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流通 |
中文名称;流通 外文名称;circulation 拼音;liú tōng 释义;指商品、货币流转 解释;商品的运动过程 |
流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iú tōng,意思:①流转通行;不停滞:空气~。②指商品、货币流转。[1]
拼音
liú tōng
英文
circulation;circulate;go the rounds; put into circulation
词义
货币或其他交换手段在整个团体或社会内从人到人的传递收回流通中的金币。
基本解释
①流转通行;不停滞:空气~。 ②指商品、货币流转。 流: 流 liú 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 通: 通 tōng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
引证详解
1. 流转通行;不停滞。
①《尸子》卷上:"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
②《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二年》:"三郡清静,边路流通。"
③清 赵翼 《瓯北诗话·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 宋 南渡后…… 南宋 人诗文,则罕有传至中原者,疆域所限,固不能即时流通。"
④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是地面的高低,空气的流通,和电磁的作用,三方面的关系。"
2. 特指商品、货币流转。
①汉 桓宽《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硗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②宋 叶适《舒彦升墓志铭》:"所铸轮郭肉好,皆为式于后不可改,故私钱遂绝而官铸流通至今。"
③瞿秋白《赤都心史》五:"经济市场的流通原来这样。"
3、畅通。
①《最胜王经》卷三:"安稳丰乐,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畅通无阻。
②《十地义记》卷一:"传布名流,无壅曰通。"多指传布教法,使其流畅而无阻塞。佛经中最后一部分称"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处所称"法物流通处"。俗语中亦以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
经济学名词
概念
一般指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交换。包括商品买卖行为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商品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的总体。 广义的流通,还包括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继续进行的生产过程,如商品的运输、检验、分类、包装、储存、保管等。 在特定条件下,还指资本或社会主义资金的流通过程,它包括资本或社会主义资金在不断运动中所反复经历的两个流通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相统一的过程。 折叠含义 商品的运动过程。广义的流通是商品买卖行为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商品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的总过程,它使社会生产过程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运动。狭义的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过程,由售卖过程(W-G)和购买过程(G-W)构成,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和条件。
流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从而产生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W-W)。接着,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得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W-G-W) ,即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将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售卖过程(W-G)和购买过程(G-W),从而将交换过程分解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商品流通两个阶段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受阻,都会使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无法实现,从而潜藏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商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当社会上出现了独立的社会经济部门--商业部门时,商品售卖的业务开始由商业部门来承担。这时,商品流通发展到了发达阶段。
流通不直接创造价值,却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必要的条件。经过流通领域,货币资金才能转化为生产资金,商品资金才能转化为货币资金;流通反映了资金形态转化和资金不断循环的总过程。流通在商品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主要有:①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任何商品被生产出来后,如果不进入售卖过程,资金就会在商品形式上积压起来,生产部门就不能继续进行生产;任何生产部门在开工之前,如果不进入生产资料的购买过程,生产就无法进行。②商业部门专门从事流通领域的活动,有助于生产部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和组织生产,节省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使生产过程不断扩大,也有助于节省流通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分类
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的发展了的形式。商品交换的原始形式是物物交换。产品所有者把换出自己的产品和换进别人的产品这两个行为一次完成;产品的所有者和需要者,作为交换双方的当事人,直接成交,既不需要货币作媒介,也不需要当事人以外的人参预其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交换的商品逐渐增多,物物的直接交换便越来越困难了。因为物物交换必须交换的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便交换不成。人们逐渐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即货币,再用货币换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交换过程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商品-货币-商品),即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将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商品-货币,即卖的阶段;货币-商品,即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形态相应地发生了两次变化:先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这样,商品流通本身就包含了连续的交换;而且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又和其他商品的形态变化交错在一起,构成一系列的交换。所以,必须把流通理解作"从总体上看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1页)。商品流通的出现虽然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但同时也使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流通把交换过程分解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使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截然分开,这就有可能出现有人卖了商品而不立即购买,从而造成买卖脱节的现象,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商品流通出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以前,流通都是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流通都表现为私人之间的流通,和当时的生产一样,同样是受无政府状态所支配,而且它还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它的当事人。
资本主义商品流通
资本主义商品流通实质上是资本的流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流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固然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来的,但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在流通领域买到的。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了,也必须在流通领域中才能最终实现。因此,流通对每个资本主义企业来说,是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条件,关系着每个资本家的命运。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流通中断,生产便无法进行,企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便丧失了资本的机能。与此相联系,流通对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来说,也具有决定的意义,因为社会资本能不能实现再生产,同样依赖于流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流通是为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服务的,它具有剥削的性质。资本主义剥削要以发达的流通为前提。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生产的增长,使商品供求脱节,商品销售遇到很大困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反映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通过市场商品买卖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主要包括:
