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B小调第6号交响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b小调第6号交响曲,作品74,Pathétique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也是他最后完成的音乐作品。于1893年2月至8月期间创作。同年10月28日于圣彼德堡作首演,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便逝世了。经作曲家生前修改过的版本,则于11月18日由Eduard Nápravník在纪念音乐会中演出。 而在莫斯科的首演,则于12月16日由Vasily Safonov指挥演出[1]

作曲家最初为此曲定了标题,称为“热情”(俄语:Патетическая (Patetičeskaja)),也曾打算称为“标题”(俄语:Программная (Programmnaja)),最终选择了前者。 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语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 翻译出来便成了“悲怆”(和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的译法相同)。自此便沿用至今。

结构

本乐曲共为分四个乐章:

第1乐章:慢板(Adagio)- 不太过分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行板(Andante)-稳定的中速(Moderato Mosso)-行板(Andante)-持续的中速(Moderato assai)-活跃的快板(Allegro vivo)-原本的行板(Andante come prima)-稳定的行板(Andante mosso),4/4,b小调 - D大调 - 调性不明确 - B大调。

由多个不同速度和旋律段所组合而成的乐章。由巴松管奏出低音旋律,小提琴部奏出第一主题,随后有较快的主题变奏,引领至既浪漫又有沉思之意的D大调第二主题。当第二主题以渐弱形式完结时,既有动感又有愤怨之意的乐段突然出现。铜管乐器基定音鼓主导的乐团爆炸性旋律是第1乐章的高潮,也是最悲愤的乐段。随后第二主题再次出现(B大调变奏)。最后乐章安静地完结。全乐章既有代表沉思、灰暗和悲伤的慢乐段,亦有不安和激动的快乐段,互相交接起来,形成极端的情绪起伏。

第2乐章:优雅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5/4,D大调 - b小调 - D大调

复三段体曲式的类似圆舞曲,但却采用了当时极少用上的五拍子,因而被称为“跛行华尔兹”("limping" waltz)。A段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奏出,木管及后和应;小提琴随即奏出第二主题,同样再由木管和应,并带回第一主题,弦乐作最后的回应及带入小结尾。B段先由定音鼓引领下,以弦乐主导以小调写成的第一副题及第二副题,经过过场段后,乐队重新回到A段,最后的结尾段一直保持中等音量,最后以弦乐的拨弦和管乐的弱长音下结束。

第3乐章:非常活泼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12/8及4/4的复合节奏,G大调 - E大调 - G大调

一个夹杂黑色谐谑曲风格的进行曲,激昂中却暗藏不安的情绪。

第4乐章:忧伤的慢板(Adagio lamentoso),3/4,b小调 - D大调 - b小调[2]

以暗淡和绝望的音色所写成的乐章,预示著悲剧的结果。先由小提琴部奏出悲哀的高音主题,之后由平静的D大调乐段取代。而悲哀的高音主题在全曲中不断出现。最后由大提琴和低音号奏出如葬礼曲般的低音旋律淡出,似乎暗示了作曲家的死亡命运。

视频

b小调第6号交响曲 相关视频

柴科夫斯基 《b小调第六交响曲》op. 74 “悲怆”
两分钟懂音乐:柴科夫斯基密码-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