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棕斑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棕斑鸠

中文学名: 棕斑鸠
拉丁学名:Spilopelia senegalensis
别 称:蓝肩斑鸠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鸽形目
科:鸠鸽科
亚科:鸠鸽亚科
属:珠颈斑鸠属
种: 棕斑鸠
亚种: 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英文名称: Laughing Dove、Laughing Turtle-Dove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棕斑鸠[1]学名:(Spilopelia senegalensis):体重95-121克,体长250-288毫米。是一种粉褐色斑鸠。尾长而翼短。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小,无黑色颈环,色彩较深,更似欧斑鸠。无欧斑鸠那种颈部和翼上的图纹,但具带黑色斑点的褐色颈带。外侧尾羽羽端白,具独特的蓝灰色翼斑。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红。

一般栖息于沙漠、半沙漠、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以及村庄及小镇附近。通常在地面觅食植物子、果实和芽,也嗜食谷物。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伊朗、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新疆等地。

形态特征

棕斑鸠整个头和颈淡粉红色,头顶和前额较暗,颏、喉较淡,前颈基部两侧羽毛黑色具宽阔的棕色端斑,使前颈两侧形成黑色斑点状的黑斑。背、肩、内侧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以及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淡土褐色,有时缀有棕色,邻近中央的两对尾羽灰褐色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一半白色,且越往外,白色端部越向基部扩展。到外侧一对时,整个外翈全白色。其余翅上覆羽灰褐色,大覆羽羽缘较淡,翅缘和小翼羽黑褐色。飞羽暗石板褐色。胸栗色向后转为粉红色,至腹和尾下覆羽则为白色,腋羽、翅下覆羽和两胁灰色。共有5个亚种,其大小和颜色强度不同。

雌鸟的羽毛和雄鸟相似,但比雄鸟更暗淡。幼鸟羽毛苍白,颈部缺乏成鸟的色彩。

虹膜及外眼眶暗褐色,嘴暗角褐色至近黑色。脚深肉色至淡粉红色。

叫声:五音节的快速而压抑的咕咕声,第三四节音比其它的高,如dododeedeedo.数鸟会同时叫。

大小量度:体重95-121克,体长250-288毫米,嘴峰12-13毫米,翅120-143毫米,尾104-119毫米,跗跖20-21毫米[2]

生活习性

通常在地面觅食植物子、果实和芽,也嗜食谷物。。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通常每年可产2~3窝卵。营巢于各种树上、灌丛、荆棘丛、林或仙人掌丛中,亦经常营巢于房屋的阳台、墙壁上或房檐下。曾于1909年6月3日在新疆英吉沙采得了3号标本,1934年10月12日在新疆喀什获得2号标本。自那以后,半个多世纪从未见到棕斑鸠[3]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沙漠、半沙漠中的绿洲和矮树丛地区,以及农田、耕地、村庄、城镇公园、果园等人类居住环境。流连于干燥的地区,树木繁茂的热带草原,沿水中几公里的金合欢树丛里。

繁殖方式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通常在4-10月。或许1年繁殖2-3窝。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多营巢于村前屋后树上或公园和果园中的树上,高于地面15米左右。也在竹林、灌从和建筑物上以及废弃的房屋中营巢,亦经常营巢于房屋的阳台、排水管、墙壁上或房檐下。有时直接营巢于裸露的地上。巢呈浅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结构甚为松散粗糙。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大小为23-29毫米×18-21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伊朗、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可能人工引入土耳其、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

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为罕见留鸟[4]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棕斑鸠埃及亚种 Spilopelia senegalensis aegyptiaca Latham, 1790
2 棕斑鸠印度亚种 Spilopelia senegalensis cambayensis Gmelin, 1789
3 棕斑鸠新疆亚种 Spilopelia senegalensis ermanni Bonaparte, 1856
4 棕斑鸠北非亚种 Spilopelia senegalensis phoenicophila Hartert, 1916
5 棕斑鸠指名亚种 Spilopelia senegalensis senegalensis Linnaeus, 1766
6 棕斑鸠索科特拉亚种 Spilopelia senegalensis sokotrae Grant, 1914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棕斑鸠主要危胁是来自人们的捕杀和毁巢取卵。其次是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被列为三级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 棕斑鸠,黔农网,2016-05-08
  2. 棕斑鸠的形态特征,土流网,2019-08-22
  3. 棕斑鸠的生活习性,360个人图书馆,201-08-03
  4. 棕斑鸠的分布范围,鸟网,2019-4-18
  5.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单学习网,201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