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岩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岩画

中文名称;中国岩画

系统;南北两个系统

制作年代;战国至东汉期间

技艺;刻制,涂绘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1]

盖山林河北省行唐县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岩画学家,盖山林发现阴山岩画后,提议把岩画作为单独的一个学科来研究,创立了岩画学,弥补了中国在世界岩画学研究的空白,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岩画学之父”。

序言介绍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2]。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在南系岩画的十几个地点,共有图形一千多个。这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须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更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内蒙古阴山磴口县莫勒赫图沟崖壁上刻有许多人面形,这里巨石兀立,深谷苍凉,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给人造成神灵如在天上飘然而立的感觉,令人肃穆。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岩画对面是开地,高耸的画壁同绿色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江水的流动合成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在阳光或月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发现与分布

最早著录岩画的文献是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后在一些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中,也有零星的记载。1915年,黄仲琴对福建省华安县 汰溪岩画的调查。1928年,瑞典人贝克曼对新疆 库鲁克山岩画作过考察。1949年以后,岩画有了大量的发现。50年代对广西花山崖壁画进行了大规模调查。60年代以来,又对云南沧源崖画和内蒙古 阴山岩画均有大量发现和研究。80年代在新疆宁夏等地也发现一些岩画。

岩画的分布区域极广,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的40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画。从其地域分布,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岩画和南方地区岩画。

北方地区岩画

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3]、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只、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作品数量多达数万幅,是北方草原上规模宏大的岩画群。作品延续时间很长,据目前的研究推断,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岩画最多,是内蒙古岩画的鼎盛时期。宁夏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北自石咀山市,南至青铜峡地区许多山口及纵深地带的岩石上,以类人面形的图像最为突出。如在贺兰口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图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装饰和黥面或使用面具的习俗。新疆岩画几乎遍及全疆,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库鲁克山等的高山牧场、中低山区以及牧民们转道的牧场上,部分河谷地带也有发现;大都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也有少数彩绘岩画见于洞穴中。画面有动物、行猎、放牧、舞蹈、车辆器物、原始文字和族徽符号等。例如,霍城县的干沟岩画绘有许多大角羊,裕民县的红石头泉岩画绘有牧区帐篷周围的生活情景,尉犁县的库鲁克山岩画规模较大,皮山县桑株镇昆仑山口南通往印度克什米尔山口的岩画,大约是牧群转场的路标。新疆各地发现的岩画,除个别作品外,一般尚难确定作品的年代和民族成分。

南方地区岩画

在福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和江苏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云南沧源和广西左江两地的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在阿佤山区,靠近中缅边境,已发现10个地点,共有图形1000多个。岩画内容丰富,能表现出当时人们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场面。如描写狩猎的,有的猎人身旁有狗相随,说明当时狗已被驯养;另有牛群成行或颈上套了绳索被拖拉的情况,大约是一种放牧的画面。舞蹈有手拉手的圆圈舞,亦有手持牛角的围猎舞和手持盾牌的战争舞。战争的画面在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有一幅村落图,描写战争凯旋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约是一次重大战争的记录。岩画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为距今约3000年,同时在岩画分布区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这些事实大体上可以证明岩画当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广西左江流域已发现80余处岩画点,其中宁明县花山崖壁画,画面宽约221米,高约40米,尚可辩认的图像1819个,为目前国内已知的规模最大的岩画。画面绝大多数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种姿势,双手向上伸张,双脚向下叉开,似作舞蹈。同样的图形反复出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数千平方米的崖面。这处岩画人物众多,密集而重复,充满着原始的英雄主义。画面中有少数人形体高大,腰佩环首刀,当是部落的首领;人物周围还画了一些动物(狗)、铜鼓铜锣等。岩画大都发现在江水拐弯的悬崖峭壁上,从这个位置看,最大的功能应当是镇水,因为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灾害,作画镇水,表现出先民对自己力量的觉醒。根据各地点画面中的典型器物(如铜鼓),与广西地下实际出土的这类器物的年代,和对覆盖画面的石钟乳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等情况看,岩画的年代上限为战国,下限为东汉,距今约2000年。

2016年12月,四川省考古院首次发现石渠岩画,初步认定,其时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几百年,随后一直延续至公元800年前后,这相当于中原的战国唐代

艺术风格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造型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相关视频

《中国岩画》在京隆重创刊 学术研究助推“申遗”

中国某地发现神秘岩画朝向同一方位 山中全是凶猛大蛇危险恐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