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時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貝時璋 |
---|
出生 1903年10月10日 大清浙江省鎮海縣憩橋鎮 (今寧波市鎮海區貴駟街道) |
逝世 12009年10月29日(106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母校 同濟大學,1921年, 弗萊堡大學, 慕尼黑大學, 蒂賓根大學 自然科學博士,1928年 |
知名於 《細胞重建》 《貝時璋文選》 |
配偶 程亦明 |
科學生涯 |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教育家 |
機構 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命科學組,1948年第1屆)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原生物學地學部),1955年) 浙江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国生物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1]他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生平履历
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滨临东海的憩桥镇。祖辈是当地的渔民,父亲曾就职于上海的德商洋行。1915年,跟随父亲赴外地求学。早先就读于汉口德华学校,后赴上海,在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今同济大学)德文科上中学。1921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学预备科。同济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曾先后就读于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蒂宾根大学。1928年3月,获得蒂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助教,并师从著名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Harms)从事科学研究。
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负责在浙江省杭州市的浙江大学筹建生学物系。1930年8月,被浙江大学聘请担任副教授。此间贝时璋负责讲授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课程。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火被迫西迁,贝时璋亦随校迁移。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艰苦,人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贝时璋仍坚持教学和生物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贝时璋在浙江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年,先后担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的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并出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
1948年,贝时璋被选举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8年,受邀请担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时璋曾参与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赴上海,出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所长。1954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迁往北京。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院士)。1956年,参与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贝时璋担任研究员,兼任所长。1958年,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改建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担任研究员,并兼任所长。1983年,贝时璋改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学系系主任。1972年,率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1973年,撰写《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建议》。1978年—1982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学教学部主任。1977年,参加制定中国《国家八年科学规划》。1978年—1984年,担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980年—1983年,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1983年—1986年,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1958年—1983年,先后担任有《中国科学》的编委和副主编。1980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写委员会主任。1984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2009年10月29日上午9点30分,贝时璋在家中睡眠中安详辞世,享年107岁。他也是民国37年选举的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最后一位在世者。
貝時璋院士是第一屆(上海市選出)、二屆(浙江省選出)、三屆(浙江省選出)、四屆(天津市選出)、五屆(天津市選出)、六屆(浙江省選出)全國人大代表及第三至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学术研究
![]() |
36015号小行星身负“贝时璋” |
- 早年贝时璋在丰年虫中间性的性转变过程中,观察到细胞重建现象。
- 对家鸡胚胎的早期发育,小鼠造血系统(骨髓),根瘤菌,沙眼衣原体等进行了细胞重建的研究。
- 在丰年虫和鸡胚胎早期发育中,发现并证明了以卵黄颗粒(细胞质)为基础,重建为细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从卵黄颗粒中提取出染色质。
- 早年对线虫生活史、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染色体结构和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
- 早年对甲壳类动物色素细胞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眼柄激素影响下的活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 对摇蚊幼虫变态过程中咽侧体和心侧体结构与功能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 环节动物再生,再生与细胞自然分裂关系、不同温度下分裂与解体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轶事
小行星36015
2003年,小行星36015被命名为“贝时璋”。
人物评价
贝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仍将鼓舞生物物理所人在科学的征途上不懈探索;他那谦虚谨慎、爱国奉献的崇高品格,仍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工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评)
爱国主义贯穿贝老的一生,这是贝老留给大家的巨大精神财富,希望全社会大力弘扬贝老高尚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愉评)
贝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青年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首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获得者孙飞研究员评)
纪念贝老,要学习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待人平等、与人为善的高贵品格。(王谷岩研究员评)[2]
后世纪念
贝时璋纪念邮票
贝时璋2011年5月25日上午,宁波帮博物馆广场上,由镇海区人民政府、浙江省邮票局、宁波市邮政局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五)—贝时璋纪念邮票》首发式在这里举行。[3]
诞辰108周年纪念会
2010年10月29日,贝时璋院士诞辰108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纪念会上,《贝时璋传》正式出版发行。贝老家属决定秉承父亲生前的意愿,向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捐赠50万元,作为贝时璋奖、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基金。纪念会上还向贝时璋先生的家属赠送了“贝时璋星小行星命名”证书和“贝时璋星运行图”。
105岁寿辰暨铜像落成典礼
2008年10月10日,贝时璋院士105岁寿辰暨铜像落成典礼在生物物理所举行。[4]
视频
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
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丨贝时璋: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参见
参考文献
網頁
书籍
- 《贝时璋传》
参考资料
- ↑ 贝时璋逝世,新浪网
- ↑ 大师陨落 风范长存--贝时璋院士诞辰108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搜狐
- ↑ 镇海举行贝时璋纪念邮票首发式,中国宁波网
- ↑ 贝时璋院士105岁寿辰暨铜像落成典礼举行,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