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21年12月4日) |
漁貓(學名:Prionailurus viverrinus、 fishing cat、 fishing cat )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於中南半島、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一般生活於林區的灌叢地帶、沿河的蘆葦叢以及熱帶海岸的常綠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漁貓學名的種加詞「viverrinus」意為「靈貓」,這源於其外表與靈貓有些許相似。
分類
-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viverrinus:指名亞種,分布在蘇門答臘、東南亞及印度。
-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risophores:分布在爪哇島和巴厘島。
特徵
漁貓全身棕灰或橄欖灰色,軀體分布有稀疏的棕黑色斑紋,頭頂至頸後排列有平行的棕黑色帶紋,臉部最明顯的特徵是其扁平的鼻子。尾短粗,長度一般為軀體的一半至1/3,軀體強壯,下顎和脖子粗壯,齒較小,腿短,小耳白色,耳邊緣有黑色環。爪有力,趾間具半蹼,向前伸直,且不能完全縮回,這是由於其爪鞘較短。其爪是區別於其他貓科動物的顯著特徵之一。
漁貓體長65-85公分,體重6-14公斤。其體型在不同地區均有差異:印度漁貓的體長80公分,尾長30公分;而印尼漁貓的體長僅有65公分,尾長25公分。印度漁貓個體重量可達到11.7公斤,而印尼漁貓的一般重量僅為6公斤。雌性漁貓體型明顯小於雄性漁貓。
習性
棲息地
如其近親豹貓一樣,漁貓居住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流、溪流、蘆葦濕地及紅樹林濕地等淡水資源豐富區域。漁貓對其棲息地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極擅長游泳和潛水。
食性
漁貓一名反映了其主要獵物之一是魚類,大概有10種主要魚類,不過其近親扁頭貓(Prionailurus planiceps)對魚類的需求比其更甚;同時牠也會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包括蛙類、淡水龍蝦、螃蟹、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以及陸地生物,包括嚙齒類、鳥類、小牛、山羊、狗以及大型動物的屍體等。其趾間半蹼有助於漁貓在半水生環境,如沼澤與水流中產生更大的附着摩擦力,使其行動更自如。
行為
與大部分貓科動物一樣,漁貓喜歡夜行。其生性極為兇猛,敢於攻擊體型比自己大的動物,不易人工馴養,野性難以磨滅;而要是馴養則需精心呵護。其捕魚時動作迅速,在獵物靠近時可即刻將獵物從水中拋出至岸上。
繁育
漁貓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不過在印度東北部,每年的3-6月的春夏之際是牠們的繁殖期,而高峰期則是3月和5月。漁貓會將巢穴建在蘆葦叢中。春季發情交配,妊娠期63-70日,一次產1-4崽。幼崽出生時雙眼緊閉,約16日後睜開眼睛,一個多月大時可以離巢,53日後能夠吃固體食物,如肉類,但直到4-6個月大時才會斷奶。其生長迅速,小漁貓8-9個月時即達到成年體型,9-10個月後就能獨立生活。漁貓是獨居動物,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得知雄性漁貓會幫助小漁貓捕食。
漁貓的平均壽命為10-12年,但是人工飼養條件下的漁貓最長可活到15年。
保護
漁貓現在已被IUCN評定為瀕危狀態,主要的生存威脅來自其極為依賴的濕地和森林被大量破壞而成為農業用地,以及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目前在漁貓在阿富汗已經確定滅絕,在馬來西亞和中國也已極為罕見,而在其現有的分布區數量大幅減少。其他的生存威脅包括水資源和化學污染、為獲取其美麗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進行的捕殺等。其被CITES列入附錄Ⅱ中。
北美洲有22個動物協會擁有籠養漁貓,截止至2005年12月,所有動物協會擁有的漁貓數量是72隻。
在中國,漁貓已被確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除不丹、馬來西亞和越南外,漁貓分布區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對其採取了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ARKive的漁貓(Prionailurus viverrinus)圖片和視頻
- (英文)某博客一隻家庭馴養漁貓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