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齐长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齐长城遗址

中文名称 : 齐长城遗址

外文名称 : The Great Wall site

地理位置 : 山东省中部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       长 : 618.893公里

齐长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防线。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后来齐王又加整修,先后历经400余年。

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现胶南、黄岛境内齐长城城垣早已倾圮,但仍有多处遗迹可寻。其中,市美乡徐家前夼北岭,六汪镇山周村北岭均有600多米长的残垣,隐珠镇孟家洼子北山一段长达1公里,还有多处烽火台、城堡寨遗迹。小珠山景区内余留的齐长城遗址是整个齐长城东端的西峰关一段,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1]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青岛境内的齐长城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情况

长城西段起于今济南长清区孝里铺和广里乡之间的东张村,沿黄河下游右岸入泰山山脉,中经肥城、泰安、历城、莱芜,东至章丘南长城岭;东段自博山、沂源交界处鲁山,经沂水、临朐交界处大岘山穆陵关,过安丘南、莒县北、五莲北、诸城境,至胶南县小珠山东北于家河村入海。齐长城因山就势,蜿蜒绵亘,经2500多年的硝烟烽火、风雨沧桑,至今雄姿犹存。其基础宽6~10米,墙高2~11米,高者多在山岭低凹处,较完整者多在山区险要处。山区均以开石垒砌,中间夯土,平原则多用泥土板筑。

泰山地区的齐长城,分长清段、肥城段、泰安段、莱芜段

长清段

长清段位于长清县境南部,现存东西两段遗址。最西段在广里村东北500米处,长200米,高2米,底宽8米,顶宽2米,夯土筑成。东段在万德镇长城村南,长200米,高2米,底宽6~8米,夯土而成。村北首原有孟姜女庙,“文化大革命”中毁,遗址今存明、清重修碑。在界首镇北麻套村北,沿北顶山脊也有一段长城遗址,长4公里,高4~5米,底宽8~10米,顶宽5~6米,石砌墙,拐弯处用草拌粘土砌石。长清、泰安交界的山口处两侧,至今城墙高大雄伟,有羊肠山道南北相通[2]

肥城段

肥城段在肥城县境北。西起老城镇北5公里处的项峪北山,经于土村北、刘家山口、张庄北山、北李庄北、铁担岭、站口子山口、双山、五道岭山口、芦家沟、三山、羊角山口、上峪村北、羊角山、松树山口、斜峪北岭、槐树口、夹子山,东止于窗户岭,全长38公里。山区为石砌,凡经山口处为土基。山顶遗址一般高1.5~2米,底宽5~6米,顶宽1.5米。有的高达4~6米,宽6~8米。最东段高10米,底宽15米。

泰安段

泰安段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境北泰山山区分水岭上。西自窗户岭入岱岳区道朗镇黄巢寨山,沿山脊折而东北,再入长清境。自界首北顶山又入泰安境,沿岱阴泰历边界线崇山峻岭,经摩天岭、牛山口西北、马跑泉村北、讲书堂北、大药乡北、长城岭、水泉子村、西门台、天马顶、梯子山、南天门,至四界首与泰安、章丘分界线长城岭相接,长82公里,残垣断壁处处可见。其中东段最清晰,自大津口经黄前镇水泉子村西北的济泰公路山口,至下港乡谷山村一带,遗址绵延不断,长34公里,高2~4米,底宽6~10米,顶宽2~4米,石筑,间以夯土。

莱芜段

莱芜段在莱芜市境北泰山山区。西起芭麻峪,东至青石关,沿章莱、博莱边界逶迤52公里,跨越大槐树、鹿野、上游、茶叶口、和庄等乡镇,全部为石砌。峰峦陡险处墙高2~3米,平坦处高5~7米,底宽2.5~6米,尚存垛口。全段有3个门,史称三关:西有天门关,东有青石关,中为锦阳关。锦阳关位于上游乡娘娘庙村北,为齐鲁要冲,威武壮观,惜已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关西一段城墙最完整,长800米,高9~11米,底宽6~8米,依山而筑,垛口完整,清同治年间为防捻军而整修加固。青石关一带,两山对峙,形势险要。蒲松龄有《青石关诗》:“身在瓮盅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罗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早露。”