①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由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体集中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生产,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则分散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市场商品交换便形成了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体现着以两种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集团,即工人和农民之间互相交换其活动的互助合作关系。
②全民所有制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换关系。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性质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它不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而是全民所有制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交换。产品经过交换,所有权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交换沟通了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反映出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局部利益有区别的联合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③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集体企业所有,是这种商品交换的基础。通过这种商品交换,社会分工不同的城乡集体企业,互相取得对方的产品以满足再生产的需要。这种交换反映了不同集体企业的联合劳动者互相交换其活动的互助合作关系。
④国家职工向全民所有制企业购买消费品的商品交换关系。国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用货币形式对职工发放工资和奖金,是这种交换的基础。国家职工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这种买卖,也必须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各类商品的价格也要以价值为基础。经过交换,商品的所有权转移到了职工手里,成为职工的个人财产。
从这些方面看,它具有商品流通的基本特征。但是,职工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在这种商品流通中,职工方面是有买无卖,国家方面是有卖无买。从这一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和一般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关系。
相关概念
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除流通用语外,还经常遇到诸如商业、营销、交换、商品流通、贸易、分销等用语。
1、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这是被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一种解释。当然,商品流通也包括商流与物流两层含义,即商品的所有权转移与商品的实体转移。
2、交换。
关于流通与交换的关系,马克思有过经典论述,即"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也就是说,流通并不等同于交换,只是交换的部分内容。这是因为交换既包括劳动的交换,也包括劳动成果的交换。
劳动的交换是在组织内部通过指挥与命令而进行的,属于生产活动,不属于流通。而劳动成果的交换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产品交换,一种是商品交换。产品交换也是在组织内部通过指挥与命令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产一种共同的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行为,在马克思看来,产品交换也不属于流通。相反,只有商品交换才具有流通的性质。显然,马克思在此所说的流通是指商品流通,而且是指商品所有权的流通,即商流。
3、交易。
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交易理解为"买卖",即市场交易。因此,交易同商品交换是同义语。
4、贸易。
贸易是指对商品的"转售"行为,包括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是指在一国之内进行的"转售"行为,国际贸易是指在国与国或多国之间进行的"转售"行为。而所谓"转售"是指不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将购买的商品再销售给买者的行为。因此,生产者为生产商品而进行的采购行为,或者将其生产的商品销售给买者的行为,以及消费者出于个人消费的需要而进行的购买或销售行为,都不属于贸易。显然,流通包括贸易,但贸易不是流通的全部。
5、商业或贸易业。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泛指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即英语中的"Business";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转售"(商品交换)活动的盈利性事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贸易业,包括国内贸易业与国际贸易业。国内贸易业通常也叫国内商业,包括批发业与零售业。人们习惯将国内贸易业称为商业,以此与国际贸易业或进出口贸易业相区别。
从全社会来看,商品或产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流通)不全是由商业者或贸易业者来完成的,或者说,不是全部由专业化的流通机构(商业或贸易部门)来完成的,其中,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以及作为生产者的制造商,也从事着大量的流通活动,因此,商业或贸易业这一概念,无法涵盖流通的全部内涵。
6、营销。
尽管营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应用领域发生了多次演进、拓展,然而,就其基本含义而言,现代意义的营销仍然是指微观组织从发现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开始,并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以及与顾客和环境相关的各种活动,以最终完成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
可见,营销概念不仅包括定价、渠道选择、促销等流通行为,而且还包括发现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对商品或服务的创意与设计、与顾客及环境的互动等活动。但就其本质而言,它仍然是指微观组织如何将商品或服务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问题,即微观组织的流通问题。同时,就营销的客体而言,不仅包括有形商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
7、分销。
在英语中有"Distribution"一词,日文将其译成"流通",中文一般将其译成"分销"。
本文认为,流通与分销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指的是商品或产品的流动过程;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从全社会来看或宏观意义的商品或产品的流动过程,而后者却是从企业,特别是制造商的角度来看的商品或产品的流动过程。也就是说,流通是具有宏观意义的概念,而分销则是具有微观意义的概念。同样是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问题,对制造商而言,是分销问题;而对全社会来说,则是流通问题。
生产关系
一方面,生产对流通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流通的存在、性质、规模和方式,都由生产决定,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流通。另一方面,凡是存在商品生产的地方,流通便构成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动因素,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出来以后,是否能顺利地卖出去转化为货币,是一个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再生产的能否顺利进行和发展。流通既是生产的结果,又是生产的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适应于生产的发展,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以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成为生机勃勃的经济有机体。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流通不仅是指价值的流通(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且包括使用价值的流通("物流")。将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消失了,由于还存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化的生产,使用价值即产品的流通仍将继续存在。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中证流通(000902)_股票行情_走势图 , 东方财富网,202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