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崎原子彈事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崎原子彈事件
 

中 文 名 : 長崎原子彈事件

外 文 名 : Nagasaki Atomic Events

地      點: 日本九州島的西端長崎市

時      間: 1945年8月9日11時02分

傷亡情況: 約8.6萬人傷亡

長崎原子彈事件是指1945年8月9日,美軍在長崎市投下原子彈的歷史事件。

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1]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8月9日,美軍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37%。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原子彈轟炸造成的傷害遺留至今,倖存者飽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膚灼傷等輻射後遺症的折磨。

發生背景

波茨坦公告後,日本政府 置之不理,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向廣島市內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鈾彈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廣島市24.5萬人中的20萬人死傷,整個城市化為廢墟。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後,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盟軍認為應進一步攻擊摧毀日本抵抗決心。

發生經過

1945年8月9日,第2次空投任務落到了第509混成大隊斯威尼機組身上。斯威尼曾率領他的機組駕駛"藝術大師"號觀測飛機在廣島轟炸中擔任轟炸效果觀測任務。由於這次「藝術大師」號上仍保留着科學儀表,將再次當作觀察機使用。斯威尼只好用另1架 B-29轟炸機--「博克之車」作為原子彈載機。8月9日凌晨3點39分,「博克之車」裝載着「胖子」從提尼安機場起飛向日本飛去。斯威尼一次次地禱告,希望自己和保羅·蒂貝茨一樣幸運。

然而,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飛機剛起飛不久便發現有一隻油箱出了故障,600加侖燃料可能無法使用。斯威尼粗略估計了一下航程,認為燃料基本夠用,決定繼續飛行。

當「博克之車」飛到硫黃島上空匯合點時,另外2架提前起飛的觀測和照相飛機本應在那裡等候與他匯合,可他只遇到了其中1架。斯威尼在那裡等候了30分鐘仍不見另外1架的蹤影,於是毅然朝小倉飛去。9點5分,「博克之車」飛抵小倉上空。這天小倉上空氣象條件很差,空中布滿厚厚的雲層,地面也是濃煙滾滾,能見度極低。"博克之車"在小倉上空盤旋了3周,始終未能找到瞄準點--5號軍火庫。這時小倉的地面防空部隊發射了密集的高射炮火,斯威尼只得提高飛行高度。

當斯威尼決定再一次進入小倉上空搜尋目標時,接到無線電報務員報告:從截獲的日本截擊航空兵使用的頻率看,可能會有戰鬥機升空攔截。機上一陣慌亂。斯威尼來不及與基地聯繫便調轉機頭向西南方向飛去。他決定改為轟炸長崎。離開小倉後他命令向基地發報:小倉上空無法投彈,改炸長崎。10點28分,飛機抵達長崎上空。恰巧這天長崎也是多雲天氣,第1次進入長崎上空也未能找到目標。燃料表的指針在急驟地下降,斯威尼心情異常緊張,他決定第2次進入時無論如何也要把「胖子」投下去,於是向機上人員宣布:「改用雷達瞄準,準備投彈,返航。」

投彈手克米特·比漢菲阿比一樣也是一位老手。當他正準備換用雷達儀器瞄準時,突然發現身下兩塊雲團之間有一大段空隙,透過空隙可以清楚地看到瞄準點--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他立即通知斯威尼,可進行目視轟炸。10點58分,「胖子」脫離「博克之車」飛向長崎。

投彈後「博克之車」油料已嚴重不足,在返航途中不得不在沖繩島緊急着陸,補充油料。「博克之車」經過了20個小時飛行,很晚才返回提尼安島。「胖子」的爆炸當量比「小男孩」大,但長崎地形三面環山,所以損失小於廣島。

上午11時02分,繼襲擊廣島之後,美軍對日本實施第二次原子彈襲擊。由5架B-29轟炸機組成的突擊隊將原子彈「胖子」投到長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顆鈈彈,長約3.6米,直徑1.5米,重約4.9噸,梯恩梯(TNT)當量為2.2萬噸,爆高503米。轟炸造成長崎市23萬人口中的10萬餘人當日傷亡和失蹤,城市60%的建築物被毀 。

事件影響

廣島和長崎因原子彈轟炸造成的傷害遺留至今,倖存者飽受癌症白血病皮膚灼傷輻射後遺症的折磨。據日本有關部門統計,迄今, 廣島、長崎因受原子彈爆炸傷害而死亡的人數已分別超過25萬和14萬[2]

倖存者感受

一位84歲高齡的長崎原子彈爆炸倖存者對着地圖上回憶他的活動:在他步行回家的20公里(12英里)路上化為地獄,放射性粒子降下形成「黑雨」,幾天後他感覺身體不適[3]

桂太郎14歲時,就和同學一起,開始為戰爭效力。他們正把一車武器零件從學校運往一個工廠,這時「胖子」 鈈彈在長崎爆炸。

相關信息

1945年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此前三天,廣島爆炸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實戰原子彈。相比東京京都橫濱等城市,無論人口、規模、軍事、經濟,廣島和長崎都遠不能與其比較。為什麼美軍會選擇這兩座城市作為目標?他們的依據又是什麼?

