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英文缩写为SPSPA,前身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联盟,成立于2011年6月28日,现任会长张林俭。业务主管单位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本会是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现代新型社会团体组织,也是全国第一家生产性服务业的社团组织。

2012年12月27日下午,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指导单位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生产性服务业社团组织。据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上海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了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区。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2012年本市服务业营收规模达到26000多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营收预计比2011年同比增长16%。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也是从传统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派生出来、社会化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政府制(修)定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法规、标准,并推动其贯彻执行;

(二)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情况调查,跟踪研究上海和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向成员及有关部门提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市场发展趋势及经济预测等信息,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和政策、技术产业、市场导向工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资讯和政策建议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接受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委托,为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方案等提供论证与咨询,协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发展空间,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

(四)协助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品牌宣传,承办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宣传活动,协助推进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

(五)参与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及运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

(六)组织推进国内外产业交流与合作。组织参与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和展销,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服务渠道;

(七)编写生产性服务业及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发展报告,集成分类信息资源,编辑出版生产性服务业书刊、声像资料;

(八)完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规约,抵制不正当竞争,维护知识产权,维护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九)承办相关单位委托的事项。

建设宗旨

促进会成立起,一直秉承“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的宗旨,致力于生产性服务业,即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专业维修服务、非银行金融服务、专业中介服务、培训教育十大领域的发展。

成立意义

1、加强会员单位的资源对接。促进会的资源涵盖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十大重点领域,面广量大,会员单位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学习。

2、协助会员单位招商引资。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为会员单位转型发展出谋划策,协助把招商引资[2]工作落到实处。

3、协助专项基金申报。第一时间为会员单位了解和掌握政府政策动态信息,参加政府专项扶持基金申报,做好全过程的服务和推荐工作。

4、加强各类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会员开展相关业务政策等培训,聘请专家解读答疑,提供咨询解惑支持等。

5、组织系列考察活动。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国内外考察、会员单位间考察学习交流等活动,通过座谈、研讨和经验介绍等,使会员单位有一个互相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

6、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及时了解会员单位的建议和诉求,重点帮助会员单位排忧解难,起好促进会作为政府和会员单位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7、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及评审工作等。承接政府事务外包工作,协助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调研、专项课题研究报告、统计工作及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复审考评、品牌园区的评审等第三方业务和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各项事项。

8、踏准时势节拍,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通过促进会承办的《生产性服务业杂志》、《生产性服务业简报》、网站、微博等宣传工具,及时宣传报道会员单位成功的做法和案例,国内外的经验介绍、政策时事解读、专家论坛等,给会员单位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宣传阵地。《生产性服务业杂志》是全国最具权威的专业论述产业的杂志。

9、组织开展维权工作。致力于维护好良好秩序和法制环境,制定相关行业职业操守,有序经营依法竞争。当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将鼎力呼吁和申诉,最大限度的保障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10、拥有宽厚的专业人才资源。促进会区别于行业协会,是对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业态的支持和发展,拥有十大领域行业龙头会员单位和专家队伍,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互补性、交流性更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