泰山以东齐长城,主要有临朐段、五莲段、胶南段

临朐段

临朐段位于境南部。西接淄博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去入安丘县,长75公里。城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凡高崖陡壁处,仅用石块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墙。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一般地段为土石结构,其基础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宽8~10米,高3米,上为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20~30厘米,夯窝均匀,清晰可辨。有些地段为冬季施工,土里掺有盐水;有的尚存木桩痕迹,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大关乡苗家旺村南至邵家峪一段最为清楚,长12公里,残高1~4.5米,底宽6~8米,多以沙土夯实而成,间有石块砌筑。墙南面陡峭,北面坡缓,每隔5~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若磨盘,小者似碌碡,为当年守城者御敌所备擂石。大关乡内残存分岔段,为二道防线。从沂泉村南至大关水库南,长4公里,高1米,宽2.5米,盐土结构,间有木桩痕迹。

五莲段

五莲段位于境北,有长达50余公里的城址。它横跨潍、涓二水,历经100多个山头,为泰山山脉之东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尤以院西乡西段最好:长1.5公里,底宽6.5米,顶宽3.5米,高2.5米,砂土夯筑,至今十分坚固。遗址座落在马耳、分流两山之间,前后均有长城村,中有古道,东西两侧筑烽火台,今台基仍存。

胶南段

胶南段位于境北,全长55公里,残垣依稀可见。最东端城址高3米,底宽6~7米,直入大海。古老拙朴的长城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雄壮,动人心魄,今已成为青岛市著名胜景之一,被誉为“少海连墙”。

齐长城关隘,以穆陵关最为著名

穆陵关[3]位于县东南与沂水交界的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遗址2600平方米,残墙高3~5米。其南面下临深谷,陡不可攀;北侧较平缓,以平顶山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平顶山巅平如砥,面积5平方公里,相传为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关与山之间,成一布袋状狭口,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尾,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关东、西200米处各有一高台,北面与长城平齐,南面凸出约2米,为关隘的军事附属设施。关北还有双重城墙并列,证明齐国在通往都城的咽喉处设重关以防。穆陵关踞高临下,气势巍峨,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今台下有战国时期碎瓦片,有明重修碑1块。

文物价值

历史

齐长城遗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4]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从齐长场面现存遗迹的考察中可见当时整个长城建筑之一斑。 

战国策·齐策·苏秦》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春秋时期齐国的主要防御对象在南界,从地理条件而论此有泰沂山脉已是齐国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筑了长城,更格外坚固。 

军事

齐长城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关于设置长城的功能,张维华先生指出:“原夫长城之设,即可以为界,亦可以为防,对于当时各国疆域分合的形势,甚有关系。”从齐长城的整体设计和分段施工情况分析,齐国之所以修建长城,主要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和组织实施的。齐国的疆域又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 

旅游

齐长城遗址是继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之后的又一大旅游胜景。齐长城作为春秋战国史上的古战场,东夷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交流的纽带、齐鲁大地的分水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老的人文景观。 

齐长城历史上第一次把黄河泰山和东海在山东一省境内联系起,形成千里风景线。无论是沿齐长城走向考察或参观长城遗址、目睹两千年前的军事防御工程,还是游览长城沿线的古迹,名胜都会让人感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奇妙结合,发思古之幽情的同时为中华文明而自豪。 

相关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青石关南19公里处的望夫山,是因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北眺夫婿而得名。传说住在山下的孟姜女,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齐国抓去修长城,一去几年杳无音信。孟姜女盼夫心切,天天手提盛着馒头的篮子和面汤罐子,伫立山头向北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望穿双眼,盼白双鬓,不见夫归,久而久之,竞立化为石,至今屹立山顶,见证着流逝的岁月,记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诉说着几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此山因之得名“望夫山”,为莱芜十大名山之一。 

遗址保护

齐长城遗址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齐长城文化带”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5]。齐长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在保护方面,先要制订总体保护规划,而后开始齐长城墙体保护工程。齐长城沿线两侧自然山谷以上的山坡区域自然环境恢复治理和相关的军事设施、村镇兵营的保护也要进行。沿线的黄石关青石关锦阳关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程。

视频

齐长城遗址 相关视频

探访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长城—齐长城
航拍齐长城遗址(济南长清万德段
百城过大年 航拍山东肥城辘轳道齐长城
齐长城在莱芜的重要关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