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正红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正红旗(满语:ᡤᡠᠯᡠᡶᡠᠯᡤᡳᠶᠠᠨᡤᡡᠰᠠ,穆麟德:gulu fulgiyan gūsa,太清:gulu fulgiyan gvsa),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红而得名,为下五旗之首。同为下五旗的还有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简介

正红旗分为三,满洲、蒙古、汉军,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是八旗中人口最少。清朝末期,正红旗下辖74个整佐领,拥有骑兵两万三千人,算上家眷总人口约11.5万人[1]。正红旗有四支姓氏,特赫氏、马那拉氏、贡噶氏、万华氏,最不受明朝遗裔欢迎的就是特赫氏,因为他们一度主张要杀光长江以南的汉人。

八旗简介

八旗: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2],军饷依次降低。

满洲八旗:

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这种排法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跟随李成梁学习兵法,凭父亲遗留的13副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黄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黄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正红旗名人

满洲

蒙古

汉军

视频

和坤一见正红旗旗主就得下跪, 原来和坤的地位比旗主低!

大清风云:礼亲王的正红旗和多铎的正白旗发生冲突,谁都不敢动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