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山大学历史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大学历史系(校园一景)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教育在线 的图片

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24年,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曾任教于此,开创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本系历代学者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传承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使学系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

学科设置

本系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实践教学是我系人才培养特色,“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世界史是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广州口岸史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艺术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师资力量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21人、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近50人,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学科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2]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各1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9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学术成果

近年来,本系中国史学科在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孙中山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古文化与制度史研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较大优势和鲜明特色;世界史学科在东南亚史研究、欧洲文明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亚洲海洋史研究、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拓展潜力。近五年来,本系学术成果丰硕,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30多篇,出版著作近百部,在研国家级项目有2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多项。《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历史·田野丛书》《中西交流历史文丛》等大型学术丛书广受海内外同行好评。

交流合作

学系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了学者、学生互访项目,逐渐成为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史学交流合作中心之一。合作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吸引了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及海外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基地刊物《历史人类学学刊》、艺术史研究中心出版的《艺术史研究》期刊得到海内外学界的好评。

视频

中山大学历史系 相关视频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校长交流大学教育
中山大学航拍风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