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调心图》 宋 石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二祖调心图》 宋 石恪
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奉干伏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前者突出一个"静"字,后者突出一个"酣"字。
在画法上,简化了笔法,发挥水墨效果,体现了画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以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对南宋梁楷及以后减笔人物画家颇有影响。
画家石恪生平
石恪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约活动于965-975年间,为人古怪、滑稽玩世,敢于冲破传统。擅绘佛道 鬼神 所画人物多作丑怪奇诡之状。尝为嘲谑之句,略协声韵,与俳优不甚异,有杂言,为世所行。 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学习人物画,以强劲狂放的笔势,简练夸张的形象,直抒胸臆。在蜀地馀圣寿寺、龙兴观等作宗教壁画。宋灭后蜀(965),石恪至都城开封,奉旨绘相国寺壁画,后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 [1]
《图画见闻志》卷三言其“性滑稽,有口辩,工画佛道人物。始师张南本,后笔画纵逸,不专规矩”。《宣和画谱》载其师张南本,技进,益纵逸不守绳墨,气韵思致过南本远甚。然好画古僻人物,诡形殊状,格虽高古,意务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谲怪”。
开启了减笔人物画的先河
《画鉴》谓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乃粗笔成之”, 以破墨减笔进行衣纹线的处理,自擅逸笔,甚至不用笔法,简纵狂逸,将疏体人物画在张僧繇、吴道子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开启了减笔人物画的先河。 [2]
【诗词雅韵】七律.题《二祖调心图》
高僧本是悠闲客,佛祖膝前坐苦禅。
朝去雷音十万里,夕来紫气四平川。
凌霄大殿清风醉,玉宇楼台云海观。
睡眼惺忪一猛虎,黄梁梦醒涧中还。
《二祖调心图》赏析
【赏析一】 图中高倍的头睑手脚用淡墨勾出,身躯衣纹则以狂草的笔法用粗笔、破笔泼墨画出,再以淡墨渲染。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作者以睡虎为枕的处理方法,其匠心是以虎为反衬,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无边。
石恪把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到了“传神”的高度。 [3]
【赏析二】 无论题材还是画法, 在当时都是一种大胆的突破.画中禅宗二祖慧可正伏在老虎身上睡大觉! 请别害怕, 一切生命都有佛性, 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悟性.画上这种触目惊心的构思恰如其分地揭示, 顿悟者具有常人不可理解的精神境界.画中人物的脸部、手和脚用较细较慢的淡墨线条画成, 而衣纹则用粗放的侧锋和破锋 (笔锋打散开来) 疾笔挥扫, 势如破竹. 石恪率先打破了人物画中锋用笔的惯例.粗简奇肆的`戏笔', 成为南宋梁楷`减笔'画法的雏形. [4]
传世作品
《田家社会图》
《鳖灵开峡图》
《夏禹治水图》
《新罗人较力图》
《帝仙对弈图》
《寿星图》
《五星图》
《严君平拔宅升仙图》
《南北斗图》
《儒佛道三教图》
《道门三官五帝图》
《十友图》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高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司马承祯仙宗。
收藏
《二祖调心图》纸本水墨,纵35.5厘米,横129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图经日本学者论证为宋末元初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