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索馬里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亞非會見索馬里政府外長賈馬原圖鏈接來自 中央政府門戶網 的圖片

中國-索馬里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索馬里、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索馬里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於1960年12月14日建交,但受索馬里內戰影響,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於1990年代關閉,直至2014年10月13日重新啟用[1]

歷史

索馬里成為殖民地前

明代前期之《明人畫麒麟沈度頌》畫作,圖中所謂麒麟實乃長頸鹿,明代「麒麟」一稱呼是索馬里語「giri」的對音,即「giraffe」(長頸鹿)。

中國和索馬里之間的接觸可追溯至唐朝:當時,由廣州前往非洲東北部的航程必會經過索馬里地區,故中國人對索馬里的認識在唐代有所加深;與此同時,唐代書籍《酉陽雜俎》對索馬里北部(當時稱為「撥拔力國」)有專門的介紹。

宋朝地理書籍《諸蕃志》的地名「弼琶囉」和「中理」被認為與索馬里有關:有學者在考證後提出「弼琶囉」是指索馬里港口柏培拉,而「中理」據說是閩南語或古阿拉伯語中「索馬里」的讀音,但亦有學者認為這只是筆誤。索馬里最大城市摩加迪沙曾出土逾20枚中國古錢,一些錢幣書有元豐、天禧等北宋年號。

元朝大德年間,朝廷派使者麥術丁到摩加迪沙(當時稱為「木骨都束」)購買當時特產,並向使者提供足夠食用兩年的糧食

明朝時,中國航海家鄭和曾到訪索馬里半島,並與當地人交流,今天的索馬里仍有村落以鄭和命名。有指,鄭和當時把中華文化帶到了索馬里,故索馬里文化包含一些中華文化的元素,例如索馬里人喜愛,又重視禮儀,這些都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若;此外,索馬里語有些單詞和相應的漢語詞彙發音一樣,這被認為是索馬里人把漢語融入本土語言的證據。明朝書籍《星槎勝覽》記載了索馬里的地理位置、建築形式和禮儀文化,並詳細地介紹當地男女的衣着。

摩加迪沙曾出土清朝順治和咸豐年間的古錢,這證明了中國和索馬里曾有經貿上的交流。

索馬里殖民地時期

1887年、1925年,索馬里的北部和南部先後成為英國保護地(英屬索馬里蘭)和意大利殖民地(意屬索馬里蘭)。意大利政府本打算在荷屬東印度招募工人,到索馬里修路,但遭到荷屬東印度政府反對,於是改為在廣東招聘約70名華工;此事在中國引起輿論注意,有雜誌刊出署名文章,慨嘆華人在外地所受的待遇。

索馬里統一後

英屬索馬里蘭和意屬索馬里蘭在1960年脫離殖民統治並於同年7月1日統一[2];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索馬里建交,成為最早與索馬里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索馬里則是首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東非國家。

1963年索馬里總理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馬克訪華。

建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向索馬里提供援助,在當地援建不同設施。但是,中國對索馬里的援助引來了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懷疑:1964年,塞拉西與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晤,批評中國在該國與索馬里爆發衝突中支持索馬里;周恩來否認指控,重申中國不會介入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的衝突。

索馬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占有一席,也曾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相關的草案。

1986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出訪索馬里,當地有樂團為歡迎他來訪而排練紅色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還為這首歌製作了唱片。

1991年,索馬里內戰爆發,當地極為混亂不穩,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也被波及:大使館四周不斷響起槍聲,曾有子彈打進使館內部、炮彈打中經濟商務參贊處的建築物;此外,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多次被人行劫,有中國派駐的人員遭到打傷。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駐索馬里的外交人員、醫療人員和技術員在同年1月5日撤離;中索兩國之間關係沒有因此而斷裂,而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的事務則改由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辦理。

2014年下半年,由於索馬里的政局和經濟環境有所好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進行安全評估後重開駐當地大使館;有西方國家認為,此舉旨在擴大中國在索馬里半島的影響力。

視頻

中國-索馬里關係相關視頻

索馬里海盜為何不搶中國人?這要感謝中國的一位大人物!
索馬里總統顧問和丹稱讚中國:中國這個夥伴說到做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