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鷹一號反艦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鷹一號反艦導彈(漢語拼音字母縮寫為HY-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研製的飛航式反艦導彈。外貿出口型號名稱為FL-3。北約命名岸對艦型為CSSC-2 綽號「Silkworm」(蠶);艦對艦型為CSS-N-2 綽號「Safflower」(紅花)。

研製歷史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一直致力於建立以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海防體系。1950年代末,中國從蘇聯引進的「544」飛航式反艦導彈項目,發展為上游一號反艦導彈,其射程40千米,當時配套艦載雷達只能保證這個探測範圍。為滿足封鎖近海海峽航道的作戰需求,1965年4月,國防工辦與第七機械工業部批准了320廠(南昌飛機製造廠)和飛航導彈研究院(前身以國防部五院三分院改稱,後改為七機部三院)以正在仿製中的上游一號為基礎,加大推進劑箱容量,研製地面發射控制系統[1],發展增大射程的增程型岸對艦導彈,即「海鷹一號」岸艦導彈。

海鷹一號的彈體中部的燃料箱比上游一號加長了760毫米,增加了燃料儲量,射程延長到70千米,同時還研製了配套的更大推力的固體火箭助推器、提高了自動駕駛儀的中段導航精度。由第四機械工業部788廠(長勝機器廠,位於四川廣元)研製配套的跟蹤制導的車載331型目標指示和跟蹤雷達(由322岸炮校射雷達改進而來)。1966年12月26日海鷹一號岸艦導彈首射,動力飛行成功。隨後的試驗陸續解決了彈體強度與振動問題。1972年批量生產裝備海軍岸防部隊。1974年8月,海軍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 由於與海鷹一號幾乎同時開始研製的海鷹二號幾乎同時完成定型試驗,而且射程方面更滿足中國海軍的要求,海鷹一號岸艦型列裝不久就停止生產,被海鷹二號取代。

1968年,開始研製海鷹一號艦艦導彈用於裝備到導彈驅逐艦上,作為051型驅逐艦的配套工程。導彈武器系統由導彈和艦面火控系統組成,採用三聯裝迴旋式發射裝置。1976年1月,海鷹一號艦艦導彈設計定型。儘管051型驅逐艦首艦於1971年底交付,1973年9月,海鷹一號導彈裝在驅逐艦上進行了首次試驗獲得成功,但是直到1983年6月海鷹一號艦艦導彈與艦載武器系統設計定型,此前051型驅逐艦幾乎沒有裝備導彈。1980年5月18日,中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即「東風五彈道導彈」全程打靶)試驗[2],六艘051型驅逐艦參加測量船隊執行護航、警戒任務,但沒有來得及裝備海鷹一號艦艦導彈。

發展型號

海鷹一號甲型,裝備中國海軍051型驅逐艦。1983年起研製海鷹一號甲型艦艦導彈武器系統,裝備了051型驅逐艦109號「開封」艦。至1985年試驗中取得4射4中的成績,1986年12月定型。裝備頻率捷變末制導雷達、無線電高度表,採用了二次降高技術,自控巡航飛行階段有一次降高彈道的動作,末段突防飛行高度8米,具備扇面發射功能。海鷹一號甲型岸艦導彈,是把研製成功的海鷹一甲艦艦導彈移植到岸上發射。使用864型岸炮校射雷達配套。

海鷹-1B(B表示靶彈),用於紅旗-2號地空導彈打靶。

海鷹-1YB(YB表示有源靶彈),用於紅旗-61艦空導彈打靶。

視頻

海鷹一號反艦導彈相關視頻

中國海軍紅旗10艦空導彈攔截掠海反艦導彈
全球頂級反艦導彈排名,看看中國排第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