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诗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诗荟封面 原图来源
期刊名 台湾诗荟
创刊时间 大正13年(西元1924年)2月15日
停刊时间 大正14年(西元1925年)10月15日
起迄卷期 第1~22号
刊期 月刊,共22期、22册
出版地 台北州台北市下奎府町一目二四六番地
发行单位 台湾诗荟发行所

创办宗旨

台湾诗荟》乃是连雅堂于1924年2月在台北创刊的古典文学杂志,直到1925年10月赴杭州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他曾在〈台湾诗荟发刊序〉开章明义地指出这份期刊的创办宗旨:“台湾诗学于今为盛,文运之延,赖此一线”,延续台湾诗学及传统文化是他创办这份刊物的动机。日本治台之后,西力东渐的社会文化趋势,汉学式微,伦常败坏,台湾文化日渐消沉。为求振兴,连雅堂在第五号“馀墨”提及刊行诗荟的二大目的:“一以振兴现代之文学,一以保存旧时之遗书”,采取折衷观点,连雅堂认为“学术尚新,文章尚旧”,因而编辑《台湾诗荟》以广收古今各家诗文作品,同时也刊行现当代的学术论著。

期刊内容

诗词传记

《台湾诗荟》经常性的专栏,有:诗钞、诗存、词钞、文钞、文存、诗话、学术、杂录、诗钟、谜拾、馀墨;另外,尚有骚坛纪事、传纪、遗著、小说、论衡、尺牍、诗荟同人录、啜茗录、花丛回顾录等专栏。

传统文化

连雅堂创办《台湾诗荟》,首重传统文学与文化遗产的保存,以此观点综览已发刊的22期,可见此刊内容以文学史料性的专栏居多,当中辑录了诗、文、词等文学作品,也连载了文学批评论著,如连雅堂《台湾诗乘》、洪弃生《寄鹤斋诗话》与许天奎《铁峯诗话》等台湾古典诗学论著,这对当时台湾诗学的建构或诗观的提出,应有其贡献。

珍贵史料

此外,连雅堂也搜罗了一些颇为珍贵的史料,如创刊号里收录了不少有关郑成功的史料,“文存”专栏有郑成功的〈与日本幕府书〉、〈再与日本幕府书〉、〈报父书〉、〈与荷兰守将书〉;同此号“传纪”一栏里,出现了黄宗羲〈赐姓始末〉,也在“台湾漫录”栏,有连雅堂〈延平祠记〉详细誊录了当时放置于延平郡王祠内一块碑的全文,另有〈宁靖玉笏〉、〈郑氏故物〉、〈刘国轩碑〉、〈释华佑遗书〉等资料,皆有助于后人对明郑历史文化的了解。

当代文献

此刊里也收录了日治时期台湾诗社的重要史料,1924年《台湾诗荟》发行时,正逢台湾诗社振兴奋起之际,当时南北诗社竞起,已设立的吟社数量有七十个之多,面对当时诗坛风气之趋向,《台湾诗荟》刊载了关于台湾诗社发展的文章,如〈台湾诗社记〉、〈栎社题名碑记〉、〈台湾诗社大会记〉,此外,还开辟了“骚坛记事”刊载了关于当时台湾诗社的社务资讯。

民俗文化

再者,连雅堂也相当重视古代文物、民俗文化与地方物产的保存记录,为此他撰写了〈台湾漫录〉、〈台南古迹志〉,陆续在“杂录”专栏刊载,内容多记述了台湾历史文化及民俗习惯的掌故由来。


通俗小说

又,连雅堂个人在1924至1925年间与朋友之间交游的书信,亦在《台湾诗荟》“尺牍”一栏刊出。由此臆想,连雅堂刻意保存当时文人往来的书信,乃是他意识到这些书信具有史料价值,可供后人参照研究之用。 较特别的是,《台湾诗荟》开辟“小说”一栏,刊载这项文类的创作,如第三号雅棠〈鲲鹿摭闻〉、第五号千尺〈拳师述遇〉、第六号嵌樵〈野史丛谈〉、第七号千尺〈碧桃女子〉,多是传统文人以地方逸闻为题材,写成的通俗小说。


学术探讨

除了文学与文化史料之外,“学术”、“论衡”、“杂录”等专栏,则载录了当时海内外科学、哲学与文艺的学术论著,如林履信〈人原〉、雅棠〈东西科学考证〉、耿光〈说火星〉、林履信〈憎新主义与爱新主义〉、畏廉〈孔子与康德〉、山口透〈论彼氏教育学〉、黄质〈滨虹画语〉、胡南溟〈圣符内篇〉等。从这些属于现代性的学术论著,显见《台湾诗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平衡重视的立场。

音乐介绍

《台湾诗荟》除了有文学作品、学术文章、历史记述资料之外,对于音乐性的题材文章多有收录,包括传统戏曲、艺旦音乐社群、音乐与信仰、乐器、音乐科技等,例如第十一号刊载了项衡方〈昆曲浅说〉;若再加上连雅堂的乐论文章,《台湾诗荟》所提供的音乐性知识材料,著实增广读者的艺术见闻,同时,也展现出此刊物具有多元性主题的知识面向。


台湾古典文学史料

综上所述,面对著新、旧文化交锋的时代环境,这份刊物最重要的价值乃是保存台湾古典文学史料。连雅堂在“诗钞”、“词钞”、“文钞”、“文存”等专栏里,重刊了前人遗集,如沈光文的《沈斯庵诗集》、张煌言《张苍水诗录》、郁永河《稗海纪游》、郁永河《海上纪略》、孙元衡的《赤嵌集》、六十七《番社采风图考》、王凯泰《台湾杂咏》、陈辉《陈旭初诗集》、陈肇兴的《陶村诗稿》、梁成柟《梁钝庵诗稿》、林占梅《潜园琴馀草》、赖绍尧《悔之诗草》……这些珍贵的台湾文学史料,透过《台湾诗荟》的刊载保存,使其历经日治、战后各个阶段后,至今仍可公诸于世,供后人阅读,福泽后世。另外,连雅堂除了广搜前人遗集,刊载了当时台湾诗文作家的传纪及作品,也保存了日治时期台人与日人的诗作。同时,《台湾诗荟》对台湾地方性的文化传承,包括台湾历史古迹、民俗文化、地方风物、通俗小说与丛谈等,及其对新时代学术艺文认知的开启,都有一定的贡献。


价值

就编者的立场来盱衡《台湾诗荟》的价值,它创刊发行的时间适逢台湾文化界发动了“新、旧文学论争”,立足于传统文学阵营的连雅堂,在刊物最后留了个补白之用的“馀墨”专栏,透过短小篇幅表达其个人对文学与文化的观点,因此,从中可掌握连雅堂的诗观,以及他感受到传统汉文化在当时的处境。再者,从刊物中也可看出连雅堂面对“新旧文学论战”的态度,他期望借由对台湾文献的保存与显发,来因应新文化潮流涌现,但也不极端保守地妄顾时代新变的趋势,反倒主张适切地吸纳现代性的学术知识,扩充知识视野。换言之,这份刊物正是连雅堂在新、旧文化交锋之际,选择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路线代表著。<ref>吴毓琪<_ref>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