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大學歷史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大學歷史系(校園一景)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教育在線 的圖片

中山大學歷史系成立於1924年,多位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如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岑仲勉、劉節、梁方仲等曾任教於此,開創了深厚的學術傳統。本系歷代學者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傳承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優良學風,使學系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學術重鎮。

學科設置

本係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擁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博士後流動站,2019年入選首批「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歷史學實踐教學是我系人才培養特色,「新時代卓越歷史學人才培養體系」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家級重點學科[1],世界史是廣東省重點學科。 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孫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台灣研究所、廣州口岸史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藝術史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

師資力量

本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28人、副教授21人、專職科研人員及博士後近50人,擁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中國史學科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類專業[2]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秘書長各1人、中國史學會副會長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1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紀和新世紀人才9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東省教學名師1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

學術成果

近年來,本系中國史學科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研究、歷史人類學研究、孫中山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古文化與制度史研究、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史研究等領域,形成了較大優勢和鮮明特色;世界史學科在東南亞史研究、歐洲文明史研究、國際關係史研究、亞洲海洋史研究、中外關係史等領域,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拓展潛力。近五年來,本系學術成果豐碩,在重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30多篇,出版著作近百部,在研國家級項目有20多項,獲得教育部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十多項。《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歷史·田野叢書》《中西交流歷史文叢》等大型學術叢書廣受海內外同行好評。

交流合作

學系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及港澳台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廣泛開展了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了學者、學生互訪項目,逐漸成為中國最有吸引力的史學交流合作中心之一。合作項目「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吸引了來自國內20餘所高校及海外1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學者。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基地刊物《歷史人類學學刊》、藝術史研究中心出版的《藝術史研究》期刊得到海內外學界的好評。

視頻

中山大學歷史系 相關視頻

百家講壇:我們的大學·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交流大學教育
中山大學航拍風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