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索马里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索马里关系,是指历史上的中国和索马里、以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索马里共和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两国于1960年12月14日建交,但受索马里内战影响,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于1990年代关闭,直至2014年10月13日重新启用[1]。
历史
索马里成为殖民地前
明代前期之《明人画麒麟沈度颂》画作,图中所谓麒麟实乃长颈鹿,明代“麒麟”一称呼是索马里语“giri”的对音,即“giraffe”(长颈鹿)。
中国和索马里之间的接触可追溯至唐朝:当时,由广州前往非洲东北部的航程必会经过索马里地区,故中国人对索马里的认识在唐代有所加深;与此同时,唐代书籍《酉阳杂俎》对索马里北部(当时称为“拨拔力国”)有专门的介绍。
宋朝地理书籍《诸蕃志》的地名“弼琶啰”和“中理”被认为与索马里有关:有学者在考证后提出“弼琶啰”是指索马里港口柏培拉,而“中理”据说是闽南语或古阿拉伯语中“索马里”的读音,但亦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笔误。索马里最大城市摩加迪沙曾出土逾20枚中国古钱,一些钱币书有元丰、天禧等北宋年号。
元朝大德年间,朝廷派使者麦术丁到摩加迪沙(当时称为“木骨都束”)购买当时特产,并向使者提供足够食用两年的粮食。
明朝时,中国航海家郑和曾到访索马里半岛,并与当地人交流,今天的索马里仍有村落以郑和命名。有指,郑和当时把中华文化带到了索马里,故索马里文化包含一些中华文化的元素,例如索马里人喜爱茶,又重视礼仪,这些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若;此外,索马里语有些单词和相应的汉语词汇发音一样,这被认为是索马里人把汉语融入本土语言的证据。明朝书籍《星槎胜览》记载了索马里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式和礼仪文化,并详细地介绍当地男女的衣着。
摩加迪沙曾出土清朝顺治和咸丰年间的古钱,这证明了中国和索马里曾有经贸上的交流。
索马里殖民地时期
1887年、1925年,索马里的北部和南部先后成为英国保护地(英属索马里兰)和意大利殖民地(意属索马里兰)。意大利政府本打算在荷属东印度招募工人,到索马里修路,但遭到荷属东印度政府反对,于是改为在广东招聘约70名华工;此事在中国引起舆论注意,有杂志刊出署名文章,慨叹华人在外地所受的待遇。
索马里统一后
英属索马里兰和意属索马里兰在1960年脱离殖民统治并于同年7月1日统一[2];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索马里建交,成为最早与索马里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索马里则是首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东非国家。
1963年索马里总理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访华。
建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索马里提供援助,在当地援建不同设施。但是,中国对索马里的援助引来了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怀疑:1964年,塞拉西与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晤,批评中国在该国与索马里爆发冲突中支持索马里;周恩来否认指控,重申中国不会介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冲突。
索马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也曾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相关的草案。
1986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出访索马里,当地有乐团为欢迎他来访而排练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为这首歌制作了唱片。
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当地极为混乱不稳,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也被波及:大使馆四周不断响起枪声,曾有子弹打进使馆内部、炮弹打中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建筑物;此外,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多次被人行劫,有中国派驻的人员遭到打伤。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驻索马里的外交人员、医疗人员和技术员在同年1月5日撤离;中索两国之间关系没有因此而断裂,而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的事务则改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办理。
2014年下半年,由于索马里的政局和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进行安全评估后重开驻当地大使馆;有西方国家认为,此举旨在扩大中国在索马里半岛的影响力。
视频
中国-索马里关系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正式恢复,财新,2014-10-13
- ↑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领土争端:欧加登地区,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