『La』,而在赫哲族民歌遺產中沒有『La』調式的歌。這個曲子有四部分,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借鑑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調,而且就這部分我們反覆做了發展和變化,只能說是像而不似,而其他三部分則完全是我們自己創作的。那個年頭,我們寫歌完全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真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沒有任何功利的想法。《烏蘇里船歌》被印刷出版了,上面寫的是作曲,我當時猶豫,這樣做行不行,赫哲族裡的吳進財,被赫哲人稱為音樂聖人,他說了,《烏蘇里船歌》不是我們赫哲族的民歌。他們不承認,可全國人民承認了,而且認為這首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聽了吳進財這樣說我們也就心安理得地署上自己的名字。我寫這首歌時,創作成份大大超過作品主體的百分之五十,我不求人感謝我什麼,但也不能說我是偷來的呀。當年我去基層深入生活,一頓飯吃三家,赫哲族老鄉我們特別親,我不相信他們會這樣對我。」說到這兒,汪雲才掩面而泣。他告訴記者,他沒想到自己創作那麼多歌頌赫哲族人民的歌,老了老了還倒成了罪人,他覺得心裡太委屈了。[6]


演唱者簡介

郭頌(1931年—2016年5月19日),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遼寧瀋陽人。畢業於鶴崗高級職業學校,在民間藝術京劇、大回落子、唐山驢皮影二人轉單弦、大進等薰陶下長大。歷任黑龍江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團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音協第三屆理事、黑龍江分會副主席,是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以演唱東北民歌著稱,


中學時代顯露音樂才華,參加獨唱、擔任大合唱 指揮,也唱 東北大鼓河南墜子。1950年高級職校畢業後為中學音樂教員。


郭頌的音樂之路還得益朋友洪鈞的鼎力相助。朋友洪鈞不僅主張他將原名郭增發改為郭頌。1952年,那時候洪鈞鼓勵郭頌在業餘時間搞合唱,還親自給他擔任指揮,後來在搞一個大合唱的時候,洪鈞叫他唱《黃河頌》,後來洪鈞就堅持主張給他改個名,說以後就別再叫郭增發了,乾脆就叫郭頌,所以以前的郭增發就搖身一變為了郭頌。[7]


1953年調人 松江魯藝 文工團當獨唱演員,曾從師俄籍女高音阿恰依。


1956年在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郭頌靠東北民歌丟戒指》而轟動整個音樂周,在後台他第一次結識了仰慕已久的王昆,王昆對他說:「你的歌很有特色,有這麼強烈的民眾反響,真是不簡單,以後你一定要走這條路……」這件事成為他的一個新起點。從此以後郭頌的歌唱道路上總能看到王昆的影子,正是在王昆的推薦下,才有了隨後郭頌在各種舞台上頻繁展示的機會。


1957年,郭頌26歲。在特殊的年代,郭頌被下放到了農村改造,生產隊的老百姓們一邊把他接到家裡款待,一邊為他一家上下安排好了生活所需。可以說農民朋友們的信任與熱情,讓深遭迫害的郭頌受寵若驚,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紮根在農村為社員們唱歌的基本信念。


1961年到上海聲樂研究所學習聲樂。

1962年。著名詩人王書懷響應上級號召,舉家落戶綏化,體驗生活,搞創作,郭頌也常跟着他一起下農村。他們和農民朋友一起干農活、嘮家常,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一起去的還有他們的朋友李秀田,他寫了一首叫《喜洋洋》的歌曲,郭頌覺得這首歌很好。後來,三人一起把這首歌發展變化了一下,寫成了一首三段體的藝術歌曲,就是《越走越亮堂》。不久,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接待朝鮮貴賓時,郭頌給大家演唱了這首歌。演唱結束後,周總理把他叫到身邊,說這首歌很好,表現了豐收後農民的喜悅心情,要是再能表現一下對今後生產發展的暢想就更好了。郭頌和李秀田再次到綏化寶山鄉深入生活,進行了修改,這首歌曲先在黑龍江電台播出,後在北京演出,再後來又到國內外各地演出,獲得了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全國優秀音樂創作獎。


2016年5月19日凌晨5點45分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歲。

雖然郭頌的唱法是民間的,但是他並不因循守舊。在他的聲樂學習經歷中,也有向俄羅斯聲樂老師學習的經歷。作為男高音,他在演唱中也融進西洋唱法的技術,但沒有失去自己獨特歌聲的辨識度。他以推廣東北民歌為己任,演唱的東北民歌並不俗氣,沒有二人轉的影子,也照樣受到觀眾的喜愛。[8]


主要作品:

新貨郎》、《烏蘇里船歌》、《我愛這些年輕人》、《越走越亮堂》、《串門》、《甜透了咱心窩》、《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開了滿瞼花皺紋》、《大頂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 《王二姐思夫》 《瞧情郎》 《迷人的夜晚》等,共創作歌曲50餘首。


音樂欣賞

        降央卓瑪《烏蘇里船歌》歌聲好似低音炮[9]

        劉和剛-《烏蘇里船歌》,歌聲嘹亮,重溫經典![10]

        蔣大為《烏蘇里船歌》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 [11]

        笛子獨奏《烏蘇里船歌》怎一個「美」字了得![12]

        十歲小男孩,在舞台上演唱《烏蘇里船歌》,一開口驚呆孫楠[13]

        戴玉強 龔琳娜 《烏蘇里船歌》[14]

        鋼琴獨奏《烏蘇里船歌》[15]

        歌唱家王喆唱《烏蘇里船歌》聲音美![16]

        那英老歌新唱《烏蘇里船歌》溫暖的歌聲賦予經典老歌不一樣的情懷[17]


視頻

經典老歌;《烏蘇里船歌》郭頌原唱 原電影畫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