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企业大楼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的国家级一类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敏感元件、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型专业研究机构,是国家军用传感器的综合保障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任党委书记、所长郭宏伟。

据2022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已形成哈尔滨南岗所区、松北新区、北京中敏公司“两地三处”的发展布局,有在职员工6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8人,包括研究员28人,高工88人,工程师194人。[1]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先进的半导体单晶硅、金属薄膜、有机薄膜、陶瓷、硅蓝宝石、石英晶体、HTTC等技术工艺线,拥有成熟的铂薄膜热敏电阻、OEM压力敏感芯体、氧传感器等生产线。

访所主营业务是开展压力、温度、湿度、加速度、声、磁、化学与生物等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及相关产品研发,敏感材料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新兴传感器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生产与技术服务。自主技术体系覆盖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和传感器组件四大门类。

基本内容

中文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9号

研究领域:传感器元器件及技术

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以下简称49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9号。从1976年起一直从事军用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工作。多年来形成了气、热、力、湿、磁、光、声等传感技术研究方向,并造就了在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优势,为国防工程配套了大量的各种类别的传感器。在自主研发的同时,通过技术引进、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在传感器领域铸就了较有影响的地位。

49所现组成结构为两地三处,哈尔滨本部、北京分部和松北新所区(在建)。其中本部设有一线研发部门8个,二线管理、保障部门6个。49所在职人员59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2人,占职工总人数65.88%;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级高工20人,高工80人,中级职称152人,初级职称96人,硕士以上人员94人。

当前,49所的主要研制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如下几类: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主导产品为: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环境监控仪器等。

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49所于1999年通过了赛宝认证中心对49所四条生产线的ISO9000质量认证;2002年完成了ISO9000质量体系2000年版的换版认证;2003年49所按GJB9001A-2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现场审核。

多年来,49所在气、热、力、湿、磁、光、声几大类传感器的研究生产中,取得了可喜成果。先后承担了数百项军品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军工重点工程配套任务,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发明专利10余项,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证了国防重点工程配套的需要,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研发队伍,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49所还是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理事长单位,出版发行《传感器与微系统》国家核心期刊。并建有国防二级计量站和信息产业部传感器质量检测中心,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现所内共设置有七条通过认证的传感器研制生产线:压力传感器研制线;惯性传感器研制线;温度传感器研制线;湿度传感器研制线;气体传感器研制线;硅-蓝宝石高温压力传感器研制线;可燃性气体报警生产线。近些年来,49所贯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强化基础、自主创新”的方针,加快了科研生产与管理的转型升级,集中精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同时加快了49所试验与可靠性评价能力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建设,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确保武器装备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产品市场有较大的增长,综合实力有较快提高。

根据传感器技术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所、工厂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以我为主,统筹国内相关资源。突出传感器和环境仪器两个重点。将所内原有仪器、设备、土地、建筑等资源,与“十一五”已购置土地及新建各类建设项目统一调整整合。加强设计、工艺、分析试验的基础。在北京分部(北京中敏公司)构建环境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在哈尔滨所本部(哈尔滨松北新所区)进一步建设以硅微传感器工艺技术平台、陶瓷微结构传感器工艺技术平台、薄膜微传感器工艺技术平台和微组装传感器组件工艺技术平台及相关设计技术平台为主的传感器及相关组件研发和产业化平台。进一步提高传感器及相关组件、仪器在武器装备中的覆盖率,提高国产化水平。同时主要面向节能、环保等市场领域,大力扩展环境传感器及相关组件、仪器的产业化研发生产能力。以军工科研生产形成的能力为基础,以我所承担的国家发改委汽车传感器产业化项目和北京分部(北京中敏公司)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压力传感器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军民结合,加快民品产业化进程。以我所独具的多种传感器工艺技术平台的相互融合,创造出在国内同行业中独具特色的传感器及环境仪器产品,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亮点。

我们愿在“科技创新,质量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改进、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引导下,进一步适应当前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要,持续改进本所得业绩,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