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雪溪胡氏大院

雪溪胡氏大院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雪溪鄉,建於道光同治間。

目錄

基本簡介

胡氏大院位於浙江省泰順縣雪溪鄉橋西村,當地亦稱石門樓。胡氏大院系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做工精緻,具有很高的文物綜合價值。

歷史沿革

胡氏祖居慶元官塘,天順年間(1457—1464)胡道嚴徙居今泰順雪溪西岸,為當地胡氏始祖。傳至胡東偉一代,家業日盛,遂開始大規模的建造住屋。胡東偉,字震仁,號霽園,生於清嘉慶壬申(1812),卒於光緒癸未(1883)。胡氏大院(10張)胡東偉於光緒二十年(1894)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誥封奉直大夫。胡東偉從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先後建造了胡氏大院、鳳壠厝、鳳壠頭厝等民居,前後歷時40餘年,胡氏大院亦是經過前後三次的建造才形成今天的規模[1]

門樓

胡氏大院(石門樓) 胡氏大院周邊的山水環境非常優美,群山圍護,田野開闊,溪流逶迤環繞。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坐西(偏南)朝東(偏北)。四面環建石砌高牆,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門,其中大門一座,小門三座。在房屋四周有水溝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石門樓的主要建材是杉木,建築的結構部分與圍護部分截然分開,柱子、梁架支起一片遮風蔽雨的屋頂。梁、柱、屋頂體系是開放的,空氣可自由流通,在濕熱的環境中,可保護木構架。胡氏大院共有上下兩堂。上堂為三合院式建築,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組成,中間為溝通上、下堂的甬道。胡氏大院主體建築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兩側廂房以及正屋都以這根軸線左右對稱。大門原也處在中軸線上,後北移,現在大門正對前方筆架山的最高峰,可以說朝向環境更美了。下堂第一座門樓即為整座大院的門樓,主體石構,構築簡約,風格大方。門檻內外的地面用小卵石鋪成精緻的圖案,進入石門樓後向左行即為大院的第二座門樓——族人亦稱前堂。明間的柱頭鏡、月梁、牛腿、斗拱等構件均有精細的雕刻,內容有龍鳳、獅子、人物故事等,呈現出濃厚祥和的人文氣氛。

下堂南北屋與前堂均建於同一時期,系胡東偉於咸豐二年(1852)七月建造。南北屋建築風格和用材均無差別,小庭院內蒔花種樹,生意盎然。正房檐廊細部構作繁縟精緻,月梁、牛腿、雀替等兼有雕刻,內容主要是人物故事居多。建築裝飾的特點之一是在廳堂的樓板樑上也作雀替。廳堂太師壁前設長桌,廳堂兩邊有扶手長椅。扶手長椅的靠背裝飾為泰順較少見的冰裂紋。正房格扇花心部分用欞條拼裝,欞條之間用小木塊雕成梅花鑲在其間,起到很好的裝點效果。上絛環板的雕刻則以人物故事與花卉為內容。南北屋庭院前均建有門樓,門外之外即為通往上堂的甬道。 甬道寬4米,長約17.6米,地面用規整的卵石鋪砌。甬道兩旁均建牆,為南北屋的院牆。臨近上堂的門樓處的山牆則建成貓拱背式,整體高大端凝。院牆全部用卵石砌造,貓拱背山牆下段用卵石砌造,上段用磚砌,頂上鋪瓦。

胡氏大院的牆體砌得非常平整漂亮,而且很牢固,系出自泰順著名的石匠張剛之手。張剛原名湯正現,仕陽人,號稱「石精」。一生主建了許多重要工程,胡氏大院門樓也留下了不少傳奇式的奇聞逸事。一次在砌築仕陽水尾宮石牆時,首事人嫌他出工拖沓,把他換下改用別人砌建,不久山洪暴發,別人砌的牆段儘儘被沖毀,唯獨湯氏砌的部分安然無恙。但張剛有一缺點,為人心胸狹窄,稍不愜意便思報復。胡氏請他砌牆時,他每天午睡都要睡很長時間,東家不樂意,說了他幾句。張剛自恃手藝高超,無人能接手其主持的工程,便在甬道旁的院牆砌成一半後,拎上包袱就走,東家追至門外對他說道:「我頂多把你砌的那堵院牆推倒,請別人重新砌兩旁的院牆罷了!」張剛思忖之下又回去接着砌牆。還有一次他故意把大院的圍牆砌成傾斜欲倒之勢,東家問其原因,他含笑道:「我每天午休沒睡夠,人想睡,砌出來的牆也就歪了。」但他又勸東家不必擔心,此牆保證不會倒塌。果然,該牆迄今尚保持原樣未變。

建築形制

建築面東北向,四面環砌麻石高牆,沿中軸線分布二進台門、南北屋及上、下堂[2],總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

第一進台門為石門樓,即整座大院的大門。石門樓左後方為第二進台門,又稱前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月梁、牛腿、斗拱等做工精細,表現題材多為龍鳳、花鳥、人物故事等。後堂面闊七間,左右廂房面闊四間。明間為廳堂,用於家人集會待客與祭祀先祖。宅院大門前兩側,各有宗祠一。

視頻

雪溪胡氏大院 相關視頻

雪溪鄉胡氏大院——百年老宅,觸碰歲月印記
胡氏大院:山水浸染 庭院深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