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泗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泗洪

本名;杨泗洪

别称;黑虎将军

字号;字锡九,号茂龄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地;宿迁城彤华街

出生时间;1847年

去世时间;1895年8月

主要成就;抗击日本侵略者

杨泗洪,生于1847年,字锡九,号茂龄,宿迁城彤华街人。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后弃学从军。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十五年升任镇标左翼统领, 后任台湾镇总兵。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腐败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同时命令守台官兵内渡回大陆。此时的杨泗洪任刘永福黑旗军的副帅,拒不执行清廷撤回的命令,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率军英勇作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驰骋台湾岛南北,在安溪、新竹两地大败日军,令日寇闻风丧胆。被誉为"黑虎将军"。1895年8月,在落虹桥追击敌寇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在弥留之际,仍密令军中不得发丧,做到主帅丧而兵犹胜,殉国时年49岁。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杨泗洪,字锡九,1847年生于宿迁县(今宿城区)城南门外彤华街。其"家世精技击",杨泗洪幼年"峻字危楼能跃而登,以拳触壁,壁震。"15岁弃读以武童身份参加湘军,升为游击。后辞官回乡,以武术联络民众,"其徒最盛,好济人危急,削不平"。

赴任台湾

1884年(光绪十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奉命巡抚台湾,慕其名,杨泗洪被聘为营官。于是他告别老母、夫人和女儿。带门徒随刘铭传台湾,教练新军并参与开发台湾。此时,法帝国主义侵占越南,又侵袭我台湾沪尾。杨泗洪率部英勇抗击,刘铭传对其更加赏识。光绪十五年,杨泗洪被任镇标左翼统领,后因屡立战功。升为提督,继又任台湾镇总兵官。统领翊军、屯军、镇海中军、前军武毅右军并吉林炮队等三十五营。

血战宝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杨泗洪和台湾帮办刘永福驻守台南,任黑旗军协统。1895年4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的各海口让与日本,并令"台湾大小官员陆续内渡"。因此,日寇变本加厉又强占了基隆、台北并向台湾南部长驱直入,大肆奸淫烧杀。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痛心疾首,对日寇烧杀抢掠义愤填膺。此时,杨泗洪看到祖国宝岛毁于一纸契约怒不可遏。他甘当所谓"叛臣逆将",放弃荣华富贵,拒不内渡,不要官。不要家,不要命,坚决同台湾人民站在一起誓守疆土。在台湾省巡抚唐景嵩内渡的特定情况下,台湾爱国绅士派代表请台湾帮办刘永福做台湾民主国总统,杨泗洪做副总统,刘、杨二人坚持不受,表示愿以中国守将的身份抗击日寇。杨说,我乃大清国的总兵.要以旧职保护台湾,必尽职尽责。于是,各路义军、民军和爱国绅士公推刘永福为军统、杨泗洪为分统。从此,身为副帅的杨泗洪,全力协助刘永福一面加强海防,督战各炮台,指挥陆路部队挥戈北上,一面团结不同派系,不同地方的武装,共同抗日,同时千方百计筹集粮饷、军械,确保战事需用。在战争中,杨泗洪作战勇敢,每战必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因他率领的作战队伍以黑旗为帜,故有"黑虎将军"之称。

1895年8月,日寇强占了台北、彰化,又接连攻占云林、大莆林、进逼嘉义。杨泗洪面对险峻的形势,挺身而出,担当前线指挥,他劝慰刘永福说:"大将军传谕各营,晓以大义,将士无不奋勇"。"泗洪不才,受此重任,但有忠义二字而已","不败倭奴,誓不生还"。他统帅黑旗军、淮军,会同民军、义军北上抗日,在前敌各线推行"联庄法",发动各地绅民组织武装,联合抗击日寇,由于当时正值炎夏,加之粮饷、军械不足,抗战十分不利。他激励将士说:"谁无父母,谁无妻女,谁无家园?我虽不是台湾人,但是同一中华民族,书同文,行同伦,国已破,家安在?诛台父犹如我父,戮台母犹如我母,辱台女犹如我女,我怎能贪荣贵弃台内渡归乡里,坐视民族被铁蹄蹂躏呢!"这些话大大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他们个个以一当十,威勇莫挡。杨泗洪率军相继夺云林,克北斗,挥师北上,节节胜利,用大刀、梭标和少量土炮土枪给入侵日寇以重创,先后擒斩日寇军官戈藤文录武式却等多人。

日寇安溪大败后困守新竹。杨泗洪率兵夺之,屡攻不下,便在军中遍布地雷,弃营而去。待诱敌深入后,再返兵与敌肉搏,部队三人为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此仗使日寇死伤惨重。

杨泗洪所率军队缺饷少械,抗战面临严峻困难,而此时,驻守新竹的日寇则调来大批援军,乘势全力向南进攻。

杨泗洪和将士们在饷械奇缺的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地与敌奋战。日本侵略军探知杨泗洪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后,便由后路抄了杨泗洪的左翼马廷卿部,左翼遂溃。杨泗洪自知敌众我寡,饷械枯竭,遂整饬军队,避其锋芒,并策划夜袭嘉义北面的大莆林,不料日军有备,杨泗洪奋不顾身,冲杀在前,令敌大惊,仓皇奔出,被我军迎头痛击。杨泗洪收复了大莆林,又乘胜追击,途中腿部中弹,他仍率兵进出数十里,苦战两昼夜,一直把日寇追击到落虹桥(又称大马岭)。此时,日寇溃败过桥逃窜,纷纷落水。杨泗洪见一日军官尾随败兵之后,便纵马上桥欲擒之,不料,追至桥中,腹部中弹,遂止彰化。在生命垂危之际,杨泗洪对部下嘱咐道:"此次北上抗日,我中华以数万饥疲之兵,挡日寇数倍虎狼之敌,今陷重围而得出,历苦战而终奋,我今虽死,军中切勿发丧,仍标姓旗如故,棺柩先行,诸军继退,务必退而成军,退而能战,再报刘帅图谋恢复。"当夜子时,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七月二十,杨泗洪壮烈殉国,时年49岁。[1]

英灵归乡

台南人民得知杨泗洪殉国噩耗后,悲痛万分,执万民伞,擎万民旗,迎送棺柩,哭声震天。后杨公之婿陈金华扶柩返里,所经之处,百姓无不拥途祭吊,挥泪致哀。灵柩运回家乡后停放在宿迁马陵山顶真武殿内,祭吊三日,后安葬在宿迁城南东关口的运河西堤下。[2]

后世地位

宿迁县志》记载:"昔我国与日本甲午之战,死事最烈者三人,北则左宝贵殉于陆,邓世昌殉于海,南则殉台湾者杨公锡九也。"清政府对在甲午战争中奉命抗日以身殉国的左葆贵邓世昌等,分别授予了"忠壮"、"壮节"等称号,而对抗命、坚决抗日捐躯的杨泗洪则既无抚恤表彰,也甚少记载于史籍。

然而,人民永远忘不了他。杨泗洪殉难后不久,宿迁人民在马陵山顶的真武殿前建立了杨公亭。亭前楹联是:

"沂泗如襟,黄运如带,横贯十三州,独立中流如砥柱";

"摧秦有项,败倭有杨,上下两千载,同生一地两英雄"。

参考资料

  1. 杨泗洪 , 海峡之声网 2015-07-02
  2. 杨泗洪墓 , 宿城区旅游