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丁公遺址 |
中文名稱 : 丁公遺址 位 置 :鄒平縣長山鎮丁公村 年 代 :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遺存 出土文物 :黑陶鬼臉式鼎腿、豬嘴鼎腿等 級 別 :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 譽 :列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丁公遺址位於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丁公村東,南與石羊村為鄰,北約500米是「創業河」。距今5500年—2000年前後,遺址東西長約560米,南北寬約490米,為平原埠形地貌。尤以龍山文化遺存最為豐富,遺址內發現了龍山文化的城址,城內發現房屋基址近百座,還發現墓葬60餘座及陶窯、水井等遺蹟;城外有寬約20米的壕溝。出土包括精美蛋殼黑陶高柄杯在內的各類遺物標本5000餘件,其中一件刻有11個文字的龍山文化陶片,把我國文字出現的時間往前推進了800餘年,對於深入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2001年6月,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丁公遺址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約27萬平方米[2],位於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境內丁公村,東北距苑城鄉駐地約1公里,西南距鄒平縣城約13公里。整個遺址原先隆起較高,後因農民曆年取土,上層堆積大部遭到破壞,只有西北部保存較好,接近原來的高度。為了解魯北地區的史前文化面貌。
考古發現
1985年~1993年,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先後對丁公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3],並在1991年第四次發掘中,發現了一座保存較好的丁公文化城址。在遺址中發現大量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遺物。所採集的文物標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鏟、磨製石斧等石器,還有骨簇、骨針及具有龍山文化典型特徵的蛋殼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為泥質灰陶,鼓腹,頸部有一弦紋,口徑5.2厘米,腹徑8厘米。還有陶瓮殘片,為泥質灰陶。細繩紋並附加堆紋。尤為珍貴的是黑陶鬼臉式鼎腿、豬嘴鼎腿等。
刻字陶文
在丁公城址還出土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刻字陶文。文字陶片為泥質磨光灰陶,是直壁大平底盆的底部殘片。陶片現有文字由於這個發現,一下子就把我國文字出現的時間,往前推了八九百年。[4]」丁公陶文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文字,對研究中國古文字的產生與發展、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認為,「陶片文字已比較進步……鄒平丁公的陶片文字,或者就是當時的俗體」。還有學者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一種古文字」。關於這些神秘文字的意義,很多專家曾嘗試過進行解讀,有的研究者則將其釋讀為「魅卜,阿普瀆祈,告。吉長,百雞拐爪……」認為其性質為招祖護佑、驅邪求吉的卜辭。
丁公陶文的發現,將我國文字誕生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表明這一時期已經產生比較成熟的文字,並且這種文字已用於傳遞和記錄信息,從而使龍山文化進入了用文字記載歷史的階段,這和城在這一時期普遍出現是相吻合的。
意義
丁公陶文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比丁公城址的發現更為重要、更為珍貴。首先,丁公龍山文化成組文字的出現,表明龍山時代不僅已產生成熟文字,並且開始用於記載和傳遞信息。其次,丁公龍山文字應是殷墟甲骨文的源頭之一,對於探討甲骨文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三,丁公龍山文字的發現,對於認識和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
丁公遺址發現的具有「陶書」性質的文字雖然只有這一例,但它層位明確、年代確鑿,結合其他文明要素的分析研究,如城市的出現、銅器的產生、禮制的形成等,可以確證龍山時代的濱州已跨入文明社會。
視頻
丁公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我們身邊的歷史文化遺產】濱州鄒平 丁公遺址 ,搜狐網 2016-11-7
- ↑ 鄒平丁公遺址:將我國文字誕生時間向前推進了800年(轉載),天涯社區 2018-8-5
- ↑ 鄒平丁公遺址,山東大學博物館
- ↑ 鄒平丁公遺址:將我國文字誕生時間向前推進了800年,新浪看點平台 2018-8-5
- ↑ 文字起源與夷夏東西,中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