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郑义

郑义

(1947年3月10日),原名郑光召,生于重庆,原籍四川省双流县,中国当代作家、海外异议人士,是《黄河》的主编。

目录

人物经历

幼年在北京上学。曾参加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连]。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去山西省太谷县插队,后流浪于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

1974年到煤矿当木工。

1977年考入晋中师专中文系。

1979年以红卫兵运动中武斗为背景写出处女作《枫》,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和挣扎。

1981年毕业分配到晋中文联,任文学期刊编辑。以后,写有中篇小说《远村》和《老井》等,其中《远村》写的是太行旱区人打井寻源为主线表现了黄河人民的艰辛。

1984年底到山西省作协筹办大型文学刊物《黄河》,时为山西作协专业作家。

他的作品持有浑厚沉郁的风格和宏阔的历史感,在反映当前农村的变革生活和民族性格方面,有新的开掘和大胆的探索。六四事件后遭通缉,与妻子北明在大江南北四处逃亡,1992年至香港,翌年前往美国。

2001年参与创办独立中文笔会

2002-2003年任副主席。

2005年起为荣誉理事。

2007-2009年任第三届会长。

论见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报导,郑义曾于《亚洲周刊》撰文,称林彪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不久,从陶铸处获悉毛泽东对自己关于“政变”的讲话有猜疑,林陶二人在1966年末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秘晤居住香港的前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周游(周、林、陶、萧都是黄埔四期学生)并转交一秘函,林彪在函中倾诉自己“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蒋介石)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1966年11月,该函由周游送交国防部特呈蒋经国。台湾方面对此做出秘密响应,表示欢迎,但与林彪之间联系随后中断。

人物轶事

郑义是北京清华附中的学生,和史铁生张承志等优秀作家是中学校友,从北京来山西农村插队。章仲锷来到郑义家,看到他家徒四壁,穷困不堪。郑义给了章仲锷一部中篇小说《远村》,告诉他这篇作品已经被六个刊物退稿。章仲锷看了小说,深深地被内容所吸引。小说写的是山西边远山村妇女“拉帮套”的婚俗。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小说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及一只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山西农村妇女因为生活所迫,委身于两个男人。她嫁给的那个男人是正式的丈夫,另一个羊倌是非正式的男人,这个男人和她的丈夫双方达成默契,彼此心照不宣。这个女人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经济原因做出的无奈选择。章仲锷六十年代在京郊密云县搞“四清”时,见到过这种畸形的婚姻状况,所以对郑义的描写有真切的了解。他觉得这篇小说的人物写得非常生动,那条狗也写得活灵活现。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反映出严肃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村的贫穷。他担心《当代》主编孟伟哉不同意发,就写了几千字的审读意见交给孟伟哉。孟伟哉认真地看了稿子和章仲锷写的审读意见,拍板同意刊登。为了不惹人注目,排的小号字——万万没有想到,《远村》这篇不受人待见的小说,居然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章仲锷的山西之行满载而归,他发现了几颗文坛新星。《远村》的成功使郑义增强了信心,他又写了个中篇小说《老井》,依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题材,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章仲锷兴致勃勃地在一九八五年的《当代》杂志搞山西作家中篇小说专号,隆重推出了郑义的《老井》、李锐的《红房子》、成一的《云中河》、罗雪珂的《女人的力量》。还热情洋溢地以“晋军崛起,引人注目”为题写了编者按,“晋军”的冠名为文坛所认可。这期的《当代》在文坛引起轰动,《老井》被搬上银幕,获得电影国际大奖。张艺谋也因这部作品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着作

  • 《老井》[1](中篇小说集)1986,中原农民出版社
  • 《远村》(中篇小说集)1986,人文
  • 《红色纪念碑》
  • 《神树》
  • 《中国之毁灭》
  • 《中共建国以来十大战争真相》
  • 《中国百年望族》
  • 《反攻大陆机密档桉》
  • 《火柴盒上的中国现代史》

参考资料

  1. 老井,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