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郯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郯王

郯王,中國古代封爵之一。

唐朝郯王

李惲

李惲(?― 67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唐高宗李治異母兄,母王氏。

貞觀五年(631年),與其他兄弟同時受封為郯王,貞觀八年(634年),任洺州刺史。貞觀十年(636年),改封蔣王,任安州都督,賜實封八百戶。649年,唐高宗繼位加實封滿千戶。永徽三年(652年),徙任梁州都督。

時李惲在安州,多造器用服玩,到了將離任時,有遞車四百輛。州縣不堪其勞,有司上奏彈劾,唐太宗特寬宥不問。後歷任遂州刺史、相州刺史。674年,轉箕州刺史。錄事參軍張君徹誣告李惲謀反,高宗派使者調查,李惲惶遽自殺。唐高宗知道實情後,斬張君徹,追贈李惲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李琮

李琮(?-752年),原名李嗣直唐玄宗李隆基長子,母為劉華妃。景雲元年,以皇孫封許昌郡王。

先天元年,唐玄宗即位,晉封郯王。開元四年,遙領安西大都護兼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藩大使,改封慶王,改名李潭。十五年,遙領涼州都督兼河西諸軍節度大使。二十一年,授太子太師,賜名李琮。二十四年,進位司徒。

天寶元年,兼太原牧。十一載五月,薨,追諡為靖德太子唐肅宗即位後,追諡奉天皇帝,妃竇氏為恭應皇后,備禮改葬於華清宮以北的齊陵。

李經

李經,本名李渙唐順宗李誦次子,母張昭訓。貞元四年,封建康郡王。貞元二十一年,進郯王。王二十九年,太和八年薨。

五代郯王

石重裔

公元936年,石敬瑭謀反。他的兒子皇城副使石重裔聽說後,躲藏在民間市井中。七月戊初二,石重裔被捕殺,而把藏匿他的人家全族殺害。

石敬瑭登基後追封石重裔為郯王,贈太保,再贈太傅。石重貴登基後,再贈太師。

石重允

石重允,本名石重胤。史書避趙匡胤諱,改之。石敬瑭的養子,封郯王。

剡王重允。(案:郯王以下諸王傳,《永樂大典》原闕。《歐陽史》雲:重允,高祖弟也,亦不知其為親疏,然高祖愛之,養以為子,故於名加"重"而下齒諸子。《通鑑·齊王紀》:高帝少弟重允早卒。)

郭侗

郭侗,後周太祖郭威之子,初名青哥郭威造反時,他被後漢隱帝所殺。郭威登基之後,詔贈太尉,賜名郭侗。顯德四年,後周世宗柴榮追封他為郯王。

宋朝郯王

趙宗惠

趙宗惠宋朝宗室,漢恭憲王趙元佐之孫,平陽郡王趙允升之子。封魏國公,尋以旁支黜。終武昌軍節度觀察留後、江夏郡王,贈郯王。

元朝郯王

孛兒只斤·徹徹禿

孛兒只斤·徹徹禿(齊齊克圖?-1339年),元朝衛王完澤之子,玉龍答失之孫,元憲宗蒙哥之曾孫。至順二年(1331年)由武寧王進封郯王,封地在今山東省境內,為金印獸紐王。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奉命總兵北邊。當年十二月,封武寧王,賜駝紐金印。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二月,進封郯王,換獸紐金印。三年十月,元寧宗以淮安路寧海為之朐山、贛榆、沐陽三縣為徹徹禿食邑,徙鎮遼陽。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以江南太平路戶鈔益徹徹禿歲賜。三年,又以完者帖木幾位下蘇州水田二百頃賜之。

徹徹禿在京城大都享有廣泛威信,在南方儒士當中的地位也很高,這是因為他有一段時間曾在府邸內任用一名南方學者夏侯尚元,並且十分尊重這位學者的建議。

元惠宗年間,徹徹禿在蒙古草原指揮軍隊,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徹徹禿入朝,丞相伯顏(蔑兒乞氏)為子請婚,徹徹禿不從。伯顏怒,與知樞密院事者延不花,謀構禍反於徹徹禿。1339年,伯顏使人勸說昌王實藍朵兒只,告郯王謀反。當時徹徹禿在和林,被征下樞密院獄,鞫其家怒,無證驗。1339年十二月,伯顏矯詔殺徹徹禿於光熙門外。

公元1340年七月,元惠宗下詔天下雪郯王之冤,遣使致奠,復爵邑,還其資產於子孫。

徹徹禿後裔

公元1340年,徹徹禿被平反,封爵和封邑都被恢復了,在之後元朝的30多年,沒有記載徹徹禿的後代誰封郯王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徐達和元朝名將王保保在沈兒峪殊死對戰(沈兒峪之戰),最終徐達大破王保保。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駝雜畜以巨萬計。王保保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