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查德·塞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
出生 (1945-09-12) 1945年9月12日(78歲)
美國新澤西州東奧蘭治市(East Orange, New Jersey)
国籍 美國
母校 羅徹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
凱斯西儲大學文學士
职业 經濟學家
机构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1995-)
康奈爾大學管理研究院(1978-1995)
羅徹斯特大學管理研究院(1974-1978)
知名于 行為經濟學
研究领域 行為金融學
奖项 諾貝爾經濟學獎(2017年)

理查德·H·塞勒英语:Richard H. Thaler;1945年9月12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东奥兰治,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思商业学院拉尔夫和多萝西凯勒杰出服务教授。他是行为金融学的最知名的理论家之一。由於他在行為經濟學的卓越貢獻[1],因此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

主要研究:愚蠢的人類 及 其非理性經濟行為[3][4]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網際網路上有個老梗,網友們喜歡用第三人稱形容自己為“愚蠢的人類”,理查德·塞勒行為經濟學就是在研究“愚蠢的人類”和他們的非理性經濟行為。

  • 2017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到底在說什麼?點出了人類做決定時的盲點 —「害怕失去,所以寧願一開始就不得到」的心理,成為我們做出「不理性」決定的原因。
  •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塞勒的「禀賦效應」理論。

損失厭惡:寧願得不到,也不願失去

舉一些例:

  • 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100,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裡面有100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 150。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 50%,變成 75。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100變成75。
      •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 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
  • 我們拿1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100 元。

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損失厭惡」: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後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禀賦效應」,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禀賦效應

再次舉一些例:

  • 假如你同時有兩份工作機會,別的條件都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 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覺得兩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術語來說,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 其中一家先打電話通知你,你欣然接受,開始憧憬跳槽後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另一家也打電話給你。此時,你十有八九會拒絕。
  • 雖然幾分鐘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後,你已經擁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於你沒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說,這就是禀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禀賦效應」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因為「失去這千元薪水」的痛苦,大於「得到千元」(等同於五天年假)的開心。「禀賦效應」會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在說明「禀賦效應」時,做過一個的實驗。

  • 他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二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三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的估價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非常接近。而賣家估價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的「禀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 2:1 的比例,於是得出「禀賦效應」的「損失厭惡係數」— 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以下是理查德·塞勒的解釋:

  • 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禀賦效應」。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所以
    •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禀賦效應」— 花100元錢的痛苦大於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能也不會有「禀賦效應」的心理負擔。

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塞勒在電影《大空頭》(英语:The Big Short,香港译《沽注一擲》,台湾译《大賣空》)(2015年)中担任配角饰演现实中的自己,和赛琳娜·戈麦斯一起解释熱手謬誤(如圖)[5]

其他相关

塞勒是Fuller & 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始人之一。[6] 该公司拥有一批会利用如禀赋效应损失规避现状偏差認知偏誤的投资者,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

視頻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塞勒 走出自己的路
研究平常人做的蠢事!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塞勒:揭秘錯誤的經濟行為 - 葉俊敏《57金錢爆精選》

参考资料

  1. Appelbaum, Binyamin. Nobel in Economics Is Awarded to Richard Thal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7-10-09. 
  2. Tetlow, Gemma. Richard Thaler awarded 2017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Financial Times. 2017-10-09. 
  3. 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只說明了這一件事:花錢時千萬別心痛
  4. [https://tw.saowen.com/a/ffe5efa8b3c7b8016950309b13f1906181ff6ef6f1e4c537f63a9519ebaec6ac 諾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是個“老頑童”!]
  5. The Big Short Somehow Makes Subprime Mortgages Entertaining
  6. Behavioral Investing. 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 [October 11, 2017]. 
  7. About Us. 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 [October 1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