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守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自王仁安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守恂

王守恂

王守恂(1865-1936) 字仁安,别号阮南天津人。

1898年光绪戊戌科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

1905年巡警部成立。任警法司员外郎、郎中。

1906年巡警部改民政部,任警政司郎中、总办兼掌印参议上行走。

1910年出任河南巡警道。辛亥革命后,曾任内务部顾问兼行政咨询特派员、内务部佥事、考绩司第二科科长、浙江钱塘道尹。

1920年任直隶烟酒事务局会办。早年负有诗名,学问文章亦见重于时,晚年参与组织城南诗社和崇化学会。[1]

著有《王仁安集》《天津政俗沿革记》《天津崇祀乡贤祠诸先生事略》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王守恂

别名:字仁安,王仁安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65

逝世日期:1936

代表作品:《王仁安集》、《天津政俗沿革记》、《天津崇祀乡贤祠诸先生事略》等

现有门弟子:王纶阁王北瞻徐镜波张异荪等。

人物故事

王守恂审吴樾刺杀五大臣案

王守恂字仁安,天津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此后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山西司正主稿、法律馆纂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调新设立的巡警部(翌年改民政部),任警政司员外郎、郎中、总办兼掌印参议上行走。

王守恂从政经历从刑部开始。在刑部期间,审理了许多民事案件和棘手大案。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刚进北京,地方诉讼仍归中国人办理。次年春,发生天主教民与地方居民勾结抢夺佛寺铜像案,被地方捕获,送交刑部处理。当时分配王守恂所在的山西司主审。时天主教西什库教堂(北堂)主教法国人樊国梁照会刑部,“是案人贩即在贵部审办,除死罪外,均听由自主”。刑部尚书贵恒乃与王守恂商议,觉得樊主教言外之意,隐含教民判死罪,须征求他同意的意思。当时京师为联军占领,争执起来会更难办理。于是王守恂建议,抢夺佛寺铜像并未有伤杀人重情,不如将教民平民减免死刑,刺字发遣,贵尚书认为可行。此案判决后,樊国梁未有异词。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国政治。时王守恂正在法律馆研究东西洋法律,原拟随五大臣出洋考察法律。正逢清廷成立巡警部,于是又留补部务,任警政司员外郎。上任伊始,王守恂就介入调查审理革命党人吴樾刺杀五大臣的案件。

1905年9月24日,载泽徐世昌戴鸿慈端方绍英等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吴樾在前门火车站引爆炸药,共毙伤数十人,绍英受伤较重,载泽轻伤,吴樾当场殉节。

刚到巡警部就职的王守恂奉命侦讯本案。先经巡警部史伯龙王效文侦查,得知刺客为安徽桐城人吴樾。巡警部遂派王守恂到内城巡警厅与王仲芗治鹤卿审理此案。传唤京师桐城会馆馆丁,称吴樾有在馆内的伙食账目,自前门火车站爆炸后,未回会馆。此言经查证属实。又问吴樾在馆内的书籍、衣物。称爆炸后一天,有人持吴樾的信取走。再问与吴樾来往何人。馆丁云,其“常不在家,应门均小妞。年小不认识字,常有人来,不知是谁”。案情扑朔迷离。时巡警部侍郎打算将所侦办情况拟折上奏,并让王守恂起草。王称:“以愚见不奏为是,若为见功,只访放炸弹自行炸死之人,党羽是谁均未访出,何功之有?倘奏上之后,谕本部即访得放炸弹之人是吴樾。吴系桐城人,在保定学堂肄业,着在此两处根究余党。彼时欲不株连拖累,不可得矣。”

后来,侍郎听取王守恂的建议,对此案不再追查,仅将桐城会馆账目和原拟奏稿存放巡警部,事遂不了了之。王守恂在刑部供职多年,见多识广,经验老到。此举主观上避免了案情复杂缠身,客观上也避免了对革命党人的追杀。

王守恂丧子之痛

老年丧子,被喻为人生“四大悲”之一,王守恂55岁时失去了13岁的独子,这无疑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每每提及此事,王守恂就隐隐作痛。

刘幼珉(佑民)《集录王守恂先生随笔序》(刊于1937年2月14日天津《语美画刊》)一文载,王守恂“顾有伯道之戚,其记‘吾儿’死状极凄切,而出以超脱之语,怃念亡儿,显然笔下。每为戚友寿文,语多艳羡,盖触景伤情,不得不尔也。今秋以肠胃病卧床数月,竟至不起,闻者痛之”。

王守恂是津沽乡贤、诗人和方志学家,出生于清同治甲子(1864)年。19岁入邑痒,岁试第一,26岁举孝廉,35岁为进士。历官刑、法和民政各部,曾出任河南巡警道,“著有政声”。入民国后,复服官于内政部,一度任浙江会稽道尹。1923年返津定居,与高凌雯一起纂修县志。著有《王守恂集》《天津政俗沿革记》等著述,1937年1月20日,因肠胃病在津去世。

王守恂事业有成,又有文名,而且夫妻和睦,唯一的缺憾是1918年失去了可爱的独子。《王守恂随笔》曾载,“余有一最痛心之事,即是吾儿之死。其初病时,伊自知其不起,及弥留之际,痰壅上来,谓余曰:‘是不要闷死耶?’随即面现笑容,命人取留音机器听之,声未歇而气已绝。揣其意,病知必死,是已知其所止,及气闷时,方似犹疑,继而悟此即死至矣,怡然受之,得其所止也。吾儿年十三,能如此解脱,余五十又五矣,不如十三之儿,能无愧耶。”

虽然老年丧子,但王守恂还是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曾有一位梁先生,是王守恂刚刚认识的朋友,闲谈中,梁问王“有公子几人”,王答曰:“无”。梁又问:“有女公子几人?”王复答曰:“无”。梁默然,他虽善应酬,但也一时语塞。王守恂赶紧告诉其实情,以打破尴尬局面。其实,对于王守恂来说,老年丧子尽管是悲剧,但事情过去了,也只能正视现实。

俗语说,养儿防老。但在王守恂身上,显然是一件奢侈的事。他在写给张让三先生的信中,曾流露过他的心迹:“志事不遂,归无所养,年事就暮,继嗣乏人,为同志者所代悒悒也。”亲朋故旧的担心不无道理。因无子嗣,王守恂在重病中只得独对孤榻,以至于逝世后,丧礼亦只得由好友代劳。赵元礼在《哭王守恂兄》一诗中曾感慨道:“少年每作唐衢哭(唐衢善哭,为伤时失意之典),晚境徒深伯道悲。最是令人凄断处,寒灯孤榻病危时。”马仲莹在《挽王守恂曹长》一诗中,亦同样感叹:“郎署高吟侣,相看几白头。前年哭杨炯杨昀谷去世),残腊悼王猷。有集镌梨枣,伊谁护槚(jiǎ)楸(君无子)。山阳思旧泪(入冬以来,老友大方、直绳诸公相继殂谢),今更为君流。”

王守恂学问、人品,向为津沽学界楷模,这在采文的《王守恂事略》(刊于《语美画刊》)一文中可以得到佐证:“顾以伯道无儿(成语,同情、惋惜他人无子),未免抑抑,去年偶膺肠胃病,遂致一病不起。顿使后生小子,失所矜式(示范之意)。呜呼,痛哉!”

作品欣赏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李叔同与城南诗友:赵元礼和王守恂,孔夫子旧书网,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