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后赤壁赋图》是北宋画家乔仲常创作的一幅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1]。
该画是一件山水人物作品,依照苏轼《后赤壁赋》的叙述顺序次第展开,将赋文分为若干片段移录于画面之上。该画用笔苍率简逸,画风清空洒脱,是传世时代最早的关于“赤壁”这一主题的画作。
画作内容
作者将原赋分为九段,分别题于画上,予以描绘。图中群峰高耸、幽涧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树、溪桥陂陀、横江阔水等景色,随着苏轼与客游赏的进程一一展开。
该图九段主题依次为:“人影在地”、“携酒与鱼”、“江流有声、水落石出”、“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等虬龙,攀危巢”、“登舟放流,有鹤东来”、“梦二道士”和“惊悟开户”。
第一段写苏轼与客在黄州“步自雪堂”,“过黄泥之坂”,“将归于临皋”。画面表现两客随苏轼到江边,书童与渔人招呼对话。特以淡墨绘影,刻画出“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情景。
第二段表现苏轼携酒与鱼而出,回首向倚门送别的妻、子打招呼。
第三段写苏轼主客三人复游赤壁之下,坐在石坡上,面江饮酒,观赏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并引起一番感慨:从上次游赤壁到现在,仅仅三月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第四段写苏轼舍舟登陆,撇开两客,独自“蹑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第五段写丛林、松针、夹叶、点叶偃仰交织,于一片浓郁中作“虎豹状”山石,示意苏轼踞而坐之。
第六段作山岩险峻,树枝横斜,水波流泻,描写“草木震动,风起云涌”的景况,使苏轼“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第七段写出“凛乎其不可留”,于是“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第八段由实境转入幻境,写众客离去,苏轼舍舟登岸就寝,梦见两道士(原文为“梦一道士”,仲常改作两道士),披着“羽衣”,一边作揖,一边问道: “赤壁之游乐乎?” 苏轼这才领悟:昨夜“飞鸣而过者,非子也耶”!道士笑而不答。最后东坡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全图以一片光明空阔作结。
此图无款印,从题跋中知作者为乔仲常。拖尾有赵德麟于宣和五年(1123)八月七日的跋文,尚有武圣可、赵岩等人跋文。乾隆御书引首“尺幅江山”四字,钤“乾隆宸翰”一玺[2]。画中及隔水有“醉乡居士梁师成美斋印”、“梁师成千古堂”、“永昌斋”、“汉伯鸾裔”、“伯鸾氏”、“秘古堂记”、“梁清标印”、“蕉林鉴定”、“棠村”、“观其大略”、“蕉林梁氏书画之印”、“蕉林书屋”诸印。
创作背景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文章的代表作,也是文赋中的精品,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最为困难的时期。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亲朋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壁赋》。该图就是乔仲常根据苏轼的名篇《后赤壁赋》绘制而成,可视为一件山水人物作品。
五代北宋间,山水画空前发展,名家辈出,影响深远。乔仲常在风格上和当时北方、南方画派(如荆浩、关全的雄伟峻拔,李成、郭熙的明净挺秀,范宽的坚凝厚重,董源、巨然的朴茂静穆)有所不同,他自出机杼,味隽神清,以富有白描情味的简练笔墨,充分发挥了不同类型线条概括形象的功能,从而创造出了《后赤壁赋图》。
视频
后赤壁赋图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苏轼《赤壁赋》后,书画家们如何进行再创作? ,搜狐,2020-07-29
- ↑ 江山景趣 隽永简淡——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研究 ,豆丁网。20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