難產的轟炸名單

1945年4月,為了確定轟炸的城市,美國「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與陸軍航空兵的專家組成目標選定委員會,要從日本城市中挑出4座,2座為首要轟炸目標,2座作為備選。

最初的候選名單由美國陸軍航空兵戰略航空參謀長諾斯塔德准將(Lauris Norstad)開列, 17個日本城市依次為:東京川崎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吳、下關、山口、八幡、小倉、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

從軍隊的角度來說,目標重要性越高,震懾效果越好。但這是人類第一次原子彈實戰,遴選的標準要綜合文物保護、科研、戰後管理等因素,尤其是對原子彈現實破壞性的測量。

多方考慮後,5月10日至11日,委員會選定了第一批城市:

1.京都,AA級目標

2.廣島,AA級目標

3.橫濱,A級目標

4.小倉,A級目標

這些目標都有共同的特徵:

1.軍事、工業潛力高,要麼是軍備供應和生產中心,要麼是重要的指揮部或軍隊集結地。

2.城市直徑在4.8公里以上。

3.地形平坦,爆炸衝擊波的效果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戰局時刻變化,討論也更加細緻,委員會在5月28日選定了新的目標城市,並與軍隊協調——投放原子彈之前,禁止對這些城市常規轟炸。

但是「曼哈頓工程」負責人格羅夫斯把這份名單提交給馬歇爾時,遭到了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反對。史汀生在20世紀初擔任菲律賓總督,期間多次造訪京都,對這座優雅而美麗的千年古城感情很深,京都傳統而悠久的文化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史汀生稱,京都對日本人有巨大的感情價值和宗教意義,如果將其毀滅,將給戰後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

格羅夫斯顯然不接受這個理由。他反駁道,京都市區裡有264公頃已查明的和195公頃待查明的工業區,正在生產機床、精密機械、飛機零件,以及無線電和火控儀器,是最有價值、最重大的軍事目標。但史汀生堅持己見,並向馬歇爾力陳不可轟炸京都的文化、政治理由。

馬歇爾實際認為是否轟炸京都無關緊要,在他的計劃中,即使不用原子彈,幾個月後也得用燃燒彈和高爆彈轟炸。無奈的史汀生找到了杜魯門總統,勸說他將京都從名單中劃掉,並繼續禁止對其常規轟炸。杜魯門同意了。

但是,美國軍方和科學家仍然堅持京都為首要目標,他們列舉了一條十分實際的理由:京都坐落在盆地中,街道都是方形網格狀,最適合評估原子彈轟炸效果。7月21日,陸軍部向在波茨坦開會的杜魯門總統發去電報,請求把京都重新加入轟炸名單,結果被拒絕。

7月24日,作為京都的替代品,長崎被列入原子彈轟炸名單。但是這裡地形多山,並不能很好地測試原子彈的效果,所以,1945年7月25日,杜魯門最終下達對日進行原子彈轟炸的指令時,目標城市的優先級為:廣島、小倉、新瀉、長崎。

廣島上空的蘑菇雲

8月6日,美軍對廣島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轟炸。7時50分,美機編隊在四國島室戶岬上空飛入日本領空,23分鐘後從東北方向進入廣島市區上空。8時12分17秒,原子彈載機「恩諾拉·蓋伊」號機長蒂貝茨通知機組人員戴上護目鏡。8時13分47秒,投彈手法雷比少校開始用諾頓瞄準鏡搜索目視轟炸目標——太田川和元安川分流處T字形的相生橋。

8時15分17秒,「恩諾拉·蓋伊」號炸彈艙門打開,原子彈「小男孩」從9600米的高空中筆直地落了下去,僅僅比預期時間晚了17秒。8時16分整,「小男孩」內的氣壓引爆器發出脈衝信號,引爆雷管,將重約25公斤的鈾塊「子彈」迅速射入35公斤重的鈾塊「靶心」里,兩塊鈾235合而為一,「小男孩」爆炸了。爆心投影點在相生橋以東約100米的細工町19番地島病院上空。據1969年的綜合評價,爆炸高度為(580士15)米。

