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原图链接来自 交汇点 的图片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5年4月19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历史

两淮解放后,遵照中央指示,我华中地区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进行了整编,撤消原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区党委、行署和军区,于1945年10月,在淮安(今楚州区)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1]。11月,在清江市(今清浦区境)成立了华中地区行政机构、苏皖边区政府;12月,又成立华中军区,不久又成立了野战军。下属有8个地委、8个专署和8个军分区,华中野战军为4个纵队。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主要负责人有声书记邓子恢,副书记谭震林,常委张鼎丞、粟裕、刘晓、曾山,委员陈丕显、管文蔚、张爱萍吴芝圃、刘瑞龙、肖望东方毅黄岩、赵江川、周骏鸣、吴仲超、钟期光、李一氓、李坚真、章蕴。组织部长曾山,宣传部长李一氓、副部长冯定,民运部长刘瑞龙,情报部长杨帆,城工部长张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为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华中军区主要负责人有: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为粟裕,政委谭震林。

当时,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机关均设在校园内。分局军区的领导同志住在靠校门北侧的两座双层面南楼房(西楼), 稍东偏北的小楼住有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和秘书、警卫人员。西楼稍东偏南的大楼(中楼)住有曾山、刘瑞龙、李坚真、吴芝圃、章蕴、冯定、刘晓、吴仲超等,分局机关若干科、处也设在这座楼内。军区办公楼在东楼。华中分局及军区部分下属机关华中五地委、华中医院、华中分局党校、华中银行、华中印钞厂、野战军伤兵疗养所、新华分社新华日报印刷厂等,分别驻于城内或城区附近。

华中地区党、政、军机构建立后,为保卫华中人民的胜利果实,巩固和建设民主政权,开展了整顿各级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统一财政经济,组织生产救灾等项工作。开展了惩奸运动和清算斗争。在分局所在地召开了民运工作和传达中央土地改革指示等重要会议。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还亲自抓了淮安石塘区鹅钱乡土地改革工作试点,并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文章,发表在1946年的《华中通讯》上。从点推到面,仅几个月,华中地区就有1500多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为支援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中分局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遵照中央的指示,为争取和平民主发展,准备自卫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思想上、军事上、物质上作了充分准备。在中央的战略计划指导下,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发起了苏中战役,粟裕、谭震林组织和指挥战斗,从淮安到苏中前线,先后共打了7个大胜仗,这就是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解放后

解放后,华中分局旧址内的礼堂、西楼和南楼先后于50年代、70年代、80年代改建或重建,唯有东楼和中楼在各级部门及学校教职员工的精心保护下,仍保持原貌。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战争爆发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我党、我军在华中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与实物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2]

视频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相关视频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