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方散文》四月第四周作品点评(高丽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方散文》四月第四周作品点评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东方散文》四月第四周作品点评》中国当代作家高丽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东方散文》四月第四周作品点评

盘点《东方散文》本周26篇作品,呈现出以下特点:

1、立足现实。 散文作家们均以“我”与另一个自己愉快、可信赖的对话方式,触动着人性中柔软、微妙的存在,昭显着潜隐在现实表象之下的真实。他们以虔诚的感情描绘乡情亲情、书写个人经历、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不仅仅做到了生活的“再现”,而且做到了有创造性质的“发现”。那些睿智的哲思,生动的现实,淡淡的人生感伤,以及心灵内在律的优雅,让人歆慕和敬仰。

2、乡土风俗。26篇作品,乡情居多,回忆居多,可见乡土题材的散文依然动人。作家们自小在乡村乡情的氛围里长大,离开故土后,依然有舍弃不了的情结,因而他们的回顾,总是那样深情无限,折射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怀。

3、亲情无限。亲情散文依然是散文中的主项。每个人都在抒写亲情,但要写出特色,也是难上加难。文学不等同于生活翻版,而是生活的再提炼,亲情中的特质经过作家熔炼,方能成使人感悟至深的文章

印响最深的有以下几篇:

20号作品张宝杰老师的《人物二题》,以小人物形象见长,颇有冯骥才老师之韵。他选取新颖的视角,捕捉独到的细节,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将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活灵活现呈现给读者。尤其是结句,在点明人物特点的同时,也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即使是明亮的忧郁和美丽的叹息,也将风骨隐在字里行间,让人在阅读中觉出硬味来。

7号刘国林老师的《三丫的娘》,第三人称入手,不动声色的情感呈现了不同的画面,描述了一对母女间不同寻常的“爱恨”交织的故事。以素朴的语言直指生存真相,不遮蔽事物本质,不模糊灵魂视力。这样的文章是有痛感和力量的,其力量来自对现实的介入和发言。

16号作品耿永君老师的《当兵的日子》,24号作品尹卫巍老师的《遗落在峡谷深处的魅力青春》,均思路明晰,叙述见长。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里,触碰着过去,抚摩着生活,单纯朴素却又有绚烂深邃的情感。他们以自己鲜活的经历,独到、深刻和广阔的视角,审视并默默指证那些用心血挣扎着的结绳记事,刻下回忆、明朗、思索、留恋、自豪的情感。

22号陈玉霞的作品《姐的爱情》,朴实、醇厚、优美、灵动,散发着浓厚生活气息和泥土清香,像冬日的阳光,能唤起内心深处的温情。以姐姐的爱情为线,显示了一种交界性的生存状态和现实观照视角,把对往事的记忆、朦胧的憧憬、及悲惨的命运,幻化成为一抹苍凉,且按照自己的方式储存起来。

23号孙风山老师的《立夏 立夏》,集知识与情趣于一体,以历史哲理、人文为背景,书写着蕴含哲理的文化散文。跟随他文字的脚步,我们在季节的路上,走过了又一程。 其他各位老师作品如马君成的方言运用、丁尚明的巧妙结构、张毅敏的场景描写、冯新生的语言张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我们的散文写作也有一些隐忧。比如跟风式的乡土散文写作应引以高度警惕,“村庄系列”“回忆系列”你写我也写,美感被模仿完全破坏。亲情散文就每个写作者而言,重复而缺少个性。个人小情小绪太多。文化散文沉溺于历史资料,少见个人的心性关照。叙事散文小说性过强,抒情散文的虚假味道太浓。游记散文总是强调过程,总怕讲不清楚,有解说员之嫌。生活散文无序性,事无巨细,皆入篮中。

梁衡先生认为写文章主要有两个目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如何为一篇好散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多方积累,多方汲取,多方碰撞,坚持个性,应该是个体作家的发展方向,也是散文家的发展方向

作为《东方散文》的编委,再次感谢憨仲老师的信任!向刘莉及各位编辑致敬!祝福我们这块阵地上的老师朋友、兄弟姐妹们,创作丰收,多出精品,多出极品

[1]

作者简介

高丽君,陕西十大青年作家之一。重大题材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