1944年日本人口普查時,廣島市區人口為343034人,此後進行了5次大規模疏散。按照日本政府的估計,8月6日當天廣島市內的市民人口約為28萬到29萬人,一部分市民於前一日或該日清晨去鄉下購物、工作或看望親屬,另有約1萬名「國民義勇隊」從鄉下進城協助拆除房屋。

此外廣島市內約有3到5萬名朝鮮勞工和僑民,37名偽滿、汪偽和偽蒙疆政府選派的中國留學生,9名來自馬來亞菲律賓印尼緬甸的留學生,以及約3200名美籍日本人和10多名德國白俄僑民。在因島、向島兩處戰俘營內還有一批盟軍戰俘(其中約10人死於原子彈轟炸)。

廣島是日本第二大軍事指揮中樞,8月6日當天,市內的第二集團軍人數為23158人,另有約2萬名新應徵的軍人經廣島中轉前往外地[4]

不幸的長崎

8月9日,美軍準備對第二目標小倉投彈,並將長崎作為備選。但小倉的天氣十分不利,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博克之車」在雲層上空穿梭了3次仍未找到缺口,最後向第二目標長崎飛去。

此時長崎上空的雲層也很厚,雲量達8/10,「博克之車」第一次通過時未能找到目視投彈目標。按照規定,機長斯韋尼在這種情況下應帶彈返回,但他和機組成員商量後決定採用雷達轟炸。

「博克之車」在箕島上空調頭,攜帶空頭測量儀器的「偉大藝人」號緊隨其後,兩機從西南方向進入長崎上空,向預定爆心——三菱重工長崎船廠方向飛去。投彈手比漢(Kermit Beahan)正準備換用雷達瞄準器,突然發現兩塊雲團之間有個大縫隙,第二投彈點三菱重工長崎兵工廠清晰可見,於是立即通知斯韋尼進行目視轟炸。

10時58分,比漢瞄準了預定轟炸目標——三菱重工長崎船廠以北2.5公里的長崎市中心體育場跑道,扔下了原子彈「胖子」。根據美國陸軍測量部L902地圖,爆心投影點在浦上天主教堂附近,松山町交叉點中心東南約90米,東經129°51′56″4,北緯32°46′12″6的位置(即長崎和平公園原子彈爆心投影點紀念碑處)。

「胖子」爆炸的準確高度有幾種說法:1945年調查為(490士25)米,1966年為(500士9)米,1969年為(504士10米)。1976年綜合分析的結論為(503士10)米,這是最可靠的資料。

爆炸的時間也有幾種推斷:長崎氣象站的自動記錄顯示上午10點54分時氣壓有劇烈振動,事後查明這個記錄器的時間不準確,後修正為11點05分。距離長崎38公里的雲仙岳氣象站於上午11點02分、距離70公里的佐賀氣象站於上午11點07分也均記錄有氣壓震動,最後確認長崎的爆炸時間為上午11點02分。

爆炸中心浦上地區是天主教徒集中地,2萬名天主教徒中1.5萬被炸死。長崎市民總計有19748人在爆炸一周內死亡, 1951年美日調查團統計的死亡人數在29570人到39214人之間。

不過,長崎的日軍死亡並不多,甚至少於各國僑民。駐長崎的軍人包括第122混成綠團和第134高射炮團,約有9000人,只有約150人死亡。市內1.2萬名朝鮮勞工和僑民中死亡約1500到2000人,600多名華僑中約200人遇難,此外長崎各工廠煤礦中的中國勞工也有約400人遇難,其中40多人是關在浦上監獄裡被炸死的。

第三顆原子彈?

兩顆原子彈轟炸後,日本極度擔心第三顆原子彈投放[5]。長崎受襲後,日本方面已經得知新瀉將成為下一座目標城市。8月11日,新瀉縣對新瀉市市民發出「原爆疏散」的命令,大多數市民逃往城外,整個新瀉成為一座空城。

但是8月14日,即日本投降前一天,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的第509大隊飛機在日本投下了7枚外形、重量與原子彈相似的「南瓜」炸彈,飛行路線是先經過京都市上空,然後在愛知縣境內投彈,目標是名古屋兵工廠。所以一些日本歷史學家推測第三顆原子彈的目標很可能是京都。

但實際上「南瓜」是訓練用炸彈,與原子彈轟炸目標無關。第509大隊的飛行員在7月20日起就開始對日本城市投擲「南瓜」,以獲得足夠的經驗。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原子彈實戰也就宣告結束,滿目瘡痍的廣島、不幸被轟炸的長崎成為日本永恆的傷痛。

視頻

長崎原子彈事件相關視頻

二戰經典影片珍藏版 全景紀實片 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
廣島「小男孩」長崎「胖子」兩顆原子彈爆炸實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