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扶不扶”的姊妹篇(李锡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扶不扶”的姊妹篇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扶不扶”的姊妹篇》中国当代作家李锡文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扶不扶”的姊妹篇

赵本山:四斤的龙虾一只!

小沈阳:对不起,没那么大的。

赵本山:有多大的?

小沈阳:有……一斤多的。

赵本山:有一斤多的……有……有吗?

小沈阳:有……还是没有啊?

——《不差钱》片段

大妈:你是个好孩子,还知道把大妈扶起来。

郝健:我这是做好事儿上瘾。

大妈:这要换了别人啊,撞完我早跑啦!(郝健无语,将大妈放回地上)

郝健:大妈呀,你这是摔懵了呀,而且懵的很突然哪。你是自己摔倒的啊,你摔倒的时候,我还离你10米开外呢……

——《扶不扶》片段

大清早的,怎么想起这小品来了?

哦,看新闻看的呗!近看一条报道:

河南男子常某殴打一位老教师,起因是20年前该老师曾在课堂上体罚过学生常某。常某因寻衅滋事,被判一年零六个月的徒刑。

体罚学生,20年后竟然遭到恶毒报复。这事看着叫人有点后背发凉。

我也曾做过农村教师。1977年,正值教育复苏而师资匮乏,高中毕业没几天的我,竟然拿起了教鞭,当上初中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兼初一班的班主任。初到,全不认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有的家长找到学校,主动跟我们老师说:“我们那小子不大听话,您就当管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行就给我打!”路上遇见家长,见了面,大都是“管着点”、“该揍别客气”之类的话。其实那帮学生跟我年龄差不了几岁,有些男生比我还高还猛呢,怎么舍得打呢?再说碰上个愣头青啥的,我这体格也打不过啊!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个别学生不听讲,写作业作弊,或者做小动作调皮捣蛋,影响到周围的同学——也是真是急火攻心,难免给他罚站,或过去推搡几下,给个教训。这时就有学生示意我:“打!打!”意思是别的老师该打就打,你太“温柔”了。那时我刚满17岁,也是个大孩子,不懂得太多的方法,只是凭着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好心来管学生。

跟40年前相比,如今教育进步太多了。从公众理念乃至法规的层面上,“打不打”,早已不是个问题,幼小的身躯,稚嫩的心灵,未来的希望,怎么可以“动武”、“动粗”的呢?

“报复老师”事件,引出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个老问题了:管学生,怎么个管法?“管”是没说的,“怎么管”则有个不好把握的度。毕竟是环境变了,变化之大,超乎想象。从前你推搡一下没啥事,现在你试试,口气硬了一点,说不定就吓得孩子不敢来上课,甚至铤而走险。在某种情况下,你说不得,管不得。你不让我作弊,你管我太严,你的方式不对头,不用等20年,当场就给你个样儿看看,有我爹妈呢,告你,砸你的饭碗,这叫“吃不了兜着走”。

“管不管”“怎么管”,是很多老师和家长经常议论的话题。过去那种“一根筋”、“暴脾气”、动辄体罚的“老学究”,早已不合时宜,甚至触犯了法律,体罚绝非值得提倡。那位被打的老教师,恐怕也为自己曾经的管束方法不当,痛悔不已。

实际上,如今的环境可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老师也学精了——管,自然得管,像小沈阳似的相机行事,“看人下菜碟”,洞察学生的特性和家庭背景,“有……还是没有?”揣度、平衡,该有则有,该无则无。当教师一碗水端平没说的,而在处理方式上,有的恐怕就是个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分得出深浅轻重,如此做事,何至于自找难堪乃至遗下后患!

呀呀,这不成了“师之惰”了?只是如履薄冰的无奈,让人觉着不是个滋味。离开教师岗位多年的我,深深感叹:做个老师真的不易!

既管,就要严格,否则与不管何异?家长溺爱,学校放任,孩子们被宠成了“小皇帝”,旁人大气不能出,这还了得!缺乏严管,长大了可能真的没法管了,想“有”也没了,不是“不差钱”,差的可能是做人的本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怎么个严法?据说新加坡的中小学至今还有体罚制度,以鞭打方式处罚犯了严重过错的学生,例如打架、抽烟、考试作弊、流氓行为、破坏公物、对老师无礼、逃学、旷课等;学生连续犯小过,比如经常迟到,也可能会被鞭打。当然这种鞭打,只适用于男生。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根据教育需要,校长和教师可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但不允许体罚。”这部法规明确了惩戒与体罚的界限。韩国则对惩戒的适用范围,乃至“戒尺”的规格、拍打次数,都有详细的规定。美国的教育制度中,包括了一般教育惩处和特殊教育惩处,而特殊教育惩处包含许多非常用的做法,比如体罚、停课、开除等。新加坡、日本韩国都是发达国家,不少的法条里头体现着东方人的传统。师生如父子,基本规矩得有,我就觉着,作为辅助手段的“适度惩戒”也是离不开的。我们不实行“鞭打”,但总不能把推一下、拍一下、罚抄作业、罚写作文、罚做卫生、善意训斥、站立思过等等,全都列入“体罚”的范畴吧?老师只是“好乖乖”、“好宝宝”,那不是教育。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与成长环境差异很大,适当的惩戒和警示,对于纠正“顽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矫正,是有积极意义的,明事理的家长也会拍手赞成。

社会浮躁炫富,孩子娇生惯养、心理脆弱,这样的现实,确实给教育出了一道题。师道尊严,亘古之理,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的“天地君亲师”思想,流传不绝,人们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师”与天地、皇上、父母并列,可见其崇高地位。老师管学生,也是基本职责所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人民教师认真履职,无愧于为人师表。

那小品的镜头,还在眼前晃动;引人发笑的一个个“包袱”,还在撞击着我那不大的心脏。“扶不扶”,本来就不是个事,“管不管”又何尝不是呢!二者一个是助人、一个是育人,时过境迁,竟成了事,且事出有因,如出一辙。我觉着,《扶不扶》该出个姊妹篇了,叫《管不管》如何? [1]

作者简介

李